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得以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转变.在这一变革的背景下,基于强连接的社交方式,使得"表演"行为每时每刻都遍布在我们社交生活的每个角落.通过研究发现,个体用户的社交表演行为会受到来自用户自身及他者双重建构的影响.自我建构层面主要受到自身人设、虚荣心及利益的影响,而他者建构层面主要受到社会认同、社会比较及群体规则的影响,但群体规则对个体用户的表演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2.
张如 《东南传播》2018,(8):100-103
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青少年群体在音乐社交QQ群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具有以下特点:舞台固定而演员、观众时刻在变化;青少年不断融入情境、参与情境定义;虚拟前台中的理想化呈现.这些特点主要受到青少年群体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和所处的现实情境影响,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环境中"抵抗"被娱乐所"消解"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媒介技术的发达导致了传播渠道和人类交往方式的改变.从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的电视,至21世纪初期风行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人类社会行为中的"媒介依存症"从自我满足的"电视人"发展为集体狂欢的"弹幕人",体现出人类的交往方式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参与、从零社交到弱社交、从信息获取到信息共享、从个体满足到集体狂欢...  相似文献   

4.
网络化传播情境下的受众"摆脱了单纯接收信息的模式,成为媒介的‘使用者'",此种情境之下的传播,亦即成了彰显个体能动性的"无众传播".①在网络中,"使用者"和"无众传播"的出现,对网络舆论的生成、扩散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给舆论监督活动带来了变化,也使监督主体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滕朋  王菲 《当代传播》2021,(5):105-108
从旅游纪念照到网络打卡照,其传播空间和场景超越个体范畴,传播特征从"身份在场"逐渐过渡到"身体在场",形塑身体成为视觉传播的关键.卢克斯三维权力观更能洞悉网络打卡照背后的微观权力作用机制.网络打卡照的传播决策不再仅取决于个体的意愿,更多受制来自于流行产业、网络平台、社交群体、互动效果所衍生的微观权力.  相似文献   

6.
从"新媒体时代"过渡到"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生成过程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和发展而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本文描述了网络舆论生成的变化过程,提出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的五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越来越深入且广泛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都与自己的社交网络紧密绑定在一起.微信朋友圈为用户形象塑造和自我呈现创造了条件,用户也可以自我选择和控制要展现的内容,这就为网络上的“晒”行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这种“晒”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环境中容易出现虚假信息从众传播的现象,从而造成网络舆情,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文章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并构建影响模型。这一研究可为减少社交媒体用户的盲目从众行为、确定社交媒体平台的管控方向提供帮助。[方法/过程]以从众理论为基础,从群体因素、个体因素、情境因素3个方面构建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影响模型,并设计具体的测量量表。基于36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3.0和AMOS26.0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结论]群体因素对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大,远高于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且群体凝聚力是关键核心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中,用户卷入度和相关知识经验正向显著影响个体声誉,进而正向显著影响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且用户卷入度的影响作用更大;情境因素中,信息热度正向显著影响情境模糊性,进而负向影响用户从众传播行为,影响作用最小,说明社交媒体用户对待不确定信息的理性态度。根据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了营造良好群体氛围、加强对认证账号的管理与引导、重点关注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信息、加大虚假信息传播的处罚力度、加强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与自己的社交网络紧密绑定在一起。微信朋友圈为用户提供展示自我个性的信息平台,同时也成为助长网上"晒"行为的一大有力帮手,更成为了网上"晒"行为进步、发展的温床。本文以西安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网上"晒"这种行为进行简述,同时以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琴 《东南传播》2020,(1):113-116
移动短视频社交是不同于图文社交的一种新型富媒体社交方式,它使现实生活更多介入到媒介虚拟情境中来,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打破,构成媒介生活日常化,媒介形象现实化,现实形象媒介化。本文以抖音App为例,从移动短视频社交这一新的网络现象出发,以媒介情境理论为基础,借助拉康的凝视理论以及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试图揭示在移动短视频社交这一新的媒介情境中,用户在"他者"的凝视下凭借技术赋权进行自我建构与呈现,从而实现自我的彰显;当用户无法恰当地看待其他用户的目光及评价时,其自我建构与认同过度依赖他者,自我逐渐异化,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从行为层面到理念、精神层面逐步丧失主体性,自我在其中悄然消逝。  相似文献   

