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袁振国先生看来:“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  相似文献   

2.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深读此语,引发了我对阅读教学的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不是知识体,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序列展开内容的,而是用形象作经,用感情作  相似文献   

5.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不是知识体,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序列展开内容的,而是用形象作经,用感情作纬,编织出的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动人画面。正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所以学生也总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掌握语文。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通过激活学生的感性和灵性,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使学生在语文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默条条"的"三部曲"教学模式在中学文科教学中,极为盛行,尤以政治和历史为最。这种过于重视学生的辐合思维而忽视辐射思维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倡在中学文科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法"。教师要想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应做到"寓理于情",以真情调动学生激情,借助情境理念教学,关照"角落",调动全体。总之,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有着永恒的价值,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体验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能力,是学生个体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在瞬间产生的,因而具有直觉性,体验学习作为"感性教育",是个体的自我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条件。直觉的体验也不是单一的体验,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产生多元体验,产生强烈的卷入感。  相似文献   

8.
许加平 《现代语文》2010,(10):28-29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外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带有认知性的内心感受,是师生互动的双向结果,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9.
王富仁教授在《古老的回声》中对易安《声声慢》词有精彩的阐析,但其对词作情感基调的把握似有不够妥帖处。其一,他以"淡淡凉凉"把握该词的情感基调不够到位;其次,他认为该词叠字所表达的"心灵感受不具有任何的剧烈性",这也不够准确;第三,关于此词的悲情,他既言其"似在非在"、"若有若无"又说是"一点凄凉"、"半段愁绪"、"哭不出来"、"笑不出来",显然是有矛盾的。这种"旧诗新解",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易安的词心,该词所表现出来的应是一种沉痛的难以排遣的悲情。  相似文献   

10.
教学简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吴剑 《甘肃教育》2007,(12X):28-28
语文是人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运用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情感是语文的灵魂,而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2.
刘玉梅 《教师》2011,(36):92-92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不仅要"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要在获取知识时"感受、体验、探索"所学知识。教学活动除了传授知识这条主线外,还应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情感体验影响着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要重视他们心灵的感受、情感的体验。要激发兴趣,以兴趣促情感;要关爱学生,以情感促情感;要合作交流,以活动促情感;要用"心"施教,以爱心促情感。  相似文献   

14.
爱是一种情感,对于人类来说它很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这样的智慧——学会爱,不仅个人的幸福取决于这一点,我们整个社会的美、道德、纯洁和安宁也取决于它。"爱需要学习,但是这种学习光靠说教很难完成,因为它是那么的细腻,那样的无法言说,每个人的感受又会那样的不同。孩子只有在被爱中才能激发出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张启超 《文教资料》2011,(28):20-22
中西哲学、文学、语言学的发展迥然有异,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种的差异?是中西方文明的差异,还是中西学者认识水平的差距?事实上,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势必导致中西情感意识形态的"隐""显"。而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语言应用层面的"隐""显"表征上。这种差异在诗歌翻译中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中西方情感表征的"隐性"与"显性"。  相似文献   

16.
舞蹈的感情是来自"人"自身的感受与感情体验。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学生只有清晰的了解到各民族民间的特性和特殊的文化情感,才能在她们的动作中体现出来,所以通过本文来总结我对情感渗透的浅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数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两个"为本"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文化为本"。"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是"末" "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是"末"。人和文化对教育来说是目的,而教育对人和文化来说都是应为之服务的手段而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应当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 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文化之所以是教育的本与根,之所以也是教育应为之服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简单地说,没有人,固然没有文化,然而反过来,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相似文献   

19.
《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把幼儿的美术定位在写实模仿,经常采用的形式是蜡笔画,这种教学形式为幼儿的模仿创造优越环境,儿童的美术作品。要善于为幼儿创设"想画、敢画、愿意画"的环境。那我们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最大的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呢?  相似文献   

20.
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是分不开的,这种情感体验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认知心理学家也指出:学生的认知过程伴随着情感过程,而良好的情感过程又促进认知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