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公共部门变革,关于韦伯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孰优孰劣的争执就一直不断。本文认为,在公共部门的变革中,韦伯主义和管理主义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二者各有其优缺点,关键在于如何将二者融合于公共部门的治理中,以实现二者的优缺互补,从而达到公共部门治理的高效。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教育学研究中发生了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激烈论争,其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二者的本质属性。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而反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二者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教育学的研究中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同根共生”,共同担负着丰富和完善教育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职责,二者并存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的繁荣,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做出对教育价值的正确评判。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教育学研究中发生了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激烈论争,其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二者的本质属性。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而反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二者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教育学的研究中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同根共生",共同担负着丰富和完善教育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职责,二者并存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的繁荣,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做出对教育价值的正确评判。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完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双一流"建设对我国现代大学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公共管理主义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学治理的要求.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具有动态性、责权分明、因地制宜的特征.领导主义理念与现代大学治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基于领导主义理念,我国大学应共享领导力、营造创新环境、明确权力结构以实现现代大学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学研究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争愈演愈烈。但细读争论双方文本,不难发现在二者表面分歧的背后,正在逐渐形成一系列共识。所以要放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以非本质主义代替反本质主义,走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相互依存,携手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6.
希拉克于1995年5月当选为法国总统后,根据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法国外交战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调整后的外交政策与戴高乐主义在内客、特点以厦影响等方面有非常相似之处;同时两者又在一些具体情况上存在着明显区别。笔者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来说明希拉克主义绝不是戴高乐主义的简单回归,而蔗对戴高乐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养老金积极主义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命题产生于公司所有杈和控制权分离所形成的委托代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了以养老基金为主导的股东积极主义运动,倡导养老金积极主义运动的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但是,公共养老基金和私人养老基金参与公司治理还存在一定差异性.此外,养老金积极主义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也值得关注,这显示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话语制度主义视角下,新闻寻租治理政策变迁是不同政策主体间的话语互动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媒体格局变革,专家和公众等在新闻寻租治理政策变迁中的话语表达日益重要,提升了政策变迁的科学性、系统性。但是,新闻寻租治理政策变迁中依然存在政策主体间地位失衡、多头治理、政策效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推动新闻寻租治理政策优化,需要建立多元共治格局、形成多层协同政策体系和采用多样化的政策执行手段。  相似文献   

9.
主知主义、主意主义是西方近代教育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两种教育思潮。二者有共识,也有分歧。他们都重视道德教育和经验在教育中的作用,但是二者在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重视儿童的自由发展、重视教育的道德目的和教育的发展目的、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课程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分歧。  相似文献   

10.
以2000年以来的牛津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2006年出台的《牛津大学治理(白皮书)》为标志的改革失败为案例,通过对牛津大学改革的进程和原因进行分析,揭示了传统大学在管理体制变革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矛盾,以及改革进程中呈现出来的管理主义色彩对于学术自由的冲击,说明传统深厚的大学内实施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管理主义与学术自由的恰当融合。  相似文献   

11.
制度研究是政治学的基础。新制度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全新理论,绝不是旧制度主义的简单“回归”。本文回顾了政治学中的旧制度主义,在论述新制度主义产生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其对旧制度主义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以2000年以来的牛津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2006年出台的《牛津大学治理(白皮书)》为标志的改革失败为案例,通过对牛津大学改革的进程和原因进行分析,揭示了传统大学在管理体制变革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矛盾,以及改革进程中呈现出来的管理主义色彩对于学术自由的冲击,说明传统深厚的大学内实施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管理主义与学术自由的恰当融合.  相似文献   

13.
职业主义化应当包括直接为职业作准备和间接为职业作准备.职业主义化对高等教育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职业主义化既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也完全有可能将教与育统一起来的.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除了对立之外,还存在着相互包含的关系.马克思、韦伯和杜威都对片面的职业主义化提出了批评,但是他们认为职业主义化仍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传统伦理的“性本善”的德性主义人性论,是中国人对人性见解的主流观念。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德治主义管理模式,它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族心理产生了重要而久远的影响。儒家德治主义的主张虽然已不能直接用于现代社会,但儒家德治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仍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译者说明在当今世界的大多数国家,专业的性质已日益由国家来决定。于是,在英国教育中便相继产生了“自由市场和强力政府”、中央控制下的分权过程和“远程操纵”的明显悖论。教师教育新近政策的变化,使教师之间产生了“新企业家”和“老集体主义者”的专业分裂;当下的教师专业主义使得全国教师工会具有一定的专业防御性质便不再让人觉得难以理解。然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为替代专业主义的传统模式和新工党政府试图削弱教师自主权的“管理式的专业主义”,当前需要对于教师专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新建构,在这一方面,“民主的专业主义”充满着希望,即教师必须积极地与包括学生、家长、社区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一同工作,主动把握和创造由国家政策的变革所提供的专业进步之机会。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市场化和新管理主义的影响下,强调绩效、竞争、控制的组织专业主义逐渐兴起,传统的以专业身份、学术认同和合议制为核心的职业专业主义逐渐式微.组织专业主义倾向于运用绩效评估、产出控制等效率和竞争导向的管理主义手段评估学术人员绩效以刺激学术产出,同时采用更加标准化和更具国际可比性的职业发展模式提高管理效...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美国进步主义运动中行政变革的内容。分析了其行政变革特点:社会各阶层合力推动行政变革;行政变革的方式整体上比较理性有序;行政变革适应了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行政变革是对基本宪政框架的调整和完善。最后强调美国进步主义行政变革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以有益启发或借鉴,但中美两国国情有根本性的差别,必须批判性的借鉴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多边主义以多极关怀的价值目标、多层协同的行为主体、多元张力的治理机制、多样延展的问题领域、多重普惠的治理效果为基本特征,与全球教育治理核心要素具有内在一致性,能为重塑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提供新的视角。多边主义视域下的全球教育治理主要有工具取向、战略取向、制度取向和价值取向四种治理模式,它们相互补充,依次递进,但在全球教育治理实践中存在一定掣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教育治理需顺应国际权力集团演变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的大势,深入分析全球教育变革的特征和趋势,以承认平等互惠的多元主体、塑造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开拓多样延展的问题场域、建立协商对话的多边机制、实现普惠共生的理想效果为愿景使命,在行动路径上不断顺应多极科学的多边主义战略发展观、坚持多元开放的多边主义协商对话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多边主义全球治理观、构建命运共同的多边主义基本价值观、深化精准定位的多边主义历史大局观,进而形塑全球教育治理制度秩序、实现全球教育治理主体多元、建设全球教育治理科学机制、革新全球教育治理理念价值、深化全球教育治理发展格局,增强应对全球性教育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全球教育治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管理主义是20 世纪70 年代后在特定背景下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政府治理理 论。管理主义的核心在于“控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于一种权力不平等的地位,其推崇管理技术。 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评价是一种管理主义取向的学生评价,以效率为中心,强调价值中立, 过于强调科学研究范式。从伦理立场来反思,管理主义取向的学生评价忽视了教育公正、多元价值, 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符合伦理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公正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其旨归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是以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作为指导思想的,并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和建立精确、可操作的研究结论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但在反思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指导思想之后,特别是在中西学术交汇过程中逐渐地接受了非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走向多元化。展望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将在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之间寻求平衡并获得突破,这将会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更趋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