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论”是很平常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但结果不变。例如,“无论刮风下雨,我都在老地方等你。”“无论”也可以同“只要”相结合,例如,“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我还有两条腿,我都在老地方等你。”“无论是好书还是坏书,只要是书,我都要。”“无论你说好还是说不好,只要你一开口,我就认可。”“只要”表示的是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指示代词“任何”常常误用。通过研究讨论,我们认为:一是,“任何”作为指示代词与条件连词“无论”不可连用。二是,“任何”修饰主语,表示对象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状态时,最好与统括副词“都/也/均”连用。  相似文献   

3.
“省得”、“免得”是二价动词,主体与客体论元都是事件,事件之间是互斥关系,其语义背景是“在某一事件的作用下,避免了某一事件的发生”。事件AP与“省得/免得+事件BQ”之间存在目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有意目的和无意目的、外向目的和返身目的、已现目的和未现目的。“省得”可分为“省得,”与“省得:”,分别表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以避免浪费”、“避免麻烦的事件发生”。“免得”表示“避免较为严重的事件发生”。“省得:”与“免得”会有交叉,但“免得”比“省得2”主观程度高,感情色彩上严肃、严重。通过考察“省得”与“免得”的词汇化更加印证了两者的语义与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4.
“言”和“语”都表示语言行为,但是古代的分别是很清楚的。可用“言”的情况:1.动词,谓。《礼记》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言观色也。”  相似文献   

5.
连词“不管”和“尽管”很容易相混。从字面上看,它们有些相似;从作用上说,它们完全不同。“不管”相当于“不论”,用于无条件句的前一分句,表示不受各种可能有的情况的限制,为后一分句归总某种结果做准备;它跟后边分句里的“都、总”之类相呼应,构成“不管(不论)……都”的格式。“尽管”相当于“虽然”,用于转折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先让  相似文献   

6.
种树艺 【同】 “种”、“树”、“艺”,都可以表示种植,即把种子埋在土里或把幼苗栽到土里。〔种〕《说文》写作“穜”。《说文》:“穜,孰也。”“穜”,在古籍中又多写作“穜(种)。例如:  相似文献   

7.
评注性副词“还好”“、幸好”“、好在”的基本语义和用法大致相同,它们都表示侥幸义,在句中可以单独使用,但是它们都不能直接跟体词性成分,也不能在后面加表时态的“了”。在篇章连接功能上“,还好”“、幸好”和“好在”既可以起顺接强调作用,也可以起逆转强调作用,但是它们都是以顺接强调为主。然而,它们之间的语义倾向、句法特征和语用特征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关联词语“无论(不论、不管)……都……”主要用于复句,表示分句之间是无条件关系。例如:“无论山多高,他都上得去。”除此之外,“无论……都……”也经常用于单句中,起强调有关成分的作用。下面就单句中的“无论……都……”作一些简要的分析说明。一、“无论”的功用(一)连接主语和谓语。(1)在他住院期间,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病人,谁也  相似文献   

9.
“的”:一般用在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前面。例:1.灰色的刀鞘。2.我爱勤劳的妈妈。3.公园里的景色美极了!在这里,“刀鞘”是名词,所以应该用“的”。句中的“妈妈”“、景物”都是名词,前面应该用“的”字。“地”:用在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前面。例:1.他冷冷地道:“…  相似文献   

10.
论“富”     
“富”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常常“富”“贵”连用。指有钱又有地位,如荣华富贵。在儒家经典中,“富”、“贵”往往分开使用,如《论语》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意义的区别也比较明显。“富”一般表示“财富”、“财富多”或“占有财富多的人”;“贵”一般表示“地位显要”或“地位显要的人”。但“富”也可指知识上的富有,  相似文献   

11.
“ +”是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造的 .它的意思是 :在横线上加上一竖 ,表示增加 ;“ -”也是德国数学家魏德美创造的 .它的意思是 :从加号中减去一竖 ,表示减少 ;“×”是 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 .它的意思是 :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 .因而把加号斜过来写 ;“÷”是 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 .它的含义是分解的意思 ,因此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 =”是 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的 .列科尔德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两条平行而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 ,所以用来表示两数相等“+”、“-”、“×”、“÷”、“=”的来历$湖…  相似文献   

12.
一“以至”与“以致”读音相同,词性相同(都是连词),但意义和用法很有差别。“以至”的义项细分有二:一是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的递增或延伸,相当于“直到、至”;二是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之深而形成的结果。两种意义的“以至”有时也都写作“以至于”。“以致”连接表示因果的分句,上文说明事态的发展、变化,下  相似文献   

13.
《诗经·魏风·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今部编中学课本对“三百廛”的注释是:“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捆’,都是‘束’的意思。”同样,现今其他一些中学教学参考材料也均依此说,如杭州大学编的《高中古诗文助读》等。我们认为,中学课本将“三百”看作是“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这一意见还是  相似文献   

14.
“大方之家”最早见于《庄子·秋水》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用来表示自己的知识短浅,见笑于博通大道之人。该句中的“大方”与《庄子·山木》的“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中的“大方”一词相同,都指的是“大道”;成玄英在《庄子疏》中也指出:“方,犹道也。”由此可知,“方”犹“道”,而“大方”即“大道”,“大方之家”则引申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所提及的“熏”、“浸”、“刺”、“提”,从广度、深度、强度和高度四个雏度上,揭示了小说作为一门艺术其及人也广、感人也易、入人也深、化人也神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汉语的“准备”一词在译成日语时可以用“準備”、“用意”和“支度”等词语来表达,其用法、含义有相同之处,都可以表示为为做某事而事先做准备,但其侧重略有不同,用法也有细微差异。现我就这三个词的用法、含义及其差异,通过较多的实际用例加以分析、归纳,以供日语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序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但“两点钟”除外。 二、基数可用“两”,也可用“二”。但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互代。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边,“二”和“两”一般都可以用。如“两斤米”可以说成“二斤米”(但“二两油”不能说成“两两油”)。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如“两支钢笔”、“两个小孩”,不能说成“二支钢笔”、“二个小孩”。大小单位连续使用的时候,大的单位前边可用“两”也可用“二”,最小的单位前边用“二”,不用“两”。  相似文献   

18.
李富国 《学苑教育》2012,(21):67-67
汉语中我们经常用“只要”、“无论”、“如果”、“除非”、“假如”、“否则”、“不然”等表示条件,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发现除用if表示条件外,还可以用其他种方式来表达,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汉语表达条件的连词有“如果”、“只要”、“无论”、“除非”、“要是”、“假如”、“不然”、“否则”等。同样英语中表示条件的方法也有很多,现就几种中学常用的表达法归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释“竖子”     
“竖子”一词可以代指未成年人,也可以用作詈语。这两个义项都是由中国古代表示一种奴隶的“竖”这一名词引申而来,都与表示“奴才”的意思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