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感的心理功能主要体现为感情在审美过程中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表现。在诗歌赏析教学中,只有注意调遣感受和直觉、知觉和表象、联想和想像等不同层次的美感心理功能,遵循审美的一般规律,才能很好的完成对诗歌的鉴赏,逐渐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薛喜玲 《教学研究》2008,(3):281-282
如何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诗歌鉴赏的审美过程之中,最终达到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积累“、“拓展“和“涵养性情“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针对不同诗歌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笔者在诗歌教学中尝试多种课型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鉴赏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诗歌鉴赏的审美过程之中,最终达到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积累”、“拓展”和“涵养性情”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针对不同诗歌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笔者在诗歌教学中尝试多种课型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鉴赏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审美心理图式是审美主体进行文学活动的心理根据,是其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审美心理图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具有不同的层次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在在形态和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感意识昆明医学院革命史教研室周昆云教学中的美感意识是教育美学的组成部分,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美感是客观对象的审美属性引起主体愉悦的心理状态,美感意识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包括感知、联想、想象、思维、情感等心理功能在审美...  相似文献   

6.
实践自由与审美自由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范畴,实践自由是产生形成审美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审美自由是在实践自由上的延伸和放大。美感不同于生理快感是超越生理快感的精神升华。以制造工具为前提的劳动实践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物质基础,人由动物的心理心态结构转化为人的生理心态结构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而不断增长的物质化需求则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源源不竭的动力。美是显现契合人的理想或本质力量并给人以精神愉悦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张月萍 《学语文》2012,(4):56-57
就欣赏诗歌来说,不同的读者凭借自己不同的美感体验领略到不同的美:就创作诗歌来说,不同的作者对于同一客体的观照依据各自不同的审美经验,创作出的诗歌会带有不同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8.
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演绎归纳法对《天下足球》的解说语言进行审美分析,结果表明:体育解说运用诗性语言所产生的四个美感层次分别为韵律之美、表象之美、生境之美和传情之美,由此可探寻审美体验的过程及心理机制.在新媒体诗性缺失的环境下,体育解说诗性语言具有烛照诗意之路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叶相国 《文教资料》2007,(11):162-164
古典诗歌鉴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古典诗歌美的形象构成,大致包含“言”、“象”、“事”、“意”、“旨”五个重要层次。高中阶段的审美鉴赏教学应大胆走进“深水”,精选部分佳作进行深度切入和示范性解读,把学生带入古典诗歌美学的纵深地带去获取美感和习得能力。  相似文献   

10.
意象与诗歌鉴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歌的解读虽与艺术鉴赏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 ,但它自身有其独立的审美特性。在艺术鉴赏中 ,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 ,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 ,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 ,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 ,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鉴赏主体只有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厚的审美心理积淀 ,才有可能对艺术形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我想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审美的心理活动做一些分析。今天我想讲三个问题。一、审美心理的整体性问题。审美心理是有整体性的。我们研究审美心理最主要的问题是看审美心理活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性;审美的意识活动、心理活动与科学的意识活动和道德的意识活动究竟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是美学史上研究美感、研究审美意识、研究审美经验时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康德特别着眼于这个问题,他的《判断力批判》研究审美判断和一般的逻辑判断有什么不同,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功能分为知、情、意兰  相似文献   

12.
<正> 审美作为主体在对象化过程中对自身的一种观照,它表现为一种独特的个性复杂心理。美感作为人的大脑和感觉器官机能的产物这一事实,使得我们对审美主体的考察不得不遵从生命有机体生理和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因为只有建立在对意识的机体根源和心理过程揭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科学地解释为什么相同的审美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或对于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个主体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应。无须赘言,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内,主体美感认识的发生,一方面依存于个体生理、心理器官生命运动的机制;另一方面又依存于主体日益完善的社会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诗歌鉴赏中的情感激发是鉴赏和诗歌作心灵的碰撞,是鉴赏通过诗歌中的“情意点”进入作品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作的情和意的关键。在诗歌鉴赏中,情感激发是进一步鉴赏的心理动力,是进入高级审美状态的“起爆点”。鉴赏中的情感激发在本质上就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激发。  相似文献   

14.
美感是物我和谐的结果,而美感极致是在把美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基 础上提出来的,是美感的高层次状态,是一种高峰体验。从表现形式来 讲,美感极致具有个人直觉性,是对象的审美性质和主体的审美能力 结成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适应关系的外在的直觉表现。从表现内容上 看,美感极致则是对一般美感的扬弃,它具有超越物我、超越时空、超 功利性等特点。美感极致状态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美好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5.
李贺与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大多虚荒诞幻。传统文学观念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其艺术功能.以至后人对二李诗歌硝“模糊”意象褒贬不一,或片面认为李商隐步李贺之后尘。比较二李诗歌兴象的美学特征,一日情势,一日情韵。探讨其诗歌艺术的成因,乃在于有普泛的宗教意识的渗透。但由于不同的社会心理对诗人审美体验的影响,故有各自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作为审美认知产物的审美语词,其语义层次反映了审美经验的层次和形态.功能意义处于语义的表层,是审美认知中理性思维的体现.联想意义潜伏在语义的底层,是审美认知中感性思维的载体.不同的语义层次具有不同的特点,故对审美同义词的比较研究应分两个层面分别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7.
肖体长 《教师》2015,(6):31-32
针对目前中学语文诗歌的教学没有美感、缺乏整体教学观的现状,提出以“读”为主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涵泳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从而体味诗歌的原汁原味,获得审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8.
审美欣赏能力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功能的综合运用。美妙的审美体验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相互补充、印证、作用、斗争后构成的。在同一社会条件下 ,社会地位不同、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不同 ,在美的感受上存在着差异 ,即使在最初步的美感中 ,也会体现审美者的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情感的相互渗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对于加强修养、陶冶性情、提高素质都有难以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为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包括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辨能力,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或称美感教育,主要运用优美的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审美享受,让人沉浸在优美形象的审美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上的感梁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提高审美趣味、情操品质和精神境界.就中学语文课本耐言,其中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和作用就是给学生以审美欣赏的精神享受,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美感教育作用.如果忽视了这点,就等于忽视了文学作品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