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6月19日,本刊主办的“湘东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座谈会”在株洲师专图书馆如期举行,20多位来自株洲本土范围内的湘东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就湘东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化和发展畅所欲言,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共同谋划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未来的发展。株洲师专副校长、学报主编叶震琪先生主持会议。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报常务副主编骆晓会教授首先介绍近年来湘东历史文化研究状况和株洲师专学报“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栏目的建设情况。他认为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总的来说还不够理想,不过来势喜人,尤其是2003年9月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  相似文献   

2.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湘东历史文化研究”专栏始创于1998年,原名“炎帝文化与株洲地方研究”,为协调栏目的专题性与持续性之间的矛盾,2001-2003年曾先后更名为“炎帝文化研究与湖湘人文研究”、“炎舜文化研究”,2004年定名为“湘东历史文化研究”至今。“湘东历史文化研究”致力于以株洲市为中心并包括邻近市县的湘东地域内的历史文化研究,服务于湘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栏目自1998年第1期开办以来,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截至2006年第1期,共开设专栏25次,刊发论文55篇。经过数年努力,栏目已拥有了一支学术素质较好、相…  相似文献   

3.
这“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本是龙应台先生养在《文化是什么,文化在哪里》的,2008年6月被湖北借来做了高考作文材料,同年8月又被《意林》展销。对照看看,龙先生原作的“流浪狗”是用来和“随便一个人的“他”观察思考与侃谈文化的.  相似文献   

4.
《亡人逸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下“一花一世界”板块中的一篇课文,其作者是被冠以“荷花淀派”的现(当)代著名作家孙犁先生,本文作者为悼念亡妻而作的一篇写人叙事的回忆性纪实散文。然而,语文教师一般都感兴趣于教和它同属一个板块的《金岳霖先生》,对《亡人逸事》则往往“弃之不教”,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文读之实在“浅淡”,无料可教。然被誉为“传统文化守护者”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却一直对孙犁先生推崇备至,认为“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多把陶渊明看成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淳朴天真的“羲皇上”(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鲁迅先生对陶渊明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  相似文献   

6.
本对张颐武先生被认为是大陆后现代主义理论代表的观点,进行总体的粗略梳理,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在中国,后现代主义有“话语平移”的可能;“第三世界化”的坚持和建构;理论、现实的悖论。章具体揭示张颐武先生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认同之时,又指出其观点与之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师主导作用时曾说:“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本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今自为理解,被求之弗得或得之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这里叶老明确指出“教师不宜以讲课本为专务”、“教师的指示”、“讲说”都应当是在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的基础之上进行和完成。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作者在曹操出场时通过许劭之口给予“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死后,作了“功首罪魁非两人,道具流芳本~身”②的定论。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论,尚未超出一能臣”与“好雄”、“功首”与“罪魁”这一分为二的范畴。或问,曹操靠什么而成为“能臣”、“功首”?为何被人指责为“奸雄”、“罪魁”?再则,事物是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曹操身上的矛盾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对此,学术界尚未作出科学的理论阐释。本文认为,曹操之所以能成为“能臣”和一功首”,靠的是法家的文化智慧。他之所以被指责为“奸…  相似文献   

9.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观编入初中语文第一册中。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一是“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不同的角度是指作者在描绘景致时或大处落笔,或细处着黑;时而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时而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动人的“济南冬日图”。我认为,这样的分析并不能把握本文的实质,相反却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现不妨从文本角度加以论证。一、这种分析没有把握本文的精神实质。综观“济南的冬天”全文,冬日的济南给人的感受是纤弱而脱俗(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类似《红楼梦》中的  相似文献   

