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用"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可读性和新颖性,二是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三是具有生活昧和亲近感。那么,如何顺应品德课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是品德课堂中教和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德育新课程也正一步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室。翻开新教材(《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下同),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原教材(《思想品德》,下同)相比,其变化可谓是脱胎换骨,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材是提供一个素材,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改变"。需要教师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处理和利用好教材,最终使《品德与社会》教材整合成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一、跳出"教材"教"教材"翻开全新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处处体现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话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德育新课程也正一步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室。翻开新教材(《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下同),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原教材(《思想  相似文献   

6.
当前,品德课程呼唤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品德课教学中开展了"发展性教学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用发展性眼光使用教材《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课程计划中的一门综合活动课程,与以往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这门课程理念新、综合性强,在呈现方式上采用模块化,突出问题式、探究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开辟了广阔的背景和空间。我们在使用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时,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着眼于教材的发展性和学生的生活性,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为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的品德课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有效的活动便是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从而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切合学生能力和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本课程呈现体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也备受瞩目,而其活动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1.
左雪琴 《考试周刊》2014,(89):120-120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总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杨菊芬 《广西教育》2014,(5):121+127-121,127
正爱是一种情感,是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以下简称"三爱")是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能量。"爱祖国"是个人成长的根基,"爱学习"是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准,"爱劳动"是学生走向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促使小学生走向生活、适应生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做人的重要课程。小学品德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  相似文献   

13.
欢迎订阅     
正办刊情况:《福建教育》是福建省教育厅主管的唯一一份主流教育专业期刊,被评为福建省一级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读者对象:广大中职、中小学、幼儿园的领导,德育管理干部(含德育处教研人员、团委书记和少先队总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等。内容定位:围绕德育管理、班主任工作和《思想政治》《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资讯,解读政策,呈现思想,交流经验,促进德育工作者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4.
吴盛华 《考试周刊》2015,(2):130-13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其以开展品德教育为核心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及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要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改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该课程教学获得更大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活动性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新教材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整合、重组。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追寻有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这是一种有机整合,而不是一种简单累加,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都独立地承担各自的学科功能,但彼此之间有交叉,互相渗透,使小学阶段的课程呈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综合性特点。然而传统品德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重视学生的需求、经验和生活,将学科与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品德课教学要"开启生活之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  相似文献   

18.
正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实效性,在教学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侧重对人文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旨在为学生日常行为提供正面的指引,具有极强的情感性和教育性。我结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特征和教学目标,整合文本对话与情感教学,探究打造高效《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卢有林 《辽宁教育》2012,(13):78-79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方向性和人文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果过于强化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