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世界》2006,(5):50-52
“哈军工”是设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简称。为了保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军工”对外叫“103”部队。从1953年开始,共办学13年,有毕业生1万余名。1966年4月被撤销了军队建制。 在“哈军工”办学的13年中,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罗瑞卿都曾两次或多次视察“哈军工”。毛泽东尽管没有去过“哈军工”,但对它却是厚爱有加,留下了许多鲜为公知的故事。[编按]  相似文献   

2.
看芒果     
上世纪70年代初,赤峰街最强大的传媒不是报纸,而是“毛泽东思想宣传车”。车是“解放牌”卡车,上置四五个大功率高音喇叭,稿子由播音员坐在驾驶室里念。宣传年“突突突”开得很慢.在街道往返巡行,所有人都听到了播送内容。比如召开“九大”的公告、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公告,还有毛泽东的“最新指示”。  相似文献   

3.
刘彭 《出版参考》2005,(12):32-32
1933年春季的一天,因叛徒告密,陈赓在上海被捕。后押送南昌,蒋介石召见陈赓日:“陈赓,你瘦了。”陈赓对曰:“瘦吾貌而肥天下。”又谓蒋氏曰:“校长也瘦了。”蒋氏对曰:“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陈赓曰:“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哑然。  相似文献   

4.
忆顾行     
“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社刚调入北京日报社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社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讨论栏目:《小红入队为什么难?》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少儿部工作,正调研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  相似文献   

5.
赵金 《青年记者》2001,(3):34-35
90年代初期,报业市场爆发了酝酿已久的“发行大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激烈的“战争”,由70年代末80年代初160余种迅速增至2000余种有全国统一刊号的各类报纸各出奇招争抢市场份额。在这场大战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以公费订阅为主的党报。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发行机制,全国省以上党报的发行量几乎都处于不断下滑的趋势。党报如何在“发行大战”中突出重围?这成为业内人士长时期关注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又是一个产生“平民英雄”的年代。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平民英雄”崛起的转折点,也是河南人最争面子的一年。从来没有如此多的河南人走进我们的视野,感动了中国。岁末年初,在媒体纷纷推出的年度人物评选中,有一个更大的群体备受瞩目,那就是河南人群体。2006年2月9日,“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10个感动中国的人,河南人占了两个,这就是在麦莎台风中、为救落水者三次跳入巨浪的打工青年魏青刚,和连续12年自强自立、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洪战辉。此外,河南还有两位人物被列入候选名单,即为救人而英勇献身的…  相似文献   

7.
我在小结自己25岁(1971年)以后33年的人生经历的时候,除了别的内容,主要的就是写作和编辑。写作和编辑了些什么呢?主要的就是时评和杂。70年代初、大学刚毕业,写过一些国际评论,有的经新华社向国内外传播,在当时产生过不小的影响;80年代初在《石家庄日报》上主笔过两年用“石  相似文献   

8.
从《燕赵晚报》头版上,突然见到“顾行同志去世”的黑框消息。心中一惊,许多往事在叹息中浮现眼前。“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刚调入《北京日报》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小红入队为什么难?”的讨论栏目。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北京团市委少儿部工作,正抓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在筹备晚报…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京城一大报上有则消息标题叫《湖北两厅级干部因受贿党票没了》。我说不清这是第几次在报纸上见到“党票”一词了。《现代汉语辞典》“党”字条的20多个词语中,没有“党票”这个词,它指的是“党籍”。平时,偶尔能听到有些人(包括少数党员)把党籍说成“党票”,把某某人被开除党籍称作“丢  相似文献   

10.
《参考消息》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是快乐的代名词。每每与它亲近 ,我都能获得大量鲜为人知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眼界为之大开。 70年代初 ,我还在读初中。一次送语文作业本进办公室 ,第一次见到报架上的《参考消息》,我很惊喜 ,也很纳闷 :《参考消息》“参考”什么呀 ?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那上面不是报道外国的消息 ,就是外电对中国政局、经济形势的评论 ,内容就像刚出炉的烧饼 ,散发出新鲜的麦香 ;它见解独特 ,闻所未闻 ,一看而不能止。时间凝固了 ,不知什么时候校长走到了我身后 :“去去去 !这报纸学生不能看 !…  相似文献   

