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导致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多以田径、体操、球类等西方体育运动为主.然而多年来我省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却逐年下降趋势明显.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多以速度、力量等外在表现为主,而中国传统体育则以修身养性为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把两者有机结合,使山西省高校体育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朱青华 《考试周刊》2008,(47):111-112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性文化体系,而广泛吸纳人类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产物,其"公平竞争精神"、"和平精神"、"人类理性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拥有5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的文化土壤之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理性主义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的分析,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的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和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对奥林匹克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多,从奥林匹克文化教材化角度研究的成果较少。本文将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对奥林匹克文化进行统一的整理、加工、改造,使其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可以应用的教学素材。提出了奥林匹克文化体育教材化的具体对策,具体包括选择科学合理的体育文化素材、将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扬西方体育文化的精髓、以及教材的具体呈现方式等方面,以期能为奥林匹克文化在学校里更好地普及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对奥林匹克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多,从奥林匹克文化教材化角度研究的成果较少。本文将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对奥林匹克文化进行统一的整理、加工、改造,使其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可以应用的教学素材。提出了奥林匹克文化体育教材化的具体对策,具体包括选择科学合理的体育文化素材、将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扬西方体育文化的精髓、以及教材的具体呈现方式等方面,以期能为奥林匹克文化在学校里更好地普及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代表西方体育文化的奥林匹克运动和具有典型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奥林匹克运动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背景进行了比较,分析两者文化产生特点及其存在方式,对两种文化进行了比较,指出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未来发展中应该相互依存与补充,这两种文化将给世界人民带来良好感受和健康体验。  相似文献   

6.
奥林匹克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两朵奇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文化流动规律,从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视角审视了奥林匹克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相似文献   

7.
奥林匹克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两朵奇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文化流动规律,从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视角审视了奥林匹克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相似文献   

8.
现代奥林匹克诞生于1896年的希腊,中国传统体育伦理精神将在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向世人展示,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分析了现代奥林匹克与我国传统体育伦理精神各自的特点、现代奥林匹克对我国传统体育伦理的借鉴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以便为构建我国体育新的价值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学校武术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武术逐步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中,武术自身也需要改革和调整,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加快与奥林匹克文化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思索、宏扬和发展学校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结合点,以便更有效地积极开展迎合奥林匹克精神和学校武术教育,是中国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在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育文化的危机和遭到的冷遇,讨论了西方体育文化崇拜之风盛行的现状.认为当今体育文化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价值理念及实践方式等矛盾.而只有强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寻找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新的定位,不断实现传统体育价值体系的自我更新,才能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至于失去自我,使它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彰显,进而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文化而发展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中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各具特色的两种体育文化形态,造成了两种体育文化的发展差异,中华武术久久未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只能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的特设比赛项目。因此,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以期推动中华武术文化借助2008北京奥运时机,使之升华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加快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融奥林匹克文化历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构成、体育的人文内涵以及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进行了阐述,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和谐精神可以为修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观提供新的价值取向,为完善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为整合奥林匹克运动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提供新的方法。奥林匹克运动需要注入中国传统体育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在介绍区域性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性的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及融合的可能性,阐述了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旨在利用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这一历史机遇,更好地宣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奥林匹克文化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达到二者的融合,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服务.  相似文献   

14.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有不同之处。目前,中国尚不能称为体育强国,而属于竞技体育大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应以群众体育为基础,以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为引领,完善举国体制保障等相关战略。  相似文献   

15.
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奥林匹克新理念——"人文奥运"以及"和谐世界、和谐奥运"等,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为基础,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从传统到现代的成果。它从关注人、热爱人、尊重人的角度,提出了"全民奥运、全民健身的战略,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重大发展。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击壤,作为中国体育游戏形成的本源,在深层次上与人文奥运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它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诠释了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对中国体育和谐文化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其不断丰富的体育精神感染、激励着人们.而大学体育则承担着培养体育人才、增强大学生体质、锻炼其精神品质的任务.文章提出了实现大学体育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契合、发挥奥林匹克精神巨大的影响力和教育效果的思想,并在分析奥林匹克精神的演变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对其与大学体育思想的契合点进行了挖掘,进而提出了实现大学体育思想和奥林匹克精神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人文奥运就是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办奥运的过程,达到提高人民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普及奥林匹克精神的目的,人文奥运理念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人文奥运理念的确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中健康有为的生活方式.北京奥运验证了优秀文化都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继承和宣传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会凝魂聚气,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强基固本.弘扬"人文奥运"精神是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坚固基石.  相似文献   

18.
刘鎏 《成人教育》2012,32(1):109-110
中国传统体育是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物质形式有助于民众的自我完善,而它的精神蕴涵则能够培养人的民族精神.鉴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出现的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将我国传统体育与高校现有体育教学模式相结合,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增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频  海刚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91-93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在介绍区域性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性的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及融合的可能性,阐述了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旨在利用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这一历史机遇,更好地宣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奥林匹克文化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达到二者的融合,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体育以"心、气、形"为一体的理论架构导致中国体育呈现身心合一、内外统一的独特个性。希腊人认为只有肌肉才使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因而西方体育文化重外在表现,是崇尚个人精神张扬的一种身体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必须以中国古老的民族精神、智慧和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精神内涵作为底蕴,实现新的超越和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