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通音律,他的许多音乐诗歌中包含的音乐思想,都和嵇康的音乐美学有着相同之处。以嵇康的《琴赋》为例,其赋中所体现的一些音乐审美思想,如琴乐"和"的思想,即与意合,与天地合,表达自己内心所发的深刻感受、寄情于琴,将琴寄寓深刻情感,宣泄心中情绪的有生命的乐器,以及以琴悟道,追求逍遥闲适、心与道冥的古琴审美观,都在王维音乐诗歌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首先体现在人的个体意识的自觉。只有这样文艺才能区别于政治、道德,确立艺术的相对独立地位。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就反映出魏晋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对艺术独立的追求,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理想。本文从音乐的本源、音乐的审美体验及音乐的审美特质等方面论述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传统儒家乐教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以具体演奏器具为主的固定选题模式,强调产地对乐器之性质、乐理机制形成的重要影响,对乐器功能与演奏过程及其具体的审美感受的描述,对“乐”与“自然”和“人”三极关系的重视等,是《文选》音乐赋主要作家所共同遵守的创作程式。音乐赋亦体现了由以悲为美、特重伦理到追求中和之美、哲思浓郁,到由崇高美向优美转型的两汉魏晋审美变化。从各重其“器”到“琴德最优”,到特重人自身的音乐结构,则反映了审美主体由关注外在自然到希图借助外物以探究宇宙自然至理,到通过对人自身的彻底肯定来张扬人的生命主体意识这种两汉魏晋审美思潮的逻辑轨迹。  相似文献   

4.
嵇康爱琴.善琴,摹与他的文学与思想紧密相连。琴成了嵇康的心灵寄托,他把琴人格化、对象化,通过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统治的不满和对友人的深挚感情。嵇康不仅仅是弹琴.谱曲,还写了不少的琴诗,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在嵇康特定的性格之下,他的琴声和琴诗必定是自己最真情自然的表述。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向人们展示出独特的人生风范。  相似文献   

5.
东汉桓谭与魏晋嵇康先后提出"琴德最优"论,借琴来宣扬各自的操守,二人所论有着不同的审美背景与审美取向。汉魏文人善鼓琴,并拥有高深的琴技。他们特别重视琴,且形成了各自特殊的琴结。汉魏文人的琴结,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代表的是汉魏阶段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论嵇康音乐艺术理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代美学作为审视角度,梳理与研究了嵇康的音乐艺术思想。论文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集中地表现了魏晋时期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由传统儒家功利实用审美态度转向崇尚自然,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以及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本文共分四部分,即嵇康的艺术人生倾向;《声无哀乐论》与养生论;以“心”为乐之体,以“声”为乐之“用”;“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相似文献   

7.
试论《吕氏春秋》的美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体现出战国晚期儒道美育思想的会通、合流倾向,而道家以尊重人的自然生命为主旨的养生学说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吕氏春秋》美育思想以“乐”论为中心,在音乐本体论方面主要受道家宇宙本体论影响,具有纯艺术论倾向;在音乐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方面则吸收了儒家礼乐教化的美育现;在音乐的审美心理及其与个体养生的关系等问题上,主要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乐”论观,并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徐碧 《中文自修》2007,(9):28-29
在殷商甲骨文中,把音乐的乐写为“[丝不]”,这是以丝弦张附在木器上的象形文,即早在甲骨文产生之前,就已有琴、瑟之类的弦乐器了。琴的形制在先秦还不断发展,至汉代以后才逐渐定型。琴音特色素有“九德”之说:一曰奇,二曰古,三曰透.四曰静,五曰润,六曰圆,七曰清,八曰匀,九曰芳。蔡邕《论琴》中曰:“伏羲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平象地。”它想传达的是天地的浑然真气,及人在天地之间的一种惊惧与浩然。[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嵇康所关注的,是士人个体在现实条件下的生存困境与社会责任。通过老庄思想,他论证和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人格建构的理论。嵇康的人格思想集中体现在养生论中。他提出了养形与养神的关系问题,从而把个体生命的长延与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融为一体。嵇康又提出以音乐养神、山水养神的思想。嵇康的人格实践,从内到外,闪烁着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对理想课堂形态的生命化解读,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和沉思中,赋予个体生命一种独特的诠释视角。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着非理性、共生性、生成性和不可尽述性的生命特性。走向“个体生命在场”的生命课堂建构应立足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关注个体生命之非理性,构建多层次的课堂目标体系;遵循个体生命之共生性,促成“共生态”的课堂交往;立足个体生命之生成性,彰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个体生命之不可尽述性,突显审美导向的课堂评价。  相似文献   