11.
白若男 《视听》2023,(3):113-116
近年来,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个体形象的塑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特性,而社交媒体的“进场”使得个体自我形象的呈现由现实社会逐步迁移到线上的虚拟社交平台中,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的表演行为与舞台设置显示出新的特征。这不仅影响着人们自我呈现策略的调整,也给人们进行理想化的自我呈现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论文选择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介,从网络公共事件入手,以群体视角论述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的社会责任取向,通过个案分析,阐明社交网络用户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结果发现,在网络场域中,传统道德权威并未瓦解,社交网络中的个体行为并非完全以个人情感和利益为中心。网络用户的道德感和网络社会正义得以持续源于2个激励因素:个体的被认同感以及网络言论的公共化。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交互行为仍受传统道德、规则的约束,但存在群体极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周芳 《传媒》2021,(22):59-61
传统广播与社交的关系演进中,在凸显时间即时性与仪式感的"内嵌"关系上,广播内容可以实现社交元素的嵌入,如传统点歌交友、话题互动、婚恋相亲等.到了"外嵌"关系上,广播与社交媒体进行连接,强调空间上的覆盖与可得.未来,广播与社交将继续深度"互嵌",并通过跨媒介联动带来声音社交的更多可能.此外,在广播发展过程中,积极拥抱互联网社交思维和新媒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广播需以社交为"切口",从内容嵌入到渠道嵌入再到日常生活场景嵌入,搭建具有聚合力和强大传播力的社交平台,不断夯实自身媒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19)
这篇文章试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人们的社交网络使用行为。文章发现随着网络使用,特别是社交网络,从功能上来看,人们似乎越来越从记录偏向表达、表演。而其原因主要是线上线下造成的"时空断裂"。危险的趋向包括:一个人的极端个人化处境,个人被剥离社会;二是完全为了表演,丧失个性;三是不利于理性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13)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网络对社交孤独的影响,探明网络使用和社交孤独双向影响的机制。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感及其投入三类七项网络服务使用行为的频率:1.社交型行为:使用社交网站、在线即时通讯、玩网络游戏;2.休闲型行为:观看网络视频、浏览购物网站;3.信息型行为: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检验交叉滞后中是否存在的因果联系。结果发现,使用在线社交网站、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时间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社交孤独;社交孤独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在线聊天、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与社交疏离感没有显著效应。不同的网络行为与社交孤独之间关系并非一致的,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行为会导致社会孤独,而社会孤独又会促使个体出现更多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1994年以来我国八种网络社交工具分为两大种群来论述:Web系载体与APP系载体.结合大众传播学理论观照,运用关系类型(Type)、用户行为(Action)、用户群(Groups)、内容(Substance)的“Tags分析模型”来区分网络社交工具的属性、特点及用户市场.研究目的在于将我国网络社交工具20年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性研究及分门别类的梳理,提炼出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网络社交工具的渐进性发展和多样性变化对于网络传播总体态势与用户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未来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7.
屏幕媒介的发展产生了以共享化、碎片化、移动化为特征的新的交往情境。这种情境必然改变人的交往行为,其中一方面就是语言表达的变迁。以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为理论视角,以网络缩写的社交表达为例,这种基于屏幕场景特性而诞生的社交语言存在一定的社交价值。屏幕的日益便携带来了语言表达的日渐简洁,网络缩写的出现和盛行完美契合了屏幕场景的信息流动模式,借助屏幕的开放性,网络缩写从固定圈层的特殊社交手段发展成一种社交话语体系。对此,我们既要采取包容态度看待新的社交手段,也要促进公众理性交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人口流动中,以追求个人发展为主导动机的城市"新移民",在迁徙行为完成后,空间情境的变化,必然伴随着自我建构的调整,地方差异性的媒介景观造成"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以及社会网络的重塑与调整。本文从"景观"差异出发,研究城市"新移民"由于环境变化自我建构的调整,导致媒介使用方式和内容选择的变化和差异。  相似文献   

19.
宋振超 《图书馆》2017,(12):78-82
在虚拟社交平台中,知识共享是由网民个体发起并在群体中交互的过程,是受多种因素驱动和制约的网络行为。网络原住民的知识共享行为,既有个体内在驱动,也有外在动力的推动,还受到知识交互过程中形成的情感纽带的影响。文章通过描述性分析和信度分析,对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的驱动因素提出研究假设,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数据分析和验证,并探讨如何利用驱动因素提高社交平台的影响力和导向性,创新网络空间治理方式,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交平台。  相似文献   

20.
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转发、分享、发布状态等行为被看作是一种自恋式的表演。大数据时代下,现代人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的“数据化表演”正在改变着自己,且在此过程中个体在数字世界中的自我表演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也让人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