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learning是指通过利用无线移动网络技术和无线移动设备来随时随地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其本身具有移动性,情境性,片段性,及时性,混合性等特点。随着4G时代的到来,M-learning越来越普及,Mlearning的设备也越来越多样,这其中智能手机是当前使用率最高的一种M-learning设备。手机中的APP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目前国家取缔了原有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改为国考,报考人数增加,他们很多人并没有系统的时间去学习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因此本研究基于M-learning模式的教师资格证考试APP开发能够帮助想要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人快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健  王文萍 《现代情报》2014,34(3):158-161,176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本文通过对延边大学不同专业和年级的3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借鉴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移动学习应用与平台开发的角度,分析目前国内外校园移动学习平台应用的典型类型、系统构建及相关存在问题,并根据欧盟M-learning平台项目的研究报告数据对移动学习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对我国校园移动学习平台系统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移动学习(M-learning)的兴起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因其移动、便捷的属性迅速吸引学习者的关注。通过使用文献法及问卷法,以体育院校术科生和学科生为研究对象,对比其移动学习使用情况及学习效果,研究证实:1)学科生与术科生词汇方面移动学习频率最高且没有显著差异;2)学科生听力、口语、阅读与写作方面移动学习时间和APP使用数量明显高于术科生;3)相比术科生,学科生更善于利用闲散时间进行移动学习。针对学科生与术科生移动学习特点,进一步提出混合式英语教学、移动学习能力培养、针对性移动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移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云资源信息流节点准确定位,提高网络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网络转换信道均衡能力。传统方法中采用基于向量随机学习的网络信道切换队列整合方法,实现对信任节点的定位,但当出现信任时隙局部性交叉项时,定位性能不好。提出一种改进的面向移动学习的云资源信息流无源定位技术。采用M-learning随机场学习模型,通过局部性交叉项补偿进行信息链单流量解析模型设计,在大数据环境下,对信任节点的数据种类进行无源定位分类,然后通过云资源信息流节点任务调度方法,提高网络的信任度,由此提高对云资源信息流的无源定位能力。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提高对M-learning环境下的云资源信息流的定位精度,提高学习效率和资源分配能力。在学习资源共享调度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因其移动性、普适性和泛在性等特点,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缺少系统、体系化的实践经验。在探讨高校移动学习背景的基础上,对美国阿比利大学的移动学习项目进行内容和特色分析,并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移动学习项目实施路径,以期为今后高校移动学习实践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学生的英语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尤其是近些年来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模式,大学生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加强对移动终端软件和设备的研究,对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移动终端软件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手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因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携带、师生互动方便等优点,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但与此同时,由于手机软硬件的特性、移动学习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网络的限制,使得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仍然受限。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当前移动学习研究领域乃至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移动学习资源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及设计形式,以期为移动学习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婷婷 《科教文汇》2014,(4):214-215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手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因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携带、师生互动方便等优点,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但与此同时,由于手机软硬件的特性、移动学习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网络的限制,使得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仍然受限。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当前移动学习研究领域乃至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移动学习资源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及设计形式,以期为移动学习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与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灵活自由,已经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移动学习的重点研究对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现状出发,研究了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为了更好地利用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促进学习,本文给出了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构建:搭建一个移动教学平台模型,整合移动学习平台资源,应用移动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学习概念的泛化,学习的方式和地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所以,对学习的移动性和灵活性提出了相应的需求,作为辅助学习的助手,学习工具也在往更轻、更便于携带的方向发展,基于移动设备的学习平台开发与应用,势必会越来越普遍。论述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学习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技术及应用优缺点,提出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学习平台在移动学习应用中的研究目标,并提出了移动答疑平台的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从移动互联网用户特征和移动学习者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移动学习将成为未来人们学习的主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人们原有的学习方法由于新技术的侵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学习是在网络学习基础上诞生的新的学习方法,新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文章论述了移动学习的主要组成元素,并讨论了移动学习给学习方式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的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学习这一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而是扩散到所有人当中,成人也需要学习。由于成人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家庭责任更大,因此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够适应当今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竞争。科技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移动通信设备的进步,移动学习越来越成为成人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于学习型社会下,成人移动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分别从如何实现成人移动学习的策略以及实现成人移动学习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移动学习被引入我国已有十余年,国内专家学者在此领域已取得丰硕成果。分析了移动学习在新技术下的定义、运用和特点,然后对国内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粗略分析,按照时间分布和内容分布将移动学习的相关论文分为几类,分别对其进行概括总结,并对国内移动学习现状、趋势、不足及时策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国内移动学习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教学移动学习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教育(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已经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并且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但移动教育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已经开展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移动教育实验室和网站的搭建,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文献研究的综述。本文是针对于移动学习的定义,基于3G技术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种类以及大学英语移动学习中学习资源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云计算和移动技术的成熟应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范式,即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利用移动设备获取网络服务来进行学习。如何为移动学习构建高可靠性的网络平台迫在眉睫。就云计算支持下的移动学习网络平台的构建做了研究,解决了当前网络学习平台构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小屏幕手持设备移动学习课程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阻碍移动学习发展瓶颈,主要是手持设备屏幕太小,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难以呈现,通过设计开发出适合小屏幕的移动学习课程可克服这一瓶颈。文章主要探讨怎么设计出面向移动学习的移动学习课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移动学习环境及其资源特性的研究,结合企业培训现状,并根据目前移动智能终端的网络接入条件,对移动培训软件的学习特性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移动学习手段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方式。最后在实际开发环境中对移动培训应用软件架构和使用的技术手段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