11.
嵇康美学作为玄学美学,他所谈论的“美”,多指人物美,而人物的“绝美”是与“道”合一,“志无所尚,心无所欲”。嵇康的人格美理想除了正面的立论外,还通过对“情欲”.“名教”这些违反人性自然和养生之道的人格丑的驳难和批判从反面作了丰富论证。音乐美学是嵇康美学的另一组成部分。一方面,他秉承儒家“人不能无乐”的思想,肯定音乐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志无所尚,心无所欲”的思想出发,要求乐不失和;同时指出“声无哀乐”,“声之与心殊涂异轨”,美和美感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12.
一翻开《晋书》,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那时的太阳,日落比日出更美;那时的生命,死比生更亮。公元二百六十二年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辉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橙色。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谛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魏氏春秋》记载:“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晋书》说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两个记载差不多,《晋书》又多了一个细节,嵇康回过头从容地看了看快要落山的太阳。就在这一刻,嵇康忽然想起一件事,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曾得《广陵散》于一个隐者,并…  相似文献   

13.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琴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然而,深层挖掘“琴者心也”之“心”的思想内涵并梳理历代琴论,可以发现,李贽此说并非空谷之音。“琴者心也”是顺着主流琴乐思想之外的注重古琴自身艺术特性的琴乐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并非离经叛道,而是一种对僵化的琴论的内在批判,以引导琴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纳兰性德词作存世三百余首,后世评价极高,王国维以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笔者以为纳兰性德善于思考文人作为个体意识的士子的生命价值,以他独特的敏感心灵去体悟人的生存意义。其词作常常以春秋代序、怀古伤悼之作感受生命,以自然界的草木凋零感悟生命的流逝,以历史兴亡感叹历史的沧桑,在观照自然、社会生命时表现词人自身的生命意识。纳兰性德词作哀顽沉静,纯任性灵,一方面追求真情实感的抒解,凄婉孤寂娓妮道来;一方面隐约含蓄,引而不发,情在言外,意蕴无穷。纳兰词审美情感的细腻、委婉深深感动了读者、评论者,正是这种“醇雅”的情致奠定了纳兰性德在词坛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丁晖 《文教资料》2008,(15):68-69,73
嵇康一生与古琴为伴,有博采技艺、人琴合一的古琴演奏技巧.<琴赋>一文阐释了嵇康富有自然色彩的古琴音乐理论,它结合了古琴音乐实践,尤其对琴声形象化的表现.其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古琴音乐形式上的美感,他更强调在音乐审美中去感受所追求与憧憬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个从本体论到欣赏论的思辨性很强的完整体系。他以“和”论乐,同时又以“无”释和,用玄学的“无”的精神来进一步扩充传统的音乐本体“和”的内涵。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道家美学的逻辑发展与深化,也是魏晋玄学在美学上的完成与落实。  相似文献   

17.
以“和”为关是嵇康《声无哀乐论》关学思想的核心。“和”在哲学的层面是指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而这种法则的最好承载者是音乐,音乐代表了这种和谐统一,所以,“和”关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嵇康以“和”论乐,认为音乐的本体是与时代政治和人的情感无关的自然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上,认为音乐与情感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对应关系;音乐除了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外,还具有“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今天,“和谐”二字被人们广泛应用,“和谐”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谐是生命发展的最高目的,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审美理想,表现为个体生命形式与心灵的统一,感性与理性、合规律(真)与合目的(善)的统一,自然与社会、个体生命与集体、民族、国家生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通观禅宗音乐美学论述,可以发现,不少禅师的上堂说法、偈颂,都曾引用一些古琴名曲喻禅理、揭禅旨。禅师们闻琴、听琴、赏琴、说琴、弹琴,表明他们对古琴艺术的喜好和造诣,琴乐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说明以琴说法在"以音声为佛事"活动中的重要性,琴道与禅理相通,琴与禅的一致。他们在琴乐方面的兴趣、说法、见解,成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禅宗关于音乐美学探讨的理论问题,除了论及诸如"以音声为佛事""以乐喻禅"等问题外,还涉及音乐创造之本源、音乐艺术之特征、审美主体之心灵建构、音乐艺术之审美追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琴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它已经有了至少三千年的历史,通过家传、师传、琴社与流派的传教流传至今,且久经不衰,如今成了乐器的代名词,除了古琴本身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外,靠的是什么呢?一、以琴德传教将学琴与学做人、学琴与道德情操的培养相联系,这是中国古代琴乐的教育观。自先秦以来,“德”成为历代琴学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东晋名琴家戴逵,以琴为文士修身之道而非艺人之技。他弹琴重在自娱自得,而耻于为权贵娱乐用。《晋书·戴逵传》记:“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如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