10.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1年。61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潮流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专栏从“文化眼光”、“文化自觉”、“文化传承”、“文化建设”、“文化关怀”、“文化积淀”等六个方面展开系列探讨,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说过:“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在仙台》一文中,作者为了突出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便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手法。一、以其他日本人对“我”的态度来反衬,课文开头,作者写道:“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什么样的优待呢?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浙江人把北京十分平常的白菜尊为“胶菜”,福建到处可见的野生芦荟,被北京人美其名曰“龙舌兰”。这两样东西身价提高,只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这样的”三字把“我”在仙台所受的优待的性质点了出来:也是“胶菜”、“龙舌兰”式的。  相似文献   

12.
小语第七册《观潮》一文,具体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临之前、之时、之后壮丽而奇特的自然景观。阅读此文后,为什么会留给人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呢?经反复品味,认真分析,便可悟出作者对“奇”的几处巧妙点染,为全文展现“奇”起到了渲染作用。 历史评价巧妙点“奇”。课文起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不是今日之“奇观”,而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  相似文献   

13.
《内蒙访古》一文中有些问题 ,教参不曾提供参考或语焉不详。为此 ,笔者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搜集、整理到的一些材料附录于此 ,仅供参考。一、作者的姓氏和籍贯之谜本文作者翦伯赞先生是维吾尔族人 ,但籍贯却是湖南省桃源县。这是怎么回事呢 ?“翦”姓本是赐姓 ,由明太祖朱元璋所赐 ,受赐人则是元朝旧将、维吾尔族人哈勒的后代八十。哈勒本是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才 ,当时( 1 3世纪初 ) ,蒙古人把势力已扩展到了新疆 ,并重用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才 ,哈勒便是其中颇受重用的一员武将 ,后来被东迁到内地。在 1 4世纪中叶的明朝取代元朝政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称呼对方时,一般习惯在姓氏后边加一个“桑”字,如“岗村桑”、“藤原桑”,其含义和我们在姓氏前加一个“老”字一样,是一种敬称。但是,在我爱人工作的考古所里,除了“某某桑”外,还有一些人被特别呼为“某某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  原来,在日本,做教师的人,一般不能称呼为“桑”,必须称其为“先生”,也就是“老师”。但是,考古所人员里头怎么会有学校的先生呢 ?  带着这个谜,我走访了考古所长中村先生。先生说,在日本,文化是归教育管的,如同我国六七十年代的文教局,文化和教育是在一起的。教育局既管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5.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日本留学生活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为中国”、“为学术”,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了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并追述了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感情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1904年,作者到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那时虽然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了多年,但日本人还骂中国人是“猪头三”,动不动就对中国人加以白眼,另眼…  相似文献   

16.
<正>在传统文化意识中,人们对苏轼或《赤壁赋》的典型评价是“达观”“豁达洒脱”等。《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阶段——当此之时,《赤壁赋》的主旨,苏轼的内心真的会是“达观”或“豁达洒脱”吗?《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懂得苏轼的“彻悟”,即苏轼的“深度痛苦”,  相似文献   

17.
这篇课文作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个板书就是抓住题目的字眼,以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是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然后按照观潮经过,“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三部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和雄伟的画面。教学时让学生懂得作者写的顺序正是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在这段里,作者根据观察顺序,由远而近地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叉在一起写了出来。这部分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是: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人对绘本的印象是“低龄”“幼稚”“宝宝读本”。但眼下,图文结合的绘本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所喜爱。这些绘本的作者,有欧美、日韩的人气插画家,也有台湾的著名漫画家,还有大陆本土的新生代画家,他们或幽默俏皮或寂寞忧愁或轻柔温暖的表述,无一不显露出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敏锐洞察——在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都藏着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以事写人的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文章结尾写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作者对梁任公的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有学问”“有文采”不难理解,但“热心肠”一词让人颇为费解。通读整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在作者心中,梁任公先生是一位伟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蒋庆先生编辑了一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引来薛涌先生的强烈批评,他形容蒋先生的努力是“一场以‘文化保守主义’为旗帜的愚民运动似乎正在开始”.他径直将这称为一种“文化蒙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