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大学的诗词课教学,应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员良好的情商、道德、情操和信念。在引导学员学习一篇诗文时,不仅要让他们学好字、词、句,更重要的是体会诗文展示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教材所选的经典诗文作品,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具有审美性、典范性。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深挖作品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然而,反观经典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不少老师的教学模式是串讲,即根据课程的要求,对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以及句式进行讲解,然后逐字翻译,再反复练习加以巩固背诵,把文质皆美的古典作品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知识,把感情丰富、意境深远的经典诗文定格成诵读、翻译等文字材料,似乎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关注,更无法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突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体现了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和促进学习的手段,而人文性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目标,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重视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与以前相比,新课标中明显突出了人文性,促使我们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更应加强情感教育,更应突出古诗中的人文关怀。新课标中关于古诗文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在整合中语文课程自身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是指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认识和分析在整合过程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助于大家开阔思路,更好地把握整合实践的本质.从理论认识上到实践操作上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和谐,实现多重目标的融合,才会更好地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5.
<正>诵读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途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要重视诵读教学,古诗文的诵读训练尤其重要。一、诵读古诗文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因此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学的经典、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的文化传承;古诗文的语言是最具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是学习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古诗文用词准确凝练,字斟句酌,诗句精深华丽,充分表现了汉语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附着在工具性上。语文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对语言的感悟、体验,达到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发生变化的目的。因此学习语文重在对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工具性是基础,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缺少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是生硬的、死板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宏观概念,但贵在统一,也难在统一。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附着在工具性上。语文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对语言的感悟、体验,达到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发生变化的目的。因此学习语文重在对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3,(A1):20-21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历代诗文都占有重点地位,但是学生对作为历史人文瑰宝的古诗文感到棘手。古代诗文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和精神美。学生有效学习了大量的古典诗文,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感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美的感知和鉴赏,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本文介绍了古诗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古诗文审美教育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语文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经典、体察涵泳是学习中国语文的基本途径与有效方法。汇集中国古代经典散文和韵文是中国语文教本编写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作为语言和文学的学科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文学的熏陶;作为人文学科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诗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左瑞英 《考试》2009,(5):50-51
古典诗词必须很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指导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知识,认识古代社会生活风貌的同时,强化审美教育,养成吟咏、背诵的习惯,学会鉴赏,学会用心去体验每一首诗所蕴含的审美情趣,得到美的熏陶,在发展知识体系的同时,丰富其人文意识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徐荣 《安徽教育》2009,(4):32-32
<正>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一味追求工具性,会使鲜活的语文教学变成机械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学习就会缺失情趣,丧失美感。而过  相似文献   

14.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哲学著作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导向作用。把哲学著作和哲学精神引入语文教育,可以让哲学在发挥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以哲学的学习促进语文教育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其中,工具性是第一位的,人文性是第二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这在中学语文界已成为共识。要想把语文这个工具变成学生学习的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训练,语言是语文的核心,因此语文训练本质上就是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16.
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本文以中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所选全部篇目以及推荐背诵篇目为分析对象,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要求,根据中小学生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古代诗歌的特点,讨论如何把握古代诗歌的工具性特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吴娟 《鸡西大学学报》2009,9(5):117-119
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笔者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的真正本质。  相似文献   

18.
邱永春 《考试周刊》2013,(54):29-30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的滋养,人文性离不开工具性的承载和强化。落实到语文教学策略上,要通过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加强诵读教学、加强教学互动等方法,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实践,和其他课程的学习相比,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综合人文素养语文,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能力,还要挖掘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育作用和感化功能,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人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学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注重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新课改更加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这正是新课改下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