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文兵 《教育文汇》2010,(10):25-26
笔者认为,依据考试名次排座次是公开的教育歧视,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严令禁止。 首先,这种考试方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那些每次考试都走进末号考场的学生是什么心情,新一次的考试结果虽没出来,他们的身上已经被贴上了“差生”“学困生”的标签了。在周围人异样目光的注视下,这些学生并不能获得学习动力,只会增加更大程度的心理负面暗示。  相似文献   

2.
当孩子在考试或竞赛中拿满分,或取得了比较好的名次时,各位爸爸妈妈,你除了表示祝贺是否还会向他探问:全班共几个满分?谁谁(你所熟知的优秀生)得了第几?坦白地说,我是几乎每一次都这样问,倒也不是特别看重分数和名次,可能是为了激发孩子竞争意识。孩子好像也很配合我的“调查”  相似文献   

3.
考试的排序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学生个体成绩在群体中的位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教师、学生一般都比较重视学生每次考试的名次,并且用名次的升降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这种“排队”的方法严重挫伤了许多学生,特别是学生较差学生的自尊心,甚至连这些学生的家长也抬不起头来。  相似文献   

4.
马老师:您好!我是一名中学女生。对于中学生来说,考试应该是经常的事儿,但它给我带来的总是痛苦。因为每次考试过后,我都会品尝到“马虎”给我带来的恶果。每次考完试,我都发现一些本来会做的题.却因为“马虎”而白白丢了几分甚至十几分。这直接影响了我在班里的名次。  相似文献   

5.
老师,别给我们“排队”了●理达“排队”面面观每次考试过后,总要有一些学生追着教师问排队的名次。名次排队大多是要张榜公布的,也有的教师会输入电脑,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打出来。于是每个学生、每位家长手中便有了一张起伏不定的荣辱榜。当然,有时这些“榜文”...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电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已十多年了,以往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估,多以学生(员)考试成绩排名次,论高低。这种以考试为唯一手段,视分数为目标,“重结果轻过程”的陈旧观念,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放松了平时的“教”,学生放松了平时的“学”。临近考试,教师和学生精神紧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考试前“找提纲”、“划范围”、“押试题”,以至考试中出现“缩制夹带”等不良倾向。也许“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不能  相似文献   

7.
《南昌教育》2004,(12):26-26
“我的孩子排第几名啊?”“老师,你把名次告诉我吧,不然我怎么知道孩子学习情况呢?”上海市各中学的期中考试刚过,前来询问孩子考试排名的家长又多了起来。记者了解到,按照市教委规定,学校不对外公布学生成绩排名。但面对家长们执着的询问热情,老师们在苦不堪言的同时也开始施展“太极拳”巧妙应对。  相似文献   

8.
母亲和考试     
期中考试结束了,那个周末,我回家了。晚上吃饭时,母亲不紧不慢地问:“考得怎么样?”我心中一惊,却用平静的语气说:“还可以。”略停一会又说:“这次英语赶上来了。”英语是我的弱项。母亲的沉默让我暗自赞叹自己拿英语作“挡箭牌”的聪明。“名次怎么样?”母亲刨根问底。我心里又是一紧,每次考试她都很在乎名次,不管我认为自己多么有进步,只要名次没上升就永远都得不到她的赞赏。我支吾着说:“不知道,老师没讲。”(这其实是假的,哪有学生不在乎自己的名次。只是……唉!十一名和母亲的要求相差太远了)空气中又静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母亲突然…  相似文献   

9.
早在一九八二年一月,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从全国到地方坚决不搞高校、中学招生考试的名次排队,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要按升学率高低作为评定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更不要据此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奖惩。”“坚决把学校和学生从频繁的考试中解放出来。除了招生和毕业考试外,教育部门不得搞统考、统测、学校只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此后,在中央或我省召开的有关教育工作会议上,每次总要提及如何解  相似文献   

10.
别怕排队     
谁能设想一个工厂可以取消产品检验制度呢?但是在教育界,主张取消统考和小学升学考试的大有人在。面对社会的批评,有的人振振有词地说:“这不是取消考试,而是取消用以给各个学校排列名次、施加压力的那种统一考试的方式,而是把考试权、命题权还给学校,还给教师。”...  相似文献   

11.
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考试按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在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浙江金华“好学生”杀母事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分数排名给学  相似文献   

12.
在2004年11月,上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这个地方法规,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其第一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规定:“学校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从而将未成年学生的分数纳入了隐私权的保护范畴。其实早在1994年,教育部就在《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2001年,教育部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文规定:“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  相似文献   

13.
创设生态语文课堂,奏响有效教学乐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垧昱 《考试周刊》2010,(14):58-59
“在喧嚣的应试氛围下,作为考试机器的教师与学生整日在追逐分数和考试名次的名利场中摸爬滚打”,当缺乏个性与人文关怀的课堂,严重脱离言语实践的语文“伪能力”、“伪经验”的考试评价,开始侵犯学生言语生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时.学生便和语文渐离渐远,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教师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于班级考试成绩,传统的评价方法就是按照考试分数排列名次。实际上,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忽视了“班级考试分数的高低,名次的先后,与原来分班时的基础成绩有着一定关系”的理念,既不科学也不准确。本文中,作者对考试成绩评价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公正、准确的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话得从一所重点中学高三一次语文考试的一道试题讲起。题目是要考生指出四个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其中有这么一个句子:“这一连串的问题把他搞得昏昏沉沉,简直到了神不守舍的程度。” 阅卷时,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认为句中“神不守舍”这个成语用错了,是个错句,加上其他几个句子也都是错句,这道题就没有正确的答案了。事情还关系到本次考试还要确定学生的保送、推荐全国重点大学的名次,就不能等闲视之了。结果,命题者不慌不忙地捧出了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6.
行阳 《家教指南》2005,(11):40-41
嘉宾李复生(教育科学研究员):前不久,我对几城市的100个有中小学生的家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26%的家庭教育属于合格或基本合格。有21%的家庭属于“偏向家教”。这些家庭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家长对待他们的学习特别在意:要求很高:他们的作业,家长每天要逐科检查;每次考试,家长要看他们的名次。即使老师不排名次,家长要找到孩子的同学,逐个打听他们的成绩,然后自己私下里替孩子排名次。  相似文献   

17.
徐昌才 《初中生》2006,(7):52-53
唐代,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及争取好的名次,多将自己平日所做诗加以编辑,写成卷轴,考试以前呈送当时在社会上、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这种风尚就叫做“行卷”。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考试涉及学历歧视,前几年已经有人提及,可是对高职毕业生的歧视对待,却少人问津。虽然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幅增加了对高职生的招考名额,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公务员,如行政执法类职位,仍然拒绝高职毕业生报考。招考这类职位,限定研究生和本科生,而排除以操作能力、技能训练见长的高职毕业生,是一种过分的、随意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涉嫌学历歧视。  相似文献   

19.
从2000年湖北省教育厅举办“3 2”招生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数外三门课)以来,我校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语文成绩又优于数学和外语。2000年我校名列武汉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三名,2001年是武汉市第二名,2002年教委没有排名次.我校升入“3 2”的学生也超过80%.估计也是名列前茅。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呢?笔者一直参与“3 2”考试的语文备考。以下谈谈我们是如何进行语文备考的。  相似文献   

20.
求助一:我这次考试失常了,分数、名次很糟糕,心里很难受……解读:试卷发下来后,很多学生习惯性地过多关注自己的分数和名次以及接踵而至的批评的眼光和责备的唠叨,从而陷入恶劣的情绪之中以至于忘记分数名次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可以说高考前的所有考试都是为高考扫清障碍、查漏补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