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严经》是华严宗据以立宗的重要经典,曾被译入回鹘文广为流传.在现知的回鹘文写、刻本中,既有《四十华严》,也有《八十华严》.本文释读了近期于私人收藏品中新发现的回鹘文《华严经》折子式写本一件,内容属于《八十华严》第二十一卷《十无尽藏品》中的开首部分,讲述了菩萨十无尽藏的一一行相.本文对该文献进行了拉丁文转写、汉语翻译和简单注释.  相似文献   

2.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一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而敦煌藏有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6,(1):11-17
《观世音本尊修法》是一部重要的藏传密宗文献,是由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二世活佛噶玛拔希所创作,然后,由畏兀儿学者本雅识里(Punyari)依据藏文本译入回鹘文本。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观世音本尊修法》残卷,有六个编号,其中五件为木刻本,一件为手抄本,对研究元代畏兀儿印刷术、噶玛噶举派的传播及其与畏兀儿的关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回鹘文是在9—15世纪为维吾尔及中亚诸多突厥民族所使用的一种文字,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文字,对它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突厥语及近古察合台语。论文从语音的角度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回鹘文佛教文献《弥勒会见记》。  相似文献   

5.
<吉祥轮律曼陀罗>是一部重要的藏密经典,不见于汉文本,惟有藏文本流传.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吉祥轮律曼陀罗>写本残卷即据藏文本转译而来,对研究藏密艺术、回鹘佛教文化及回鹘-吐蕃的宗教文化关系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里仅选取其中的6页予以译释,文中详细地描述了观想十六位金刚天女之藏密修持法.她们可归入供养天女之列,用于坛城中,应是随着坛城供养法同时传入西藏的.  相似文献   

6.
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佛教愿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回鹘文文献中,有11件属于独立的佛教愿文,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以题跋形式出现的愿文,系回鹘佛教徒用于表达发愿超度、祈福禳灾,及兼表颂赞的应用性文字.其中既有印本,也有写本,更有碑铭题刻.从这些文献看,功德主在布施时,一般都要留下自己的姓名、官职及发愿文或功德记等,以表明自己的愿望,体现出济世度人的大乘佛教思想,是回鹘佛教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其内容与形式看,回鹘文佛教愿文较多地受到了汉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中不少作品以其形式灵活,韵律和谐,感情笃实,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而生动感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耿世民教授的巨著《回鹘文哈密本〈弥勒会见记〉研究》,2008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成果终于填补了一项空白。该书结构合理、写作规范;立意深邃、高瞻远瞩;直面现实;语言质朴、浅显易懂,为研究回鹘文文献语言提供了翔实的材料,也为研究佛教在塔里木盆地的传播提供了事实材料。该书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乃至世界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8.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译自汉文本《慈悲道场忏法》,译名为kanti qlγuluq nom bitig。该文献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较大、内容丰富、语言特色鲜明的一部佛教文献。本文从文献简介、文献研究概况、文献价值及研究意义等几个方面对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文献本身及其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求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9,(4):17-22
胜光法师是我国古代维吾尔族著名翻译家,译著颇丰,译者一生专注于翻译实践,对其翻译思想并没有进行过专门论述。《金光明经》是译者所译著品中篇幅最大、保存较完整的译著之一,其中存在着音译、直译、意译等各种翻译方法和"忠实原文""、灵活机动"的翻译观点,对此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翻译思想,并和玄奘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以现代翻译理论重新审视其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兴起过一股新疆塔里木盆地考古热.其间从1902到1907年和从1913到1914年,德国先后派出以格伦威得尔(A. Gruenwedel)和勒寇克(Le Coq)为首的四次考查队到新疆.  相似文献   

11.
《增壹阿含经》是北传四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回鹘文《增壹阿含经》译自汉文。在汉文原文基础上节选翻译、回鹘文中夹写从原文摘录的汉字、根据汉文语序进行逐字翻译是回鹘文《阿含经》的典型特点。现已刊布的回鹘文《增壹阿含经》残片共32件,分藏在京都、奈良、柏林、圣彼得堡、斯德哥尔摩、北京、敦煌等地。文中所探讨的一叶回鹘文《增壹阿含经》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号为GT15-61,属于《增壹阿含经》第41卷。与其他回鹘文阿含类文献一样,GT15-61节选翻译,回鹘文中夹写大量汉字,正字法具有元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源自汉文灵验故事,梳理这一故事的源流演变有助于考察应验故事流变历程。写经灵异故事之演变体现了民间写经、《金刚经》信仰等风气的盛行,折射了佛教普及化与世俗化的时代特征。回鹘译文反映了回汉民族以佛教文化为媒介的交流现象,记录了回鹘接受大乘经典的真实情况,对研究回鹘佛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藏有一叶回鹘文《圆觉经》注释本残片。本文首次对该残片进行原文换写、转写、汉译和注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残片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铁山 《家教指南》2001,(2):101-106
本文在对莫高窟北区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含经》残叶进行拉丁字母转写、汉译和注释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收藏的同书残卷比较,提出:(1)该回鹘文残叶的翻译年代为元代;(2)回鹘文译本《杂阿含经》至少有卷子式和贝叶式两种版本;(3)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合经》为手稿本;(4)该回鹘文译本译自汉文,且采取摘取汉文原文中的部分词句直译而成。  相似文献   

15.
回鹘文本《慈悲道场忏法》是现存最重要的忏悔文文献,对研究回鹘语文及回鹘佛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吐鲁番发现的七叶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原文进行了拉丁字母转写及注释。  相似文献   

16.
在敦煌、吐鲁番、哈密、库车、莎车等地相继出土的数百件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中,内容涉及古代回鹘人文化生活、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高利贷、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社会习俗及宗教等诸多方面,对于研究9-14世纪的回鹘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百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涌现出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20世纪的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但值得注意的是,写本末尾出现有蒙古文题记,称"大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一"。这一题记表明,在该写本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研究院编号第17窟)之前,原藏于伯希和编元代181窟(敦煌研究院编号第464窟),甚或已流落民间,再经蒙古人之手留下了"光绪三十年"的蒙古文题记。后由王道士将其移到藏经洞中,再为斯坦因于1907年获得。这一史实为藏经洞晚期文献来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8.
《金光明经》中的"舍身饲虎"故事是著名的佛经故事之一,在中原汉土和西域广为流传。回鹘文《金光明经》译自汉文本。文章将回鹘文本《金光明经·舍身饲虎》与汉文本进行校勘,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并探讨回鹘文本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9.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刊布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的两件回鹘文佛教文献残片,即B157:13和B97:7,并考释其内容,对回鹘文原文进行了拉丁文转写、汉文翻译和简要注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