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冯端先生可以说是忘年交了,从1978年起我就多次采访过他。他70岁生日的祝寿会,至今还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1993年6月11日,海内外物理界可以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张立纲、冯戬云、甘子钊、赵忠贤、唐孝威、杨国桢、陈创天、蒋民华、王业宁、闵乃本等聚会在南京大学,以研讨21世纪凝聚态物理发展的形式祝贺我国凝聚态物理的学术带头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冯端教授70寿辰。国务委员宋健、中科院院长周光召联名发来贺电。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张立纲教授代表海内外的华人物理学工作者,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发…  相似文献   

2.
1993年岁末,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郝水教授喜事盈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师院校教师奖一等奖。这位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优秀学者,在人生的道路上再度谱写了辉煌的乐章。 郝水教授194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博物系并留校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沈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与航空教育家。 1916年,沈元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遐迩闻名的漆器世家。良好的家风,使沈元  相似文献   

4.
5.
中国科学院院士、优秀共产党员马祖光教授,一位75岁的老人,当他人生的蜡烛燃烧时,照亮了别人;当这支蜡烛燃尽时,就悄悄地离去。 先生厚德博学,一生坦坦荡荡,清清白白,生命不息,工作不止。2003年7月15日,他放下了正在做的光电子学科30年学科规划,放下了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事,也撇下了瘫痪在床、相濡以沫50载的妻子,永远地走了……  相似文献   

6.
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到步入科学殿堂,屡屡获奖,成为中国神经生物学领域最具权威的院士之一,……历经了身份的变化、战争的洗礼、机遇的诱惑,他的人生旅途,虽没有令人歔欷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却始终伴随着拼搏的艰辛、失败的折磨、成功的欣慰。李朝义的研究之路,从他24岁那年便注定终生。  相似文献   

7.
赵鹏大,男,满族,中共党员,辽宁清原人。1931年5月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8年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历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地质大学常务副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8.
<正>1946年9月出生,是我国在电磁波物理与空间微波遥感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科学家。他长期从事电磁波散射辐射传输与传播、空间微波遥感与对地观测信息技术、目标与环境系统计算电磁学等方向的研究。其主要科学贡献有:1.在成像雷达遥感监测领域,提出了"极化电磁散射理论与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成像理论",建立了参数化理论模型、数值计算与成像模拟、特征信息反演与获取的系统基础理论,实现了陆地海面场景目标SAR信息获取的多项应用。2.在星载微波遥感领域,提出了  相似文献   

9.
一位老人,当他生命的蜡烛燃烧时,照亮了别人;当蜡烛燃尽时,他就悄悄地离去。2003年7月15日这天,他放下了正在进行的光电子学科30年内的规划,放下了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事,也撇下了瘫痪在床、相濡以沫50载的妻子,永远地走了。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光学界著名专家、国际激光领域知名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首席教授马祖光。治学严谨专业精通1950年,大学刚结业的马祖光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哈工大,担任物理教师。此后,他参与组建了哈工大物理教研室,创办了核物理专业和激光专业。哈工大的发展进步,凝结着马祖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陈宜张教授如何走上医学科研的道路,他指出科研工作要结合工作实际,要有探究精神。在对人脑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神经生物学的"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的非基因组机制或膜受体"新假说,并通过实验验证,在国际学界引起强烈关注,实验研究成果被国际上许多权威的专业书籍引用。最后提出了"精确细胞生物学"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作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红外物理博士,褚君浩的一生注定了要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他亲历过国家的艰难困苦,也赶上了国运的蒸腾日上,在时代的挟裹下,他如一棵小草,随遇而安却又坚韧不拔。他将科研作为理想,这理想是他心里的光。不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他都愿意做一个矢志不渝的逐梦人,志之所趋,无远弗也,穷山距海,不可阻挡。  相似文献   

12.
叶培大教授1915年10月18日出生于上海,1933年进入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物理系就读;次年夏,考入国立大学北洋工学院电机系;1938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留校任电机工程系助教;194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946年回  相似文献   

13.
邝焕然 《新读写》2012,(2):33-33
从小,妈妈便说我是个很幸福的孩子,吃饱穿暖不用说,就连我从小玩的很平常的公仔,妈妈看到它也会情不自禁地说:“孩子,你真幸福!”通常,这时候我都不予回答,或在鼻子里轻蔑地哼一声,幸福什么呀?从小你就和我对着干,我喜欢的你一律否决,我才不幸福呢!  相似文献   

14.
刘江 《中国地质教育》2010,19(1):1-5,F0003
本文对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莫宣学教授从事地质专业学习、地质教育与地学科研工作50余年的经历做了较为完整的叙述,集中介绍了莫宣学教授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和"三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三大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并通过挖掘莫宣学教授成长的经历,真实地反映出他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严谨作风,以及作为一名教师与科学家的优秀品格。  相似文献   

15.
宋佳颐 《学子》2004,(7):5-6
一位老人,当他生命的蜡烛燃烧时,照亮了别人:当蜡烛燃尽时,他就悄悄地离去。2003年7月15日这天,他放下了正在进行的光电子学科30年内的规划,放下了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事,也撇下了瘫痪在床、相濡以沫50载的妻子,永远地走了。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光学界著名专家、国际激光领域知名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首席教授马祖光。  相似文献   

16.
初识潘际銮教授,是在1986年5月初。当时,为了请潘教授指导山东大学的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关廷栋教授写了亲笔信,让我去清华大学面呈潘教授。我有些踌躇:潘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材料学科大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这么高级别的专家学者,会接待我这个素不相识的晚辈吗?然而,事实证明我多虑了——一到清华我就见到了潘教授,这一见竞成了忘年交,从此结下了二十多年的真挚友谊。  相似文献   

17.
石耀霖院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他存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做了2年博士后,1988年回到祖国。他倾心研究地球科学,热心培养地学科技人才,回国13年成绩斐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8.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F0002-F0002,F0003
正马志明,男,祖籍山西省交城县,1948年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78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是文革结束后我国培养的首批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数理统计学会(IMS)Fellow。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  相似文献   

19.
冯小瑜 《新读写》2012,(2):30-30
飞机从上海飞到了滇南。滇南美呀,青山绿水,阳光明媚。我作为上海初中生代表,和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希望公益基金会上海办事处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一起来到了滇南。滇南之行是去捐书的——为了山区的孩子们。想象着山区的学弟学妹们轻轻翻动书页、静静阅读的情景,我的心情如同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之中,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20.
秦雯 《新读写》2012,(2):40-40
在中国文化里,酒可以饮,茶需要品,饮酒为的是心情,品茶得的是态度。相较之下,我更钟爱于茶。记得几年前,喝过大碗凉茶,一个瓷质大圆口的碗里盛着满满的凉茶,带着少许的茶叶,在炎炎的夏日里,一碗下肚,清凉解渴。但也只此而已,所谓的茶香茶味也只不过在口腔里回旋半秒而已,与凉开水无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