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秋魂》     
一、课文悟读从古人的词句说起吧。———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这是白朴的名句,七种景物均着墨不多,“孤”、“落”、“残”、“老”、“寒”等字渲染了肃杀、暗淡的气氛,形态尽现的景观给人带来愁苦和悲凉。———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这是贯云石在他的散曲中用的文字。荷花倒映、菊花盛开,满眼秋天的风光;秋风送来桂花香,最妙还是枯黄荷叶来把鹭鸶“藏”。欣喜与欢悦借诗情画意浸润读者,而一个“藏”字将趣味勾勒出来。不够不够,只有悲凉或和谐还不够。顺着时光…  相似文献   

2.
虞联华 《学语文》2001,(5):11-11
  相似文献   

3.
细读《秋魂》,文中那优美的画面吸引了我:缤纷的色彩,慈祥的风儿,飘落的秋叶,无不把人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之中。从宋玉的《九辨》起,写秋的诗文,如满地黄叶,堆积在文坛的每一个角落。“悲秋”一直是这些诗文的主题,如:宋玉的《九辨》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悲哉,此秋声也。”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直至现代诗中,都有无数悲秋的画面。这些景物是黯淡的、萧条的,其构建起来的艺术氛围无疑是沉郁而又苍凉的。而刘增山的《秋魂》却一改常态,…  相似文献   

4.
《秋魂》教学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刘增山的一篇很著名的散文《秋魂》。(板书课题)请大家各自放声朗读,朗读的过程中,把表现秋的词语划出来。 (学生各自朗读,教师巡视) 师:刚才读了一遍,现在大家要完成两个任务,整体把握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1.文章题为“秋魂”,  相似文献   

5.
一、把握教材1.教材简析:《秋魂》这篇散文采用拟人写法描绘了7幅画面,道出了“秋的内涵”魂,即对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2.地位作用:《秋魂》是本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对初一学生有很多难点,例如:用词的丰富性、人格化的写景、蕴涵哲理的语句、作者独特的艺术感受等等。此地位就决定了它的作用。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让学生去掌握或他们能够掌握的某一点借用发挥于他们的分析、写作乃至生活中就达到目的了。3.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及本课在该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拟定目标如下:A.了解大意,体会“秋魂”…  相似文献   

6.
新版教材中收录了《秋魂》一文,这是一篇获奖文章。秋,不知被古往今来的多少文人墨客们吟咏过,但《秋魂》的作者却独辟蹊径,发他人未发之幽情。因而,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秋魂》都有他独特的艺术美感,值得一读。一、深刻的哲理美大凡写秋,不离一愁,秋风秋雨愁煞人,悲秋一说,千古皆然,连一代文豪欧阳修也未能免俗。而秋魂的作者却独具慧眼,发现了秋的别一番神韵魂灵,挖掘出了秋景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在《秋魂》一文中,愁字是不沾边的,有的只是深邃的意蕴。秋实,人们欣赏他的成熟,作者  相似文献   

7.
秋魂     
经历了一整个夏天的热情后,突然而至的秋天让我措手不及。当我还没有褪去一身夏装,当我还沉浸于青色的绿海,路道旁边的枯叶让我明白秋天来了。每天清晨,去学校上自习课,便会匆匆于街道右边枯壮的梧桐树下。夏季的梧桐充满活力,郁郁葱葱的枝丫向四处生长,青翠可爱的叶子总是摇摇  相似文献   

8.
秋魂     
《小读者》2008,(10)
时序刚刚过了寒露,便增加了些许凉意。不知什么原因,今年通化的秋天,比往常冷很多。早上出去散步,看到自己呵出的一团团白色的雾气,便不由自主地把脖子缩到了领子里。  相似文献   

