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宁 《新闻传播》2012,(6):242-243
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无规律,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等原因,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及一定的消极倦怠问题逐渐显现。作为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效地应用到新闻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帮助他们适时地调适心理,引导其积极乐观地面对媒体从业,将对新闻媒体报道与经营的良性发展及正确导向引领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一、从思政教育心理学出发指导新闻从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潘毅 《新闻前哨》2006,(9):94-94
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使新闻从业人员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地市新闻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新闻队伍的建设,给地市新闻媒体内部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包金山 《大观周刊》2012,(1):176-176
新闻策划事关日常新闻版面的谋篇布局、新闻从业人员的历练成长、新闻报道方案的制订实施。电视媒体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新闻报道方式的多元化、电视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都对新闻策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精心的新闻策划.不仅可以决定阶段性的新闻报道方向、科学调配新闻版面,而且对定夺重大活动报道方案都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福建省500名新闻传播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当代新闻传播者的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等心理健康因素,结果发现:当代新闻传播者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中等偏上;男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城市来源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乡镇来源者;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健康显著高于记者;身体健康、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和人格特征都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并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针对问题,本文从组织和个体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期能提高新闻传播者的健康水平,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易飞 《新闻前哨》2012,(9):35-37
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新闻战线一方面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记者,产生了一批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但另一方面,某些记者由于种种原因,其"急就章"下的一些新闻作品,要么夸大新闻事实拔高新闻价值:要么为了使作品血肉丰满,编造细节甚至非常生动的细节(多在人物通讯中);要么张冠李戴,转移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和条件。  相似文献   

6.
新闻从业人员所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平民生活,其中包括国家行政政策、国家改革发展、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新闻从业者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做着相应的转变,新闻团体在目前已然成为社会民众表达民意的一个有力团体,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具备非常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在专业素质上有着过硬的本领,对心理素质也要能忍受巨大的压力,真相往往来自于不断的深度调查剖析。  相似文献   

7.
邵迪 《记者摇篮》2013,(1):26-27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虚假新闻的泛滥,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界的良好形象,干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危害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一、虚假新闻的成因分析1.内部原因直接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由于新闻稿件需求量不断攀升,一些道德操守不强的新闻从业人员在私利的诱惑下,丧失了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再满足于靠辛勤劳动挖掘新闻线索,而是转  相似文献   

8.
同行们常说,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这句话动态地描述了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从业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在工作过程中的活化、升华和运用.换句话说,它是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但是,只有动态的描述,还不足以说明和理解新闻敏感究竟为何物,它的实体应该是从新近发生事实中筛选、发现、识别、衡量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调查显示,新闻从业人员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通过分析当前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问题、特点,提出应从改变认知,适应环境;增强化解压力源的能力;提高情绪情感智慧;争取社会支持等几方面进行心理调适,从而达到预防与排解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0.
曹峰 《新闻实践》2006,(10):13-14
随着我省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到2005年,全省新闻从业人员超过4.5万人,其中正式持有记者证的有1万余人。广大新闻从业人员在各自不同工作领域,勇于实践,勤奋钻研,不断创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和新闻媒体竞争力,为我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实践证明,我省新闻宣传队伍是值得信赖的。但也要  相似文献   

11.
马胜荣 《传媒观察》2022,(10):17-24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中国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功课,践行这一理论是这个群体的必然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重点要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把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的关键,是要在尽可能多地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基本观点,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加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力度,不断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本理念的提出,为新闻从业人员的采写工作提出新的工作方法。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内心而提出的一个关键措施,是党紧跟时代的重要体现,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在日常的新闻采写工作中,将人本理念运用到采写工作中,以便更好的去为人民服务。本文主要围绕人本理念,简要分析其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刘菊芬 《新闻世界》2008,(11):74-75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这支队伍也在不断地成熟和壮大。在电视媒体内部分工日趋精细化的今天,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出镜记者、新闻播报员、节目主持人、栏目包装等等工种越来越细化,播音员、主持人的具体工作也开始明显地呈现出“各司其责”的局面。而在县级电视台情况有所不同.县级电视台因为自办节目量少,专业从业人员数量有限。  相似文献   

14.
《采.写.编》2021,(4):F0002-F0002
“河北省全媒体业务培训”系由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杂志社承办的省委宣传部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目的为有效应对媒体转型,促进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全媒体业务水平。培训对象为市县级媒体从业人员、市县乡(镇)政府部门的新闻通讯员、各级职能部门的宣传工作负责人。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全媒体业务培训”系由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杂志社承办的省委宣传部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目的为有效应对媒体转型,促进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全媒体业务水平。培训对象为市县级媒体从业人员、市县乡(镇)政府部门的新闻通讯员、各级职能部门的宣传工作负责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根据2018年秋在北京地区开展的一项深度调查而写成的小型调研论文。调查发现,当前北京地区新闻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与较浓的社会责任意识,个人能否实现个性化发展似乎已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加以考量的重要因素,新闻行业前景亦大有可期待之处。此外,与择业动机相关,当下新闻传播环境不断变化,新闻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角色、新闻工作的社会功能的一系列认知,也会伴随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职业角色、社会功能、择业动机,三者永远牵绊在一道。  相似文献   

17.
《新闻导刊》2005,(4):1-1
“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搞好新闻工作的一个“老课题”。为了做好这个课题,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各新闻媒体领导多年来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显成效——新闻工作队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意识日益加强,新闻报道质量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员心理压力及其疏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图书馆工作是一种奉献性很强的服务性工作,图书馆员在工作、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这些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些压力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我心理调控策略,以促进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认清现实:走出心理"亚健康"的起点 2000年6月社会学硕士毕业后,我来到浙江一家地市级媒体工作.之前其实对新闻单位没有什么具体印象,甚至都没到新闻单位实习过;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文字功底还可以,在读书时也有几篇文章公开发表,于是找工作时就斗胆找到了新闻单位.没想到,刚工作一个月后就感到了工作上的压力,记得自己有一次曾跟同事说:"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坚持多久?"如今,10多年过去了,我还在新闻单位的一线工作着,业务日趋熟练,并且有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张志豪 《新闻传播》2010,(6):108-108
很多从事新闻工作的同行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工作时间久了,在新闻职场激情不断消退甚至厌倦,进而选择逃避,在新闻写作中,也就没有了激情,缺乏记者应有的思维力。然而,新闻职业是一个需要恒久激情和创造的职业,没有激情,就缺少发现和探索的原动力,就很难写出好的作品,笔者认为,要想保持新闻职业的激情,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内外兼修,要不断提高新闻写作的思维能力,才能常写常新。才能永葆新闻写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