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人喜欢用"革命""变革"等词,而不太喜欢用"改良"一词,似乎"革命""变革"总能破除旧的"生产关系",从而极大地解放"生产力",而"改良"似乎只是对旧"生产关系"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如同隔靴搔痒,显得矜持而保守。在教育方面,变革之声不绝于耳,革命之势席卷南北,从"应试教育"变革为"素质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变革为"以学生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革命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革命在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往学术界对农业革命的涵义及其作用有不同的诠释与评价,一般重视农业革命生产力方面的变革,而忽视其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我们唯有认识到农业革命既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是生产力的变革这一客观性,才能深刻揭示出农业革命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革命是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把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可见,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生产力重新活跃起来,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按照传统的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么应该发生生产关系进而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么其生产关系也是先进的高度发展的。因此,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高度,从生产关系的系统性来揭示生产力推进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解放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革命是用暴力摧毁旧的社会制度来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不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用改革体制和机制的办法来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一次革命。改革解放生产力,给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提供了理论依据;给改革正确与否提供了标准。  相似文献   

6.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的发言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在此之前,他还作过如下精辟的讲话:“将来全世界的帝国主义都打倒了,阶级消灭了,你们讲,那个时候还有没有革命?我看还是要革命的.社会制度还要改革,还会用‘革命”这个词.当然,那时革命的性质不同于阶级斗争时代的革命,那个时候还没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关系搞得不对头,就要把它…  相似文献   

7.
革命是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广应用引发的教育教学与学习革命被称之为“空间革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人人进、人人用所导致的全方位空间互动引起了教育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根本变化,空间互动是“空间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用空间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革命是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广应用引发的教育教学与学习革命被称之为“空间革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人人进、人人用所导致的全方位空间互动引起了教育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根本变化,空间互动是“空间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用空间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由于戊戌维新运动不赞成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封建主义的集中代表——清王朝,因此它不具备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革命的意义,而只能算作资产阶级进步的改良运动。这是戊戌维新改良说的一个重要而有力的推论。说它重要而有力,不仅是由于不赞成推翻清王朝是戊戌维新最主要的局限,而且更是由于这个推论中包含着一个似乎毋庸置疑的前提判断,即:推翻反动政权的社会运动才是革命(或曰革命就是推翻反动政权)。但笔者却以为,这个推论未必能够成立,因为它的前提判断也并非是毋庸置疑的。 诚然,社会革命往往是与推翻政权相联系的,但这种联系是否意味着完全等同?这种联系是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笔者以为,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权只是社会革命中的一个内容,而非其全部内容。所谓革命乃是事物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所谓社会革命就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也就是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而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则显然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而是全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即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看,它所指的也应当是整个上层建筑的变革,除了组织、设施的变革外,它还应指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革。因此,严格地说,仅仅推翻反动政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革命,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政治革命。相反,它倒极有  相似文献   

10.
我们正面临第五次产业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以至社会革命更大影响的思想,是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发展.依据这种唯物史观,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变革,这就是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11.
回潮     
“回潮”一词,特指事物经过一番变革,又回到原有的状态。在中国历史上,不少变革、改良尽管初始阶段轰轰烈烈,但其最终结果,往往是形式上有了变化,但实质上仍然走旧的路子。有时尽管也有些许进步,但毕竟步子太小。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极其缓慢的重要因素。究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优越性表现的根本点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1 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生产关系的变革范围内,没有把“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优越性的标准。具体地说,就是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人们在变革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某种衡量经济关系进步性的尺度;抽象的“社会主义”原则。这个原则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变革的实质是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代替旧的物质主义哲学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超越物质主义哲学体系为前提,以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为根本,以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是“改变世界”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本位、“革命的实践”和以社会进步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革新的概念 “革新”一词常常与改革、变革、革命等概念同义,有的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交替使用,但也有不少文献试图作明确区分。有的认为改革是一种短暂的质变,而变革是一种长期的渐变。如“相对于教育长期变化的过程而言,教育改革只是一种相对短暂的人为变化……而‘变革’正包含了渐变和‘改变’之义。”有的认为改革包括革新和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5.
由全国七所重点大学和上海《萌芽》杂志社主编的《新概念作文》以特有的姿态和风格,向传统的机械的应试作文进行了挑战,它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我们面前。打破了旧的传统观念,旧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改中可谓大胆的尝试,使人耳目一新。这种创新的思路,恰恰把我们从以往的教学桎梏中解放了出来。用“旧股”、“新八股”来评议高考作文,似乎还不够全面和科学,但《新概念作文》围绕新的创意和变革,不能不说给人以震耳发聩的作用。 笔者多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工作,由历年的高考作文题,无论“配图题”、“材料题”、“对话”等,也试图对…  相似文献   

16.
常见学生在写作文时用“like”表示“喜欢”。其实,英语中表示“喜欢”之意的词很多,掌握这些词的用法对写作会大有好处。现将常用的词及用法归纳如下:一、含有“喜欢”之意的种种表达  相似文献   

17.
我的身上总是伤痕累累,不经意间的擦伤、划伤,流血,然后慢慢地看着它结成疤,再一点点地褪去。埋怨过自己的毛手毛脚,也曾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但它似乎跟我结下了缘。一直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时常和伤痕亲密接触? 喜欢用缘分解释所有的偶然与巧合,喜欢戴望舒的《雨巷》,喜欢追求完美,可事与愿违,伤痕一次次的增多。常开玩笑地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我呢,旧的没去,新的又来了。摸着伤痕斑斑的手臂,经常想高歌一曲:“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朋友用同情的眼光安慰我并嘱咐我小心时,我只好无奈地笑