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1 毫秒
1.
博客情结:青年心理发展的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宝蕊 《培训与研究》2006,23(11):82-83
伴随着中国近几年发达的网络技术,博客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受众甚广。许多青年对博客有迷恋情结,这与他们彰显个性、追求言论自由、寻求独立、寻求情感依托、满足好奇心的心理诉求紧密相关。鉴于青年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博客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来塑造青年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2.
<正>危机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说来,心理危机要经历三个阶段后才会到达极端的表达形式——自杀。一、自我救赎阶段因为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寻求心理救助的渠道也不畅通,所以当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时,他们会将自己的伤痛放在心底,用时间去慢慢化解。在自我救赎的阶段,学生的性格会发生显  相似文献   

3.
女性编辑的角色超载现象,使其承受沉重的压力与心理负担,产生焦虑、烦燥、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就女性编辑角色而言,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适,争取单位与家庭的支持,是缓解、释放压力并解决角色冲突的较好对策。  相似文献   

4.
教师个人博客是教育博客中的一类,它足继教师个人主页后,教师在网络公共空间内释放自我潜能、确立自我存在价值的又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西爱情悲剧代表作品的《苔丝》和《雷雨》有着共同的特质:文中女性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男性的摧残,成为世俗偏见的受害者,并经过种种努力,通过爱情反叛寻求自我救赎之路。就《苔丝》、《雷雨》中女性爱情救赎与反叛之路坎坷的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剖析,就其自我救赎与反叛之举的文化因素进行揭示,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女性救赎之路的文化实质进行比较,揭示其对爱情悲剧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处于生长巨变的青春发育期,自我调控能力差,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极端性,容易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出现各种剧烈的情绪反应。当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诸多负面情绪,而又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来排解时,伤害和攻击自己的身体,会暂时成为他们释放心灵痛苦的通道。一位初三学生在家庭中缺失亲情和关爱,由于交往能力缺乏,无法与同学形成良好的支持网络,当频繁体验到压抑和痛苦时,无法从身边的社交系统中获得支持和接纳,便以自我伤害的形式来缓解痛苦。心理教师通过给予心理支持、教授调节方法、寻求家庭帮助等方式来帮助她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相似文献   

7.
利用博客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个人感想、自我检查等发布上去,和学生、同学、同事、亲友进行交谈,以此来辅助教学和进行班级管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贺亚男 《海外英语》2012,(14):174-175,177
正统观念中,基督教的救赎是通过上帝之子耶稣的殉难来实现的,但从更抽象、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救赎可以通过时间、死亡和挚爱来变相获得。《麦克白》中时间救赎的主题非常明显,即通过使过去、现在、将来达到与上帝时间的永恒合一,来拯救处于世俗时间中的人。结合奥古斯丁关于时间和人类思维(记忆与期望)的关系,可以看出,麦克白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高尚的人因为性格缺陷而走向自我毁灭,而是在于他在犯了罪的同时,关上了自己的救赎之门。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从这三重视角解读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建造九级高台阶、获得地位和尊重是父亲大半辈子的崇高目标。透过文本,分析父亲本我对高台阶、地位的呼唤和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经过自我的努力与斗争、超我的道德化与理想化及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了解父亲如何一步步走向内外交困,若有所失的境地;了解父亲复杂的内心活动及心理状态变化过程,以此来进一步探究和剖析小说《台阶》中的父亲。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变和高校学术期刊的转型,使编辑主体面临诸多心理压力,编辑心理的常态化及其心理调适刻不容缓。作为以文化传播和建设为己任的编辑来说,其心理调适亦离不开恰当的文化策略。面对其身份压力,编辑应坚持文化的开放创新,确认自我、激励自我、传播自我;面对制度性压力,编辑应寻求文化的审美愉悦性,调适编辑的理性压力、制度规约和市场化挤压。面对其他社会性压力,编辑应坚守文化的价值指向,调适过剩信息刺激、职业道德压力等。  相似文献   

11.
困局     
<正>故事梗概马上就要进行小高考的高二年级女生若诗,因为考试压力而产生焦虑情绪,不自觉地采取了逃避的态度和行为,由此出现了心理困扰。她经历医生治疗、同学开导、教师教育等环节,最后用自我救赎的方式,走出自我困局,实现了自我解脱和自我成长。人物若诗:曾经成绩优秀,因为考试焦虑而在小  相似文献   

12.
张天翼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方面倾注了相当多的精力.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归纳为无聊型、苦闷型和退离型三类.在对于知识分子的观照和表现过程中,张天翼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痼疾.并运用独特的叙述视角、幽默的语言和犀利的讽刺手法,来实现作家对于知识分子的严厉批判,完成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救赎.这种批判与自我救赎反映出张天翼对于现代知识分子重建历史主体地位的现代性途径的可贵摸索.  相似文献   

13.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关于一个阿富汗少年成长的故事,也是他在背叛友情后自我救赎的故事。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儿时背叛友情,在美国自我的成长并最终来完成内心的救赎这一线索,来展现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好莱坞"特定类型的故事"的影片分类中,不难发现以人类生存危机或灾难作为叙事主线,以拯救意识作为"特定的方式讲述"来不断重写的影片。拯救意识作为一种话语精神,以英雄形象为符码,书写英雄对世界或世人的救赎神话;又以自我救赎关怀英雄的自我人生困境和人性回归,修正现实道德秩序和自我世界,渗透着人类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5.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倾注心血最多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爵士乐时代"一个年轻的心理医生寻求"美国梦"的过程.本文拟通过当时"爵士乐时代"的大背景和主人公迪克的复杂性格特点来讲述他自我救赎过程中的绝望.  相似文献   

16.
方方的新作长篇小说《软埋》延续了自己近年来对历史背景题材的关注,通过个人和历史两个面向发掘并展现"软埋"故事及其包含的丰厚内蕴,进而探讨软埋作为救赎的一种独特形式的可能性这一问题,作者以此表达自己明确的立场:个人通过"软埋"屏蔽惨痛记忆以实现自我救赎,坚韧地活下去固然无可厚非,但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救赎就在于拒绝时间对历史的"软埋"。  相似文献   

17.
电影《催眠大师》是一部反映人物心理发展变化的悬疑剧情片,导演在影片中综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詹姆斯"意识流"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来讲述人物的心理变化,进而完成了人物内心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8.
狄更斯在写作<大卫>的过程中,通过将潜意识中的被超我抑制的力比多拉回到意识中,使其通过艺术创作得到幻想性满足.从而释放了产生焦虑的心理能、顺应了快乐原则满足了本我,使三我得到调和,最终解除了心理障碍.因而我们可以得知,艺术家们对艺术创作并非完全依赖缪斯女神的神力而是其一种内心强烈的自我救赎的本能释放的表现形式.这对我们理解文学作品和分析人格心理具有莫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曾提出“以笔为旗”的创作口号,以此给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元素。他的小说多塑造强大的个人意志,在战胜自我后,皈依精神信仰,实现既定追求,从而完成了个体和集体的救赎。本文选择了个体救赎、集体救赎两大点详细阐述,力图用文字勾勒出张承志小说清晰的救赎路线图。  相似文献   

20.
周先 《辽宁教育》2013,(9):45-46
:博客在教育领域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通过博客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并从中获得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就如何优化教师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从教师博客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加强教师专业引领、引入教育行政力量和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及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