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道出了成功的真谛一一希望就在路上,坚持就是成功。  相似文献   

2.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它出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似文献   

3.
三、从有感情地朗读到体悟文章背后的意思在语言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二阶语义。所谓二阶语义就是潜藏在表层语言形式背后的深层次的意思或道理。比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说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这里,“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字面上所说的可以算作一阶语义,而潜藏在这一语言形式背后的“希望是需要人去为之奋斗的,奋斗的人多了,就一定能够冲出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就是由字面意思生发出来的“二阶语义”。那么,人是怎么从对一…  相似文献   

4.
[命题]《故乡》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相似文献   

5.
[命题]《故乡》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点拨指导]从命题的要求看,应写成议论文体;从所提供材料的含义看,是说有没有希望完全取决于自已的奋斗和努力。“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相似文献   

6.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中如果能有一两句意味深长的警策之句,则如梦里的一声钟,长鸣惊心。因为这样的语句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引证、咀嚼,有如“文眼”,使文章“活”起来,或灵气飞扬,或大气凝重,使文章的价值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深谙此术的,当首推鲁迅先生,他在《故乡》中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文字不仅具有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7.
岁月流转,许多东西都将随风而去,然而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美的力量是永恒的。—题记——总在寻找一个“家”。家在远方,家在路上。这条路很长,尽管已走了十多年,可还是望不见尽头;这条路很累,走一程有时就真想歇一脚;这条路很美,总有看不够的风景在守候;这条路很丰富,阅不  相似文献   

8.
李丽娟 《河北教育》2009,(10):44-45
1.循序渐进。符合学生阅历。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常常把议论汇入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中,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可以这样说,恰到好处的议论,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这个手法的成功运用,可以有如下几个作用。首先,有助于表达或升华作品的主题思想。这种议论,往往出现在人物命运已成定局、故事情节结束之后,使主题思想更加深沉,更加哲理化,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教育意义。如《故乡》的一段议论:“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和闰土“隔膜起来”,宏儿和水生却“一  相似文献   

10.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品味文章语言,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品味矛盾语言,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许多文章中有一些看似矛盾而实则蕴意颇丰的句子,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①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②暮蔼中古墓累累,夜闻林竹萧萧,声如泉涌,独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种凄凉而又甜蜜的落叶归根的感觉。(刘庶凝《〈还乡梦〉自序》)例①中,“希望”为什么会“无所谓有”,又“无所谓无”呢?实际上,这…  相似文献   

11.
让我们先来看看鲁迅先生的名作《故乡》最后一段:我在蒙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文末开课。如讲授《故乡》这篇小说,一上课,我说:“同学们,今天学习《故乡》这一课。‘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众多走路者中,鲁迅是走在最前列的人之一,让我们踏着走路者的脚印慢慢地沿‘路’欣赏鲁迅先生的《故乡》吧!”学生刚看完课文,我就发现许多学生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那是他们对我开课的话语的回应,看来他们已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借用文末析课。在全班学生刚读完《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时,我就借用文末一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同学们,请看课文…  相似文献   

13.
    
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一个人走在路上,一条人来人往的路上。路边是荒野,荆棘丛生的荒野。荒野的尽头是天,灰蒙蒙的,一望无际的天。路上,人们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或快跑或徐行。这个人已经走了很久很久,却仍然看不到路的尽头。"路的尽头是什么?"他向一个同样在赶路的人问道。"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路的尽头就是成功啊!只要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相似文献   

14.
王广清 《学语文》2002,(1):29-31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因而抓好文章的结尾同开篇一样重要,高明的作者在结尾时都很珍视最后一次亮相的机会,出好最后一记重拳,力求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给读者留有回味的空间。那么我们在平时特别是在高考竞技场上如何展示这“最后一击”呢?本文拟结合近几年高考佳作的实例阐述之。 一、含蓄蕴藉心智 明代许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结句应含蓄耐人寻味。鲁迅先生的《故乡》即是很好的范例,其结尾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这种启人心扉式的结尾,在历年高考中被不少考生娴熟地加以运用,例如:  相似文献   

15.
总在寻找一个“家”。家在远方,家在路上。 这条路好长,尽管已走了十多年,可还是望不见那尽头;这条路好累,走一程有时就真想歇一脚;这条路好美,总有看不够的风景在守候;这条路好丰富,阅不尽那星移斗转、人生苦甜……  相似文献   

16.
鲁迅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当人们走在一条熟悉的路上时,一种别样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纵观古今中外,熟悉的路并不是那么平坦。  相似文献   

17.
    
我爱走路,悠闲地走路。在一条长长的、望不见尽头的路上。虽然很神秘,但却可以一直让我好奇地走下去。并不太喜欢像徐家汇这样繁华的路,因为走在这样的路上让我觉得不自在,我必须强迫自己变得时尚些来适应这里的人群。最喜欢的应该非衡山路莫属了吧。老老的法国梧桐树,把阳光分成了一丝丝后再射进来,一点点的温暖和幸福荡漾于心田。有一天下雨,我就到附近的上海图书馆泡了一下午。等雨停了,我继续走着。“奇怪,怎么雨停了却还在滴雨?”我抬头仰望衡山路上的天空,原来是茂密的叶子在“下雨”啊!的确,树是这条路上独特的风景,也奠定了衡山路的…  相似文献   

18.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的这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天读起来我感到特别的亲切。路是人走出来的,这条路不通,可以马上调头,走另外一条路,可能路上布满了荆棘或是悬崖峭壁,没关系,小心点就是了。顺向思维惯了,不妨逆向思维一次,也许就柳暗花明了。我儿子从小迷上了国画,凡教过他的绘画老师都说他绘画的悟性高。花鸟走兽山水他都爱画,笔墨功夫也很成熟。上小学时就举办了个人画展,出了画册;报纸杂志电视台也陆续有专访;在国内外不少的绘画比赛中获过奖。俗话说,有一得,必有一失。绘画的特长很长,…  相似文献   

19.
城市·路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3):F0002-F0002,F000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的话。但是城市的路不是走出来的,而是修筑出来的;也不单是修筑,而是预先规划出来、然后修建的。自从有了城市,交通就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动态因素。在苏美尔的表意文字中,“市场”就是用“Y”来表示的,意思是交通要道、交会之处。《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相似文献   

20.
梯子的启示     
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我的同事一回办公室就很不满地说,就那么一句话,我讲了3遍,可人家就是听不懂,也不知道这些学生整天想什么,就像听不懂中国话似的。哪个问题啊?就是《故乡》的最后一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这时我就劝他:我在我的那两个班讲这个问题时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