11.
1950年夏,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的陈赓,正率军在广西、云南清剿国民党残匪的战斗时,法军加紧了在越南的攻势。眼看将有亡国危险,越共领袖胡志明打定主意,决定向中国搬救兵。他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穿越原始森林,徒步历行17天,秘密来到中国。中共中央联络代表罗贵波热情接待了他,问他要多少兵力。胡志明说:“兵,一个都不要,只要一员大将足矣。”“谁芽”“陈赓。”胡志明说:“陈赓是我的老朋友,我了解他,有了他我就放心了。”毛泽东根据罗贵波的汇报,立即复电同意陈赓出马。陈赓接到毛主席的电报后,二话未说,于当年7月7日凌…  相似文献   

12.
广播电台热线栏目的发展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到1996年,“热线”作为一档双向交流、人际互动的舆论监督栏目,成为电台参与媒体竞争的一大优势。“热线”这一节目形式起源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1986年底珠江经济台开创“主持人——直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两会”所使用的中型客车仍然首选国产柯斯达。这也是国产柯斯达自2002年起连续5年作为中型客车代表入选“两会”。今年62台国产柯斯达入选“两会”用车,再次证明了国产柯斯达在政务、公务车领域的实力。另外,今年刚刚投产的以环保和节约燃油为特点的一汽丰田混合动力车普锐斯也将投入“两会”服务中,成为“两会”用车方面的一大看点。柯斯达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丰田柯斯达开始进入中国,成为中国第一批豪华中型客车。随着2000年12月国产柯斯达诞生,其在性能上充分契合中国环境与道路的特点。如今,国产柯斯达已成为多用途豪…  相似文献   

14.
十大元帅中有七位元帅的子女,十大将有六位大将的子女、亲属就读“哈军工”。致使哈军工一度有成为“将门相国之后”专门学院之虞。  相似文献   

15.
刘峰 《出版史料》2009,(4):81-85
学术期刊作为新生的传播媒介,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出现,到二三十年代达到空前繁荣,时人曾把1934年称为“杂志年”,这一时期中国迎来了创办期刊的高峰,形成了现代出版史上著名的“期刊热”。顾颉刚1934年3月创办的《禹贡》半月刊,与30年代“期刊热”中诞生的大部分刊物一样,有着绚丽的开场、坎坷的发展和短命的结局,但又与民国时期那些昙花一现的学术刊物不同,直到今天还不断地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我党高级将领陈赓,谁都知道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可他曾经给红军当过“特务”,专门刺探国民党的情报,留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本文记叙的是陈赓在上海做“红色特工”的一段秘闻。  相似文献   

17.
1954年2月,中共召开七届四中全会揭露和批判反党分子高岗。临开会前,陈赓向秘书要出由他代为保管的手枪和子弹,拉了拉枪栓,满意地说:“这枪保养得不错,你再给我20发子弹。”随即把子弹上膛。这时宋任穷也在陈赓家,他们一起走到院子里,陈赓瞄准烟囱上的第二块砖,对站在身旁的儿子说:“小建你看。”随即枪响砖碎。随后陈赓把枪放进衣兜里,他和宋任穷走出了院门。  相似文献   

18.
一、“编研”兴起缘由有关“编研”这一术语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1960年在档案专业刊物《档案工作》上使用了“编研工作”这一术语;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文件中使用了“编研工作”一词。从此,一方面是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却是新的研究领域、即档案编研理论的开辟。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还是偏向于用“编纂”一词,而较少用“编研”一词,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编纂理论还有其旺盛的生命力。但值得关注的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编研理论越发显示出蓬勃生机,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应是基于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8,(11):32-33
李:吕先生,我早听说您于50年代初留学苏联,在莫斯科文化学院研究生班攻读博士学位。1957年11月,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为中国留学生作了著名的演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其时您有幸在场。我今天上门,也是慕名而来。  相似文献   

20.
陈赓越狱记     
陈赓是我党我军智勇双全的一员骁将,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产生传奇故事。下面讲述的是他1933年在上海被捕以后越狱脱险的经历。黄埔旧情蒋介石使出高官、美色等手段诱降陈赓,遭到陈赓的凛然拒绝。陈赓从南昌被押返南京后又被关进宪兵司令部的牢房。夜晚陈赓一个人独自躺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思念着远方的战友们,思念着他所敬爱的首长徐向前总指挥,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处境如何,中央苏区的形势是否好转,他无法入睡,翻身起来踱着步思考着:自己决不能白白地让反动派关在这里一辈子,我要出去,要和战友们一起打垮反动派,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可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获释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尽管宋庆龄等民主人士都在极力地营救他,可要想真的恢复自由谈何容易?陈赓这时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念头:越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