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提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笔者也认为课外识字是整个识字教学中的最大一个版块。故本文试从如何培养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如何在阅读中、生活中识字,并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识字评价方法方面,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课外识字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倡导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是"多认少写,及早阅读",既把"认写同步,全面要求调整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降低难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识字提速",有利于小学生尽早、尽快地认字,及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要达到多识字的目标,还需构建开放的识字教学体系,将识字与阅读,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笔者在识字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提出,和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3.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我国著名教师斯霞说:"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因此,如何在"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兴趣,积极探索省时、高  相似文献   

4.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亦是难点。小学语文新课改非常重视低年级识字教学,明确提出了"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教学理念。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多认字,更好地进入用汉字阅读阶段是教学的核心所在。新形势下的识字教学不能再沿用传统的领读与背诵的模式,而是要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效识字。对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识字教学目标,并提出"识字教学要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提速,尽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大量的识字内容,识字速度也必将加快.因此,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识字,创导自主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静 《快乐阅读》2013,(30):121
新课程标准强调,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新课标提出了"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及早阅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识字提速",有利于小学生尽早、尽快地认字,尽快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要达到"多识字"的目标,需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会认”和“会写”两种不同要求,并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如何让学生识记生字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下面就浅谈自己在教学中运用到的几种识字方法:  相似文献   

8.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我国著名教师斯霞说:"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因此,如何在"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兴趣,积极探索省时、高效的识字方法,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对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引旧 《考试周刊》2008,(50):36-36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这不仅是识字教学要求的变化,还是识字教学观念的变化,即由传统识字教学"同步认写,全面要求"调整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识字提速",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  相似文献   

10.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我国著名教师斯霞说:“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因此,如何在“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兴趣,积极探索省时、高效的识字方法,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对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冬生 《青海教育》2015,(Z1):52-53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九年级以前,要累计认识常用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识字任务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致使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媒介进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多数是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而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则通过习作得来,对阅读和习作来说,学生的识字能力是重要前提,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识字,利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并将其作为学生识字的主要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学习经验,使学生掌握科学识字方法,将识字与运用结合起来,让识字教学更直观、形象。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各年段的识字、写字数量和质量都有明确要求。写好字是识字的基础,小学教材中根据学生的识字能力分成了"我会认"和"我会写"两部分,充分考虑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笔者认为,老师学生都要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把写字教学当成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写字的兴趣,会写字、写好字才能养成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能达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的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写好字,应该做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倡导“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提速,尽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大量的识字内容,识字速度也必将加快。因此,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识字,创导自主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与原来的教材相比,这套教材的识字量大幅增加,识字时间也提前了,并且实行认字和写字分开。要求认识的字多,会写的字相对少一些。识字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谚语、对子、儿歌、谜语;数字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等。艰巨的识字任务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难点。那么教师如何把这一艰巨的任务变成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活动,突破教学难点呢?根据以上特点,我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我设计学生识字时让学生快乐、自主地识字,把形式多样与内容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耀2年级要多认少写。"多认少写如何把握?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当,学生很容易在短期内产生识字"回生"现象,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时就会出现别字增加、添笔漏笔、提笔忘字等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识字这一区间真正做到"减负提质",既能轻松快乐识字,又能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有效遏制识字"回生"呢?  相似文献   

17.
人生识字聪明始,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新课程倡导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是"多认少写,及时阅读"。但是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困扰,如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识字量大,教学时间有限等。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认得快记得牢呢?  相似文献   

18.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人教版教材识字的编排,遵循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学生识字的任务较重。而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打造高效识字课堂,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识字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章海莉 《考试周刊》2013,(59):54-54
识字是人们认识事物和阅读的基础,是小学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和主要任务。在这一阶段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培养识字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相似文献   

20.
识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也是奠定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关键。传统识字教学为识字和写字混合,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化,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这一模块教学做了创新,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教学主旨,这于提高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倾向于具象化和通俗化,让他们充分理解和记忆抽象汉字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如何降低汉字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成为当前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需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将简单探讨下上好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策略,以此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