9.
学习完《秋魂》后,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内涵的理解,孙老师特别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作为一名实习老师,我有幸目睹了这堂课的全过程。孙老师一走进教室,就非常严厉地对同学们说:“我今天心情不好,想骂人!”听老师这么说,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了,发现平时和蔼可亲的老师今天表情严肃,不禁有些惊讶。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一、通过自学课文,探寻“秋魂”之内蕴,演绎各部分寓含之人生哲理。   二、旁征博引,发挥创新思维,归集与各部分人生哲理相应的谚语、俗语。   三、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和欣赏水平。   教学形式   集图、文、声、乐、像于一体,多媒体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小夜曲》乐曲声中多媒体投影栅格显示课题“秋魂”。   提问释题:   投影显示“国魂——军魂——师魂”;“魂——一种精神、一种楷模;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聚合人心的、鼓舞人情的崇高品格。”   “秋”也有这样的品格和力量吗 ?请看…  相似文献   

11.
《秋魂》这篇文章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清新亲切、通俗易懂。同学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会给人这种感觉的,比如我们刚学过的《最后一课》就让人觉得沉重,《羚羊木雕》或许还有些压抑,而《散步》的题材虽然通俗,主题却显得有点深奥。是什么造成了它们的不同?大家一定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吧?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次“探秘之旅”吧。  相似文献   

12.
《秋魂》这篇文章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清新亲切、通俗易懂。同学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会给人这种感觉的,比如我们刚学过的《最后一课》就让人觉得沉重,《羚羊木雕》或许还有些压抑,而《散步》的题材虽然通俗,主题却显得有点深奥。是什么造成了它们的不同?大家一定想知道其巾的奥秘吧?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次“探秘之旅”吧。  相似文献   

13.
《秋魂》这篇文章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清新亲切、通俗易懂。同学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会给人这种感觉的,比如我们刚学过的《最后一课》就让人觉得沉重,《羚羊木雕》或许还有些压抑,而《散步》的题材虽然通俗,主题却显得有点深奥。是什么造成了它们的不同?大家一定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吧?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次“探秘之旅”吧。  相似文献   

14.
刘增山的《秋魂》是一篇语言优美、内蕴含蓄丰厚的散,章热情地歌咏了“秋之魂”,闪耀着一种哲思的灵光。对初一学生来讲,理解课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披沙拣金、解读“秋魂”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鉴于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三国研究会”研究它。可是究竟研究出了些什么呢?君不见街头小报甚至某学术刊物上报道:孔明其实用的是毛扇,不是羽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但中职学生并不了解名著的魅力所在,本文试从三方面对这部名著展开分析,以期望学生能最大程度从文学角度上熟悉并了解本书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刘增山的《秋魂》是一篇语言优美、内容含蓄丰厚的散文,文章热情地歌咏了“秋之魂”,闪耀着一种哲思的灵光。对初一学生来讲,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披沙拣金、解读  相似文献   

18.
《项脊轩志》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这篇散文以叙事的真实传神、抒情的诚挚感人著称。细细品读便能体会到,文章不只因为写了亲情,写得真切,更因为他写的是悲剧,抒的是悲情。所以才会震撼人心,感人至深,“读之使人欲涕”(黄宗羲评语)。那么,文章的悲情主要在哪里?本文试作如下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韩少功迷失在写作里,我迷失在<暗示>的边缘. "我写了十多年的小说,但越来越不爱读,不爱编小说--当然是指那种情节性很强的传统小说.那种小说里,主导性人物,主导性情绪,一手遮天地独霸了作者和读者的视野,让人们无法旁顾"(<马桥词典>,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少功一改以往的创作风格,一部编撰方言词典形式的小说<马桥词典>如一颗新星亮在了天际.我们知道20世纪西方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语言就是一种存在",所以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说:"人只能生活在语言之中".但经过数年的自疑,"我必须与自己做一次较量,用语言来挑战语言,用语言来揭破语言所掩蔽的更多生活真相"(<暗示*前言>).终于,在2002年,文潭被韩少功手中一颗颇有分量的石子击起了层层涟漪,那就是<暗示>.  相似文献   

20.
同先秦文献相比,《南齐书》中所在处介词系统主要特点是:"于"已渐失去其绝对优势地位,"在"发展强劲并露出赶超"于"的趋势,"诸"则迅速衰落近于消亡,"自、从、乎"相对稳定;"于、自、在"句法位置发生较为明显的向V前或后的位移趋势;"于、在、乎"所涉及动词也发生明显的非单音化或单音化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