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大汇先生《对“评课”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一文,针对目前“评价上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倾向,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的观点也颇振聋发聩。笔者边学边思,特别对葛先生文章中涉及的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与葛大汇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2.
3.
也谈“教育市场化”:与郑建仁先生商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应该是一种私人物品,完全可以市场化;而公共物品与市场化并不存在排斥关系。我国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卟够承受“教育市场化”的经济要求。我国居民的私人教育收益率足够支持“教育市场化”的有效需求。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正是推行“教育市场化”的重要量由。  相似文献   

4.
“单极稳定论”经不起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它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5.
《谈“××教育”》于去年9月在本刊发表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各方褒贬不一,今刊出一篇刘景升同志的商榷文章。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讨论,对于进一步认识和推动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欢迎有更多的同志来各抒己见,参与争鸣。  相似文献   

6.
《中文语文教学》2002年第12期刊发了吴继章先生的《sh尙de到底能不能写做“似地”》一文(以下简称吴文) ,其观点是 :含sh尙de的词组作状语时应该写成“似地”?收呷衔馕牡墓鄣悴煌?,支持其观点的三条理由也是不正确的。首先 ,我们看一下吴文在行文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1.前后矛盾。吴先生一会儿把“sh尙de”看作是词(第一段) ,一会儿把它作为词组(第二、六段) ,一会儿把它作为短语(末段)。“sh尙de”是一个助词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既然是词 ,就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不宜随意改写。吴先生是在有意回避它是一个固定的词这一事实 …  相似文献   

7.
葛大汇先生《对“评课”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一文,针对目前“评价上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倾向,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的观点也颇振聋发聩。笔者边学边思,特别对葛先生文章中涉及的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与葛大汇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8.
《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2期上发表了郝洪才先生的《从高考作弊说开去(三)》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郝先生提出:“高考作弊究其原因,与我们的高考制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制度的不公平又成了作弊的诱因之一”,并列举了七省市不同的高考分数线,然后指出“面对高考作弊,笔者无意为作弊开脱,但是看看不公平的现实,又觉得作弊也是对不公的一种反叛”。对于作弊的这种解释,无论如何都给人一种牵强的感觉,甚至是歪曲事实的感觉。本人特在此直陈陋见,以求教于郝洪才先生及各位大方之家。高考制度固然有其不公平的一面,像郝先生…  相似文献   

9.
《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6期,发表了熊家利先生的《论奴隶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一文,率先提出了奴隶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是:“生产的集体性与部分劳动者被奴隶主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史学界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它表明对奴隶社会史的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的时候了。应该承认,熊文的论证方法是正确的,其分析也是较有说服力的。但是熊文对奴隶社会基本矛盾的表述却值得商榷。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打算重复熊先生所进行过的论证过程,仅就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就教于熊先生。  相似文献   

10.
《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6期,发表了熊家利先生的《论奴隶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一文,率先提出了奴隶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是:“生产的集体性与部分劳动者被奴隶主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史学界一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和把握剥削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以商榷的形式指出不能轻易否定原来的定义和标准 ,轻率地提出新标准可能会造成混乱  相似文献   

12.
有些动词,既表内向,又表外向.二者语义相反。超常用法有条件限制,即语境的支持、语言表达者所站的角度和心态不同以及反向动词的干预,两个方向一致的动词可以组合,两个方向不一致的动词也可以组合。  相似文献   

13.
赵燕华 《学语文》2003,(6):48-48
拜读了徐逢春先生的《“一直以来”小议》(《汉语学习》 ,2003年第1期) ,很受启发。徐先生敏锐地观察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报刊上不断冒出‘一直以来’之说 ,且大有蔓延之势。”但是 ,徐先生在对“一直以来”进行了一番语义分析之后 ,却对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了否定 :“其实 ,上面列举的例句中的‘一直以来’意在表现‘长期以来’ ,但又显然不及‘长期以来’表意显豁。何必放着现成的‘长期以来’不用 ,偏要生造什么‘一直以来’。”就此问题 ,我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与徐先生商榷。首先 ,“一直以来”的形成并不是“一直”和“以来”的简…  相似文献   

14.
杜甫《羌村三首》中的“畏我复却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娇儿怕父亲又要抛开他们而去,认为“复却去”的主语是杜甫本人,即诗中的“我”。另一种解释为,娇儿看到父亲脸上有些不高兴,便悄悄地退去了,认为“复却去”的主语是娇儿。以肖涤非先生为代表的主前说,以吴小如先生为代表的主后说。这两种不同解释曾经展开过争论,但结果并未得到统一。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杜诗选本和高校教材,对这个问题大多采取肖说,似成定论。  相似文献   

15.
也谈汉语前缀“阿”的来源——兼与杨天戈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语文》91年第3期发表了杨天戈先生的一篇文章《名词前缀“阿”探源》。对杨先生讨论的这个问题,我们颇有些不同看法,故写成此文,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1 杨文并未找到“阿”之源 1.1 杨文中有3点至关重要:(1)先秦时,“阿”不作前缀;(2)名词前缀“阿”始见于东汉末年蔡琰《悲愤诗》的“阿母”;(3)前缀“阿”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快的速度推广开来,使许  相似文献   

16.
也谈“不”字的否定对象——兼与沈开木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读了沈开木先生讨论副词及其语义指向的三篇文章[1]后,很受启发。深感这是从“三个平面”(语法、语义、语用)去研究语言现象的一条全新途径,具有方法论意义。不过,我也对其中的《“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以下简称“沈文”)一文存有保留意见,感到其中一些观点,提法及论证方法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冒昧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沈先生及各位时贤。  相似文献   

17.
高清海教授《再论实践观点的超越性本质》(载于《哲学动态》1989年第1期)一文,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作了较全面深入的论述,读后深受启发,获益匪浅。但是,对他所得出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以及与此有关的某些论点,我却有不同看法,提出来求教于高教授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8.
徐俊良同志的《“庶几”解》(见本刊八三年第三期),在没有什么有力的旁证的情况下,就否定了历来对“庶几”的解释,徐文认为,《庄暴见孟子》中的“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后半句与其意译为“政治该会相当清明了吧”,“倒不如理解为‘齐国的政局该会相当危险了吧’,更恰当些。”“庶几”不是用于积极方面的指“政治清明”,而应该是指消极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20.
国内对语气的研究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大致对应于西方的情态(modality).语气词的使用存在着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原因是语气词产生于口语,进入书面语有一定难度.文章指出孟子敏对语气的定义以及交流句与非交流句的区分不够明确,对国内的语气词研究了解不够,语气词的分析也有偏误.语气词按功能来分有两类:表达语气、加强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