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时英的现代都市小说营造了丰富的意象,并形成多个意象系列,包括颓废女人意象、孤独丑角意象和喧哗都市意象,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既表现了现代都市的喧哗,又揭示了都市人的孤独与颓废,从而与西方19世纪末的文学思潮"战栗和肉的沉醉"及"忧郁的末日感"相契合,达到了一种文化精神上的同构。穆时英是一个具备了都市的灵魂、都市的感觉、以及都市的表现技巧的现代都市作家。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是由穆时英开始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2.
真正把上海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上升为审美本体的高度,细致地打量描摹都市风情的文化和文明景观,从而使都市文学真正确立起文体类别的美学风格和审美内涵的作者当之无愧的是穆时英,繁华都市的现代性书写与现代都市的艺术性传达,使都市文学与其代言人的审美契合产生的互动效应,奠定了穆时英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随着上海的高度都市化,都市文学应运而生,城市成了独立的审美对象,作为洋场浪子的穆时英上承刘呐鸥而下启20世纪40年代的日常都市传奇书写。他聚焦于都市的糜烂与灿烂,都市的工具理性掠夺了人的价值理性,小说彰显了一定的理性批判精神。而由于自身的局限、历史的吊诡、时代动荡,30年代中后期,他的洋场都市文学逐渐走向式微乃至消湮。  相似文献   

4.
空间与想象--舞厅、舞女和穆时英的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舞厅作为穆时英小说的核心场景具有独特的意义。穆时英笔下的舞女大多是想象的舞女。她们被塑造成颓废,充满异国情调,具有令人焦虑的魅力。穆时英小说中的时间是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时间。都市在穆时英小说中获得了独立的审美地位,穆时英的小说是典型的都市本。  相似文献   

5.
都市在穆时英笔下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穆时英的小说描写的是单身男性的社交社会,都市女性于其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她们具有多层面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角度勾勒穆时英小说的审美主体画像。逃离与奔向这种二元悖逆的因素构成了审美主体的主要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时空、感受、人物三方面论及穆时英都市小说的“碎片”特征,并阐释这一特征与当时上海都市文明的关系,以此揭示穆时英都市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呈现出独特的"都市风景线",而穆时英作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白眉",他不仅书写了自己的时代感受,也为这道陆离的风景线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新感觉派其他作家对待都市的态度不同,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中呈现出强烈的"都市性"意味——讽、恋并存的矛盾态度,主要体现为蛮狂与皈依的双重意味,在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中,作者既站在城市的道德边缘去审视奔走与流连在都市中麻木的心灵,同时也深入其中,与那些丧失了魂灵的行尸走肉一同欢舞,一同沉迷;此外,穆时英以电影化的叙述手法来进行其行文写作,并力图表现出上海这道独特的"风景线"的创作切入点在文学史上也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别出心裁,为其创作增色良多。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街头也现出了19世纪波德莱尔提出的"都市漫游者"。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等是"都市漫游者"最积极的实践者,而施蛰存、张爱玲等作家则赋予了"漫游者"以灵魂。"都市漫游者"特征不仅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他们的叙事技巧、思维模式上,这种新的都市意象的形成潜藏了一定的价值观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都市的出现,带来了种种“都市症”。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正是源于这一背景。中国都市在三十年代有了较大发展,但现代化的节奏却使人们疲于奔命、无所适从。穆时英从明快迅捷的电影摄制技巧中获得灵感,于是有了与众不同而充满都市味的小说。刘呐鸥的小说表现出都市人的“感觉串味”。施蛰存则显示出都市人的孤独与冷漠。都市人的命运在《现代》杂志创作中,有了一次集中表现与亮相。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打破了中国缺少都市文学的局面,代表作家穆时英将其发展至成熟,不仅描绘了一幅幅富有现代都市特征的场景,并且深入地探究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富足的同时,也饱尝了物质文明带来的寂寞苦闷。作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敏锐地体味到了现代都市中个体生命遭受的精神困境。现实家园与精神家园的缺失成为穆时英小说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2.
家道中落对穆时英的一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都市享乐的诱惑,沉重的欲望肉身,让穆时英在精神上浪荡飘零,无家可归。穆时英是一个在乡村和都市都无法获得救赎的特殊个案。和穆时英文本世界的日益明晰相比,穆时英的人本研究却非常欠缺。  相似文献   

13.
李小宇 《现代语文》2009,(10):88-90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打破了中国缺少都市文学的局面,代表作家穆时英将其发展至成熟,不仅描绘了一幅幅富有现代都市特征的场景,并且深入地探究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西方意识流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作家自觉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小说创作,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在一起,使意识流小说呈现出东方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茅盾与穆时英是同时以小说的形式书写三十年代初期大上海的作家,相比较而言,茅盾在《子夜》中采用史诗般宏大而严谨的艺术结构展示都市的全貌,是他理性化倾向的气质表现;而穆时英则在用极其细腻的感觉体验繁华都市的喧嚣与不宁,品味都市漩流中的洋场意味。  相似文献   

16.
在三十年代众声喧哗的现代文坛,沈从文和穆时英是站在这个时代的风格迥异的杰出作家。这两位作家分属于京派和海派,在人生态度和写作立场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对立。沈从文曾经撰笔毫不留情地批评穆时英的小说只“适宜于写画报上作品,写装饰杂志作品,写妇女、电影、游戏刊物作品”,而穆时英在《公墓·自序》(1933年6月版)说道:“说我落伍,说我骑墙,说我什么都可以,至少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上,大声地喊:‘我是忠于自己的,也忠实于人家的人。’”这两位作家毫不动摇地坚守着自己对世界的观照方式,分别在乡村和都市两个不同的世界中演绎着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生命在都市空间中被重新思考。穆时英以他所敏锐感知到的现代情绪,穿透"五月"的都市寓言,透过男女两性以恋爱为名义所进行的自我找寻的失败,言说了物质与人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穆时英小说中的性爱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女人”二字在穆时英眼里 ,只有“女” ,没有“人”。她们一会儿是“我”品鉴、消受的尤物 ,一会儿是捕诱、伤害“我”的猎手 ,独独不可能是与“我”站在同一地平线上的“人”。在两性捕和诱的扑朔迷离中 ,穆时英出色地编织了一层层华美而又忧愁的诗意 ,但这诗意的温存 ,仍然不掩他那都市浪子之心的浅薄与孱弱  相似文献   

20.
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组成的新感觉派 ,崛起于 2 0世纪 2 0年代末与 3 0年代初的上海。他们醉心于现代都市 ,在其笔下现代都市第一次以全新而独立的面目赤裸裸地呈现于文坛 ,放射出狐媚耀眼的风采。本文将着重于这个派别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以新异奇特的叙述技法赋予现代都市人格魅力 ,使现代都市由陌生转为熟悉 ,由表现客体转为审美主体 ,从此现代中国文学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