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毛主席曾在《中国革命故争的故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指出过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战事发生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这时袁绍占有冀、幽、青、并四州(今河北和山东、山西一部分),曹操占有兖、豫和司隶(今河南中部、东部和山东西部)。就所处的地理形势看,曹操不如袁绍。兖州是四战之地,四周  相似文献   

2.
官渡之战是关系袁曹双方决定胜负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袁绍兵多势众,是进攻的一方;曹操兵少势弱,是防御的一方。战争的结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是失败者,导致了袁氏集团走向崩溃。现将这场战争的前后经过叙述如下。一、双方之战略建安四年(199年)春天,袁绍灭了幽州的公孙瓒之后,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占地最广,有众数十万,“骄心转盛”。袁绍企图借消灭公孙瓒的余威乘机消灭曹操,统一中原,建霸王之业。于是他挑选精兵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消灭曹操。  相似文献   

3.
官渡之战是汉末三国三大战役中的头一个战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从战前准备层面看,曹操早在初平二年七月就认定与袁绍的决战不可避免,在军事、政治、经济、人才等方面处心积虑地为日后的这场决战作了精心的全方位的准备。袁绍在很长一段时期根本没有意识到曹操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对手,准备既不充分又有严重缺失,部队战斗力不强,且领导集团对要不要发动这场战争也发生了严重分歧。从战略部署层面看,曹操亦比袁绍合理。从战役过程层面看,双方在谋略、指挥和战斗力等方面更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4.
5.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给黄河流域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使诸军阀面临物资供应短缺的窘境。曹操所实行的屯田制,解决了粮食供应的问题,也为官渡之战后勤供应提供了物资保障。为了保证官渡之战的顺利进行,曹操军队中有专门负责后勤供应的人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采取了截击和骚扰袁绍军队后勤供应线的战争方略,使袁绍军队不战自溃。  相似文献   

6.
在河南省中牟县城东北五里靠近官渡水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官渡桥村。这里就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袁曹官渡之战的古战场遗址。据传现在官渡村的附近还留有当年曹操存放粮草的“草场”和袁绍屯兵的“袁绍岗”。不消说,这些古迹也是由这次战争而得名的。公元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二月,袁绍任命沮(jū居)授为监军,统领十万大军,准备渡河南进,直捣许昌。袁绍把大军集结在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亲自率兵从官渡北上,解救白马之围。他采纳随军谋士苟攸声东击西的作战方案,引兵先到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伪装要渡河进攻袁绍的后方,使袁绍分兵应战;然后再以轻骑部队回袭白马,以攻其不备。袁绍果然中计。曹操急率轻骑兵,以张辽、关羽为  相似文献   

7.
官渡之战是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二○○年),曹操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进行的一次战争。东汉末年,爆发了以黄巾军为主力的农民大起义。地主阶级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农民大起义。在镇压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地大官僚、大军阀为了割据称雄,连年混战,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贫困不堪。许多中、小地主也逐渐破产。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一向被史家称之为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交战双方,一方是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袁绍:汝南袁氏一族,自袁安以下,四世五人位居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并且袁绍当时已拥有冀、幽、并、青四州之地;而另一方则是阉竖之后的曹操:他机警过人,应变无方,能断大事,并且已据有豫、兖两州之地,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地位.就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来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认为,曹操以“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以“至弱当至强”(袁众十余万).对于这种说法早就有人提出过怀疑.笔者通过读史,对此也有不少疑点,现将曹操同袁绍当时的军事力量作具体分析,以澄清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9.
10.
11.
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军兵力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军兵边情况历来有多种意见,通过对九位参加官渡之战的主要将领情况,以及军粮供应、战场态势、作战状况和兵力部署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得出:曹军的兵力不会少于一万八千人,其中骑兵亦不会少于一、二千人。  相似文献   

12.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争,也是儒法斗争史上,法家在政治上、军事上战胜儒家的一个典型战例。伟大导师列宁指出:“战争是政策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场上的兵戎相见,是交战双方政治较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体现了双方不同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尖锐斗争。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通过对官渡之战的分析,进而对交战双方的全部政策作一个总的观察,从中是可以汲取有益的历史经验的。东汉末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占据统治地位,豪强大地主势力恶性澎胀。豪门大族世代当  相似文献   

13.
公元二○○年,曹操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展开了一场决定存亡的决战。曹操“以至弱当至强”,一举歼灭了袁绍屯营东西十余里的十数万大军,“威震天下”。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给了这个中原最大的分裂割据势力以致命的打击,为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官渡之战的曹胜袁败不是偶然的,是曹袁双方推行儒法两条不同的军事路线的必然结果,是曹操执行法家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4.
三国历史形成的过程中,官渡之战是不可忽视的一场重要战役。而在对此战役的关注中,往往很少注意张绣归降曹操的作用。其实,虽然张绣归降之事是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夕,但对它的进程和结果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曹操在这次战争中以少量的兵力战胜了袁绍的数十万大军,为其后占据北方、发展势力打下了基础。而考其"以少胜多"的原因,乃在于曹操的善于用人和袁绍的不善用人,说明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公元200年,在群雄割据的三国初期,袁绍、曹操、刘表、孙策、刘焉、马(腾)韩(遂)、张鲁等均称霸一方。其中,袁绍、曹操是两支劲敌。袁绍雄踞北方军事力量最强,号称"带甲百万",而曹操已将天子汉献帝刘协迎奉到了许都,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的。于是,袁曹之争不可避免。官渡之战就是记载这两大军事集团胜衰的经典战役,并以强大的袁败弱小的曹胜而告终。本文通过战争背景、战前准备、战役过程及其结果等几个方面的比较与论述,进一步阐明了曹必胜、袁必败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中,涉及曹、袁两家的大小战争不知有几多,然决定胜负的一战却是官渡之战,而官渡之战的胜负表面是战将,兵勇的拚杀、撕斗、沙场上的恶战,而内容却是集中表现了曹操、袁绍两位统帅的斗智,是否能知人纳谏、从善,此乃胜败之关键,试看: 当袁绍决定在官渡与曹操一战而决雌雄时,谋士田丰就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  相似文献   

18.
巧设·放矢·引导我教《官渡之战》“愉快教学”即使教学过程在教师教学艺术的组织调控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轻松愉快、主动积极地接受新知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尝试运用愉快教学,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小学历史教学中有两种不可取的倾向: 一是读书式——教师边读边讲,读到完讲到完,学生提不起兴趣。一是讲故事式——讲故事固然比读书式易于引起学习的兴趣,但终因教师天南海北脱离教学目标而同样不能较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我在教学中探索四段式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官渡之战》一课为例简述之。一、设疑所谓设疑,就是课题一揭示,就引导学生审题并假设问题。如《官渡之战》这课,同学们设问有:①官渡之战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官渡之战双方的首领是谁?③他们为什么要打仗?怎样打的?④谁胜了?为什么胜?等等。根据这些提问,可择要板书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教材是这样分析袁绍失败的原因的: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打败袁绍。"但我更倾向于"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