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例 :作文《保护青蛙》师 :能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青蛙吗 ?生 :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生 :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生 :青蛙是庄稼的卫士。……师 :谁能用“是…是…也是…”连起来说一小段话 ?生 :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是捉害虫的能手 ,也是庄稼的卫士。师不语 ,请两位学生 (一高一矮 )上讲台站队。一个在师前面 ,一个在师后面。师 :我们这样排队好吗 ?生 :不好 ,要按顺序排。矮个在前 ,老师在最后。 (师生重新排队 )师 :那么 ,刚才的三句话应该怎样排列呢 ?生恍然大悟 ,纷纷举手。生 :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 ,是庄稼的卫士 ,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2.
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呢? 其一,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思考,会发现许多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经验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在头脑中产生疑问,这样由读生疑,以疑引思,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庄稼的好朋友》一课为例,一同学提出:既然“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人们为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六册文言部分选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该课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中“不毛”的注释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区。”认为“毛”同“苗”,意即生长庄稼。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六册》的译文将“深入不毛”一句译为“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薛儒章、孔祥珍等知名学者编译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语言分析》(初中五、六册)一书,该书也把“不毛”译为“不长庄稼的荒凉地区”,也认为“毛”“苗”同音,是个名化动词,为“生长庄稼”。于是乎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都把“不毛”译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或“寸草不生的地方”。对此诠释,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揭示课题是上好一堂课的开端。如果教师能用新颖、恰当的方法揭示课题,不仅能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个教学环节,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学习欲望。常用的揭示课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谈话揭题谈话揭题就是运用谈话的方法来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如教学(庄稼的好朋友)。教师可首先作如下谈话:同学们看见过青蛙吗?青蛙主要吃什么?(青蛙主要吃田里的害虫。)青蛙吃田里的害虫,稻子、玉米、麦子就长得更好,青蛙保护庄稼,它是庄稼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学习(庄稼的好朋友)——出示课题。这…  相似文献   

5.
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如何达到这一目的 ?关键在于教师。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情趣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我们应借助课文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读书时设疑解疑的兴趣和习惯,培养探索、求异的精神和能力。例如:   在教《蛇与庄稼》这篇课文时,学生学习了第一段,弄清了蛇与庄稼的联系后,我问学生:“洪水为什么能淹死蛇而不能淹死田鼠 ?”同…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好朋友》(“九义”教材第七册第八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真正的好朋友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时也要诚恳地批评好朋友的错  相似文献   

7.
应当怎样以新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扎扎实实教好句子,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句子教学的多功能作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呢?这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现以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材《庄稼的好朋友》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充分发挥识字、学词“语言环境”的作用。识字、学词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这并不难,认清字形也比较容易办到,然而“理解字义”却是  相似文献   

8.
《蛇与庄稼》(八册)一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了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时要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第一段,主要讲了蛇与庄稼的联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学,划分层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一段主要讲的什么,分几层来写的?在此基础上,教师板书:“奇怪的现象——奇怪的办法——蛇与庄稼的联系”,揭示三个层次间的逻辑联系。第三层次是这一段的重点,我通过“引读法”来帮  相似文献   

9.
教学《蛇与庄稼》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猫头鹰也是捕捉田鼠的能手,老农为什么不用猫头鹰捕捉田鼠,而要用蛇呢?”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但我一时又无法正确回答。还是学生替我解了围,他们的回答归纳起来是这样:猫头鹰是捕捉田鼠的能  相似文献   

10.
《蛇与庄稼》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一篇说理性强的课文,一般教师执教起这类文章,往往觉得棘手,把它上成了非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独特的情味,因而学生学起来也无情趣。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增强语文化理解教材的意识和能力。从语文的角度去审视教材,用语文的个性和方式重新构建教材的意义,真正实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用教材教语文的理念,这样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或自然课、科学课。教师在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浓浓情味的同时,也会为自己创造性地理解、诠释、使用教材而油然升腾起一种愉悦感。再教《蛇与庄稼》,…  相似文献   

11.
说年话节     
古人把太阳升起和落下一次当作一“日”,把月亮从亏到圆的一个周期当作一“月”,把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及庄稼成熟一次当作一“年”。年是什么意思呢甲骨文中的年字,上面是一个“禾”,下面是一个“人”,意思是禾谷成熟了,人把它背回家去。《说文解字》说:“年,谷孰(熟)也。”《春秋·谷孰传》说:“五谷皆熟为有年”,有年即庄稼丰收。由此可知,年的原意是庄稼成熟一次。但成熟一次要经过春夏秋冬12个月,于是它又成为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  不同的朝代对年有不同的叫法。唐虞时叫做“载”,是万象更新的意思,今天人们还说“一年…  相似文献   

12.
丁丁学了《庄稼的好朋友》一文后,知道了青蛙是害虫的天敌,  相似文献   

13.
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这里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一、引发疏导法:用诱导、疏通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使之思相活跃,理解深入。如在教《庄稼和蛇》时,先问:“你们怕蛇吗”?学生都说“怕”。教师又问,“可有的地方却要从外地买许多蛇放到田里,这又是为  相似文献   

14.
一、扣题眼初读感知“联系”《蛇与庄稼》一文的课题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课题这一特点,揭题后教师可扣住题中“与”字提出问题:“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这两种不是同类的事物用“与”字连起来说明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后就会发现,课文...  相似文献   

15.
《蛇与庄稼》(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事例充分,说服力强。教学时,教师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理念,按照借“题”探究、借“例”探究、借“理”探究的教学思路,主动积极地为学生架构起  相似文献   

16.
由“下水文章”到“下水庄稼记得扩高普教工作教学生写作文时,常常自已动手写点“下水文章”,这样不仅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使教师本人从中摸索到一些指导学生写作的规律。搞了成教度作以后,我把这种方法巧妙地“移植”过来,变写“下水文章”为种“下水庄稼”。...  相似文献   

17.
《蛇与庄稼》是一篇说理性课文,其事例典型,说服力强。作者的目的在于阐明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特别是要让学生弄清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养成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和理解客观规律这个“自然之道”的同时,了解本文所展示的“做人之道”这个价值,方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了几节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课,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在教授文本时常常出现硬伤。例如在讲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一文时,作者明明提出了“天资+勤奋+机遇:成功”的中心论点,可教师却硬是把中心论点指定为“勤奋是成功之道”。再如在讲《清塘荷韵》时,尽管开头设计了与《荷塘月色》对比的教学环节,但直到下课教者也没有让学生弄清楚:季文侧重的是“悟理”,而朱文侧重的是“言情”。  相似文献   

20.
一、出错错,自然是教师有意地在出错,当然这也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如《陋室铭》的“铭”,板书时教师可以故意写成“名”;《孔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