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心理自助、构建心理自助系统是地震灾区羌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选择。本文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羌族地区文化背景以及羌族学校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灾后羌族中学生心理自助系统构建的依据、内容结构和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平原—国家”的叙事范式中,山地族群长期以来被看作“国家边缘”的族群,故有“文明不上山”一说。通过对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域羌族的社会变迁进行历史考察,可以看出,羌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生存策略。羌族的社会变迁说明了山地族群的现实需求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山地族群之一的羌族来说,现代文明早已上山。  相似文献   

3.
羌族生命礼仪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个体生命表层物态形式与深层精神心态内外统一性的桥梁,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实现生命教育的一种持久有效的重要载体和场域,以各种内隐外显的仪式活动体现和延续族群文化和生命智慧的精神血脉,潜移默化地启迪着人们对生命、自然、社会、精神的思考,牵引出羌族人对自然生命转变为社会生命,再转化为精神生命之人生历程的的生命大智慧。  相似文献   

4.
贵州羌族的宗教信仰种类繁多,既包括形式多样的自然宗教,也包括内涵丰富的人为宗教。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历史传承性、吸纳包容性、多元共存性、群体参与性、活动民俗性和实用功利性等。它具有调适族众心理、增强族群认同、强化社会控制、促进社区和谐、传承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贵州羌族的宗教信仰,不仅促进了羌民族意识的发展,也从事实上推动了羌民族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以氐族为统治族群的前秦在建国和灭燕中,吸收了大量慕容鲜卑和羌族,并予以重用。此举造成朝中敌视两族的言论甚嚣尘上,反映了族际关系的紧张状态。在苻坚伐晋一事上,支持者与反对者存在明显的族群分野;在随后伐晋的军事进攻方向上,长江上、中、下游军力亦存在族群分野,反映了前秦内部族际政治对淝水之战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为例,重点分析北川地震遗址和博物馆建设运动中所展示的对羌族文化的广泛关注及表述,借此探讨了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如何通过物象的收集与陈列。重新凝聚族群认同并再造不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纪录片凭借其纪实和以人为本的特点,在记录和传承民俗文化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羌族人类学纪录片不断记录和传承着羌族民俗文化,其选取典型的文化符号祛魅抽象神秘的羌族文化,通过突出人性价值的柔性传播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大众理解羌族文化提供可能性,利用精美的视听语言修饰羌族文化本体从而引起大众共鸣。羌族人类学纪录片借助人物和家庭等内容完成象征符的生产与表达,让大众在共通意义的空间内观照自身、理解羌族文化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新时期研究进程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内部其他族群的历史文化、厘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的大量尚待破解和利用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加强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9.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裁体,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信仰和心理世界.不同的族群文化传统折射出各族群的"族群心理".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少教族群因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发展的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文化隔阂和对本族文化的自我雏护与适应.这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和心理,是导致少数族群及其社区贫困的根源之一.正确处理族群间的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适应,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少数族群及其社区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0.
羌族有语言无文字,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在其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羌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内容丰富,生动地反映了羌人的情感、思想与社会、历史、习俗,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多民族中国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其中,作为口头文化遗产、仍在老百姓当中活态传承、跟尔玛人的族群生活紧密联系的羌族民间诗歌就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羌人和吐谷浑是西北史上两个重要的古代族群,关于浑、羌族群关系曾有“羌化浑”及“形成新族群”的两个不同的结论。本结合现有史资料详细地考察了羌、浑族群互动、社会结构同化、族群权力分布、族群意识、族群身份认同等状况,得出了羌、浑族群关系处于互化状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了解族群与族群的饮食文化的关系,以及进行族群饮食文化的翻译,而对族群与族群饮食文化进行研究,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翻译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3.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但客家以族群式迁徙,聚族自保使中原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一直在客家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客家民间丧葬礼俗深深留存中原烙印,丧葬礼俗是依托生存自然环境或族群共同心理观念、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围绕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相似文献   

14.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羌族长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羌族神话传说故事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单一方式进行流传和传承。羌族神话传说蕴含着羌族人们共同的情感认知和精神需求,反映了羌族人民潜意识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以羌族神话故事为切入点,探求羌族口传文化的传承价值与机制,不仅有利于人们对羌族神话传说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功能和教育价值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羌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8,(12):194-195
古老的羌族文化中,伴随羌族而生,流传百世的是歌舞文化羌族萨朗,这种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是很高的,羌族人以及中国人有义务保护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不至于埋葬在历史长河中,被人们所遗忘。在羌族萨朗文化保护方面,政府要起支持态度,并做好宣传工作,将保护措施落实好,以使萨朗文化价值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羌族长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羌族神话传说故事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单一方式进行流传和传承。以羌族神话故事为切入点探求羌族口传文化的特征与内涵,不仅有利于人们对羌族神话故事所蕴含的功能和价值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羌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羌族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在倡导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格局中,羌族传统服饰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的重要元素。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羌族文化遭到破坏。经过各国媒体的报道,一度不为人们了解的羌族文化逐渐走出羌寨、走出国门,吸引了国内外人们的目光。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本文概述并分析了当前羌族传统服饰名称的英译,探讨了羌族传统服饰名称的翻译方法,以期帮助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服饰文化,促使其走出羌寨,融入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8.
马华族群关系与马印族群关系一直是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两大主题,二者兼属于"马来人与非马来人关系"的范畴.但由于华、印两族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差异巨大,因此,马华族群关系与马印族群关系在表现出部分共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群体心理是社会状态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重要媒介,分析群体性事件必须了解当前大众的社会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日益强烈、公正受挫心理加剧、信任感缺失、焦虑感萌发、维权意识觉醒与崇尚武力维权方式的矛盾心理。在从众心理、群体认可心理、情绪传染心理以及法不责众,心理机制下,激发为群体性事件。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有助于寻求到有效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心理康复是全面康复理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心理康复在我国康复工作中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心理康复课程教育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心理康复课程开设的背景,阐释了心理康复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教学困境,提出通过构建伤残病患心理服务体系、合理定位培养目标、逐步提高教师素质和扩展充实教学资源使心理康复课程得以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