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人素有饮酒赋诗的传统,对陆游来说,酒是他生命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要素,酒诗更是他情感生活的一面镜子。从诗题来看陆游蜀中的诗歌,以酒为名,以醉为题的诗就有大约五六十首。从陆游的这些酒诗中可以体会到一种酣畅的气势,一种高昂的激情。  相似文献   

2.
宋江上梁山之前,在浔阳楼上题“反诗”一事,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有人认为这是他造反的思想准备。其实这正是他假造反真投降的思想基础。只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其题“反诗”的前前后后进行分析,就不难看出他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朱瓣香和他的《读红楼梦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自其诞生之日起,历代文人的评点就层出不穷,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题红诗系列。《读红楼梦诗》即是一组创作于清中期的评红诗,作者朱瓣香吟咏了大观园中的六十多位人物,还别出心裁地对小说中暗含象征意味的名物进行品题和解读,并在诗中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从而赋予了题红诗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现代著名作家和诗人,别人曾多次向他请教写诗的方法,他在1922年给其弟的一封信中简明扼要地谈到了做新诗的原则:1.要有纯真的感触,情动于中令自己不能“不写”。不要凭空地“去做”,所以不能限题做诗,是诗成后才有题。2.表现要力求真切,不许有一毫走碾。3.要用自己所有  相似文献   

5.
崔护,字殷功,博陵人。唐代诗人,他的一生所写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有一首流传最广,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好诗,也正是这首诗为他赢得了不朽的诗名。这首诗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题都城南庄》:  相似文献   

6.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语文五册35课《绝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从他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他这段生活比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诗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那么,如何较快地学习古诗,体会出诗中的美呢?第一步:解诗题,知背景。所谓“解诗题,知背景”,就是初学一首古诗,首先须从题目入手,了解诗人的概况,以及写这首诗的背景,从而懂得题目的意思。如学习《送杜少府之蜀州》这首诗,首先理解诗题:送,送别;少府,官名;之,往、去或上任;蜀州,蜀地。连在一起,题目的意思就是:送杜少府到蜀州去上任。然后,要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他在短短的一生中,郁郁不得志,颇多感伤。只有从16岁到21岁,是他一生中较为得意的一段时光。这首诗  相似文献   

8.
诗文讲究有“眼”,其“眼”把诗的经络连贯起来。教学时,如能抓住“诗眼”,则能带活全篇。通观《夜宿山寺》,一个“高”字串连全诗,因此可紧扣其“高”进行教学。一、紧扣“高”字初步感知诗境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教学中,可分两步来初步感知诗人“山高楼高”的画面,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1.释题感境:先读题并介绍作者,接着设计导语:李白爱游览山水。一天傍晚,他来到一座高山  相似文献   

9.
汉魏两晋之诗人作诗之时并不曾自拟诗题,其诗题均为后人“用诗”时所加,多数诗题盖至入选《文选》而定于一尊。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最初也是没有诗题的,《陈留》是对阮诗的最早称谓。最初“咏怀”一题之于阮诗不过是指其中一类而已,后唐人作《晋书》以偏代全,遂成为阮诗的总题。《豪杰诗》并不是今本《咏怀诗》中的某一首或几首,属佚诗无疑。  相似文献   

10.
《宋诗别裁集》的选源多来自总集,文献的递相传抄,导致是书出现:删减题序、删改题注、删减诗中注、题注误入诗题、删改诗题、窜改诗中文字、误署作者、二诗误作一诗等文献疏误。这其中既有编辑态度不够审慎的原因,也有编辑条件的客观限制。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宋诗别裁集》仍是一部颇具批评眼光的好选本。  相似文献   

11.
<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与难点,综观多年的诗歌鉴赏题得分情况,得分率普遍偏低,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考生读不懂诗歌,无从下笔。如何提高考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鉴赏诗歌,读懂诗题对提高考生的鉴赏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正所谓"万诗题入手,抓题作文章"。那么,诗题具有什么作用呢?应当怎样读懂诗题呢?一、诗题的作用(一)诗题显示结构类别古代诗歌内容,可分为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等。诗题往往能显示诗歌的结构类别,鉴  相似文献   

12.
苏轼教作文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他所作的《题西林壁》一诗,本期刊登一篇《苏轼教作文》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相似文献   

13.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早已脍炙人口,他还有另一首《天问》诗(原诗附后),完全可以与《乡愁》媲美,现与读者一同赏读。这首诗借用了屈原《天问》的诗题,是抒写人生哲理之作。  相似文献   

14.
杨希水 《云南教育》2003,(31):28-2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刘长卿十分善于描写景物,本诗就是他写的景物诗中的一首。该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逢雪旅途劳顿急于投宿和遇借宿人家热情接待,诗人感到宾至如归的心情。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想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好本诗的基本途径。一、解释诗题,初知诗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逢”,作“遇到”讲;“宿”,投宿的意思;“主人”,这里指投宿家的主人。诗题的意思是旅途中下起了大雪,夜里投宿在芙蓉山一户人家。全诗讲述了诗人在投宿过…  相似文献   

15.
<正>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赏析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众多传说中又以他乌江自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历史题材。王安石的这首诗是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而写的。杜牧的《题乌江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  相似文献   

16.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写了他身居外地,逢佳节百倍思亲的人之常情。构思巧妙,布局严谨,情深谊厚,真挚动人。为了使学生学习时获得思想和艺术的双重享受,我在教学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揣摩找题眼。教学时在简略地介绍作者及诗作的时代背景之后,重点让学生反复揣摩诗题。找出并理解诗题中的关键字及题  相似文献   

17.
曾几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曾经从他学诗;在南宋诗坛上,他是一个有影响的作家。他曾因力主抗金受奸相秦桧的排挤而退居农村,写了不少反映村居生活的好诗。这类诗多清俊而富于生活情趣,这种诗风给大诗人杨万里开辟了道路。《三衢道中》是代表他这种诗风的名篇。诗题中的“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衢县境内;“道中”就是“路上”。诗写的是初  相似文献   

18.
一、《题临安邸》这首诗的作者林升籍贯和生平不详。《宋诗纪事》中说他是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的读书人。这首诗是作者看到南宋统治者不图收复失地,只顾游乐歌舞,过着奢侈淫靡的生活情况后,心里十分愤慨而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一  相似文献   

1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当时作者身在京城 ,适逢重阳佳节 ,分外思念亲人。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的。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一、析背景 抓题眼首先从诗题入手 ,由题发问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由“山东兄弟”进而介绍背景。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 ,他的家乡是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一带。古时华山以东称为“山东” ,区别于今日的山东。介绍背景 ,使学生的情感定向 ,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抓住课题中“忆”字提问 :“忆”字是什么意思 ?“忆”谁 ?为什么会“忆” ?怎样“忆” ?“忆”字是诗题中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20.
1990年高考全国题第10题(略),是一道选择题,但就这道题题干所选用的诗的语言特点来看,却又可以说是一道诗“谜”题。其特点:一是所选用的诗,其诗题都被“隐”去;二是诗中所吟咏的对象都未直接挑明,它们或是通过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给人们以联想,或是通过相关典故给人们以暗示。93年高考全国题第10题和六省市题的第10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