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阅读主体(学生)本身的"模糊心理",认识过程"模糊——精确——模糊"的规律,和阅读客体(文本)内在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去阐释文本意义。对于这样一个充满诗意、富有魅力的互动系统的驾驭,应当是灵动的。正因为有了这种内质模糊性的存在,为实施模糊性阅读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科学的依据。阅读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它本身具有模糊性与明晰性,不确定性与确定性,近似值和精确值,变化性与稳定性,随机性与固定性,开放性与模式性等等。这些特性,两两对立,相互对立,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2.
关注儿童的阅读心理,顺应儿童的阅读天性,采用"陌生阅读""模糊阅读"的方式,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陌生化阅读,就是为学生精心烹饪阅读大餐,把一本本新奇有趣的书籍推到学生面前,唤醒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和主动性,点燃兴趣的熊熊火焰,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模糊阅读则是一种超越于语言载体的对艺术世界的把握方式,强调体验与感悟,重视个性与创造,提倡"油然心生",主张"不求甚解",认为"神闲意定",强调"直指人心",试图"以意胜言",常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由于阅读文本具有模糊美,阅读过程充满模糊性,所以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必然存在模糊性,尊重它的存在并适当运用模糊性教学艺术,既有利于还原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有利于完善语文教学效率的评价体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力。因此,这是中小学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四者之间的对话多向交叉、构成多个回路,但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最核心的,学生无疑是阅读活动的"第一主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仅凭浅层次的用"口"阅读、以"声"对话,显然是不够的。要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就要让学生亲历阅读历程,用"心"阅读,以"言"对话,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领会表达。有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发表了《模糊集合》,创立了数学的一个新分支——模糊数学。模糊性是客观世界许多事物的一大属性,其意义在于强调辩证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以揭开模糊的面纱,得窥事物的真面目。本文将模糊性理论用于英语语篇阅读教学,论证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对象(语篇)、实践主体(教学的师生)的认识心理均具有模糊性。阅读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认知。本文具体介绍了两种英语阅读教学法。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倡导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规避对文本的一元解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角,从不同的维度理解文本,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一、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历史视角揣摩文本内涵,应当避免理解的单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提出了"群"的概念,掀起了"群文阅读"的热潮,但也出现了有"群"无"文"、群文无章的教学误区。要实现群文的有效阅读,就应先"入乎内"——以单篇文本的内在价值(母题或艺术特色)为基点,然后"出乎外"——以文本的有机关联为纽带,借助同类整合、线性串联、横向比对、以点带面等组群方式,实现纵深化、多元化的文本阅读,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本理论强调,"文本"异于"作品",它完全可能具有多种阐释,文本阅读强调的是语言自身的自主性,读者与"能指"之间没有距离,任何文本都不是封闭的自足体系。文本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有:(一)关注"内部",应甚于关注"外部",教师应带领学生透过语言的外衣去挖掘文本内涵,并关注到文本的"内部",即文体、结构、叙述模式、语言特征等;(二)关注过程,应甚于关注结果,教师不应武断地否定学生的看法,生硬地把教参上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应让学生从文本中"重构新的意义";(三)立足于此,亦可生发于彼,阅读教学中处理好文本"内"与"外"的关系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汪涛 《课外阅读》2011,(10):294-294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阅读鉴赏古典诗歌,要让学生结合意象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以及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10.
关注儿童的阅读心理,顺应儿童的阅读天性,采用“陌生阅读”“模糊阅读”的方式,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陌生化阅读,就是为学生精心烹饪阅读大餐,把一本本新奇有趣的书籍推到学生面前,唤醒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和主动性,点燃兴趣的熊熊火焰,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模糊阅读则是一种超越于语言载体的对艺术世界的把握方式,强调体验与感悟,重视个性与创造,提倡“油然心生”,主张“不求甚解”,认为“神闲意定”,强调“直指人心”,试图“以意胜言”,常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并不需面面俱到,而应注意语言文字、学生主体认知行为、教学状态中的模糊性特点,巧用模糊性、朦胧性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情感美、意境美,享受语文审美乐趣,实现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鉴赏力。一、研读语言文字,认识文本模糊性阅读需由语言文字入手,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可体悟文本传递的思想情感,发掘文本蕴含的审美趣味。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要提升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则需注意语言文字的研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由于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是指向每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因此,这种阅读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作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要  相似文献   

13.
张梅 《考试周刊》2014,(80):47-48
<正>"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中的这句话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阅读在发展学生认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完美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阅读这些功能的实现并非是自动的,而要依赖于学生对文本的积极构建,且呈现出不同层次。当代哲学解释学认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先于阅读、先于读者理解而自在的某种东西。"文本只是以其自身的多义性、模糊性"召唤"着读者,而读者只有以其独有的解读经验"演奏"文本,才能获得心  相似文献   

14.
正校内阅读课的开设固然是好事,但课程开设的前提是课程资源开发所提供的"软件支持",没有这个前提,阅读课的开设必然是"轰轰烈烈开设,冷冷清清收场"。事实上,由于一些学校对阅读课的课程定位较为模糊,对课程性质、目标、实施理念、实施思路、硬件支撑、课程评价等课程标准问题缺乏必要的研究和界定,导致阅读课的效果欠佳。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指导盲目化(教师不知道要指导什么);阅读的文本随意化(阅读课次数少,学生多,图书馆管理跟不上,学生的阅读文本经常被变换或学生想换就换);阅读的过程肤浅化(教师对阅读过程缺乏必要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一、形成期待,先声夺人"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才会产生探究课文的激情,也才会去充分地触摸文本的意蕴,从而为阅读提供强大的内驱力,这是实现悟读的必要准备。作为学生与文本联姻的"介绍人"——教师,应  相似文献   

16.
正情感激活是写作的前奏,也是阅读的余音,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巧用课本阅读,激活学生的写作情感,并在激活情感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赏析的能力。那么如何激活情感呢?一、体验"激"情要以阅读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情感,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本问题。用什么样的文本来激活学生的情感呢?当然是选择对的文本。所谓"对的文本",有两个指向,其一指向训练目的,即本次训练的主题,要  相似文献   

17.
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朗读,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我在近年的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一、贴紧文本去读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培养注重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新的阅读。"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对文本进行独特性和富有个  相似文献   

19.
蒋智斌 《江苏教育》2012,(25):26-2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使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一、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敞亮文章选编进教材,已经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其阅读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成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要遵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揣摩编者的选编意图,这样的解读才更为全面,更为敞亮。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问构成了一种相互间的对话交流.这种交流是以文本与学生的视野差异性作为先决条件的.由于语言文字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学生被唤起的意象与文本的意象不一致,因此形成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张力.适度的张力足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与文本问张力的不断发现与消除,本文试着从阅读张力的定义,张力的发现及消除的策略这三方面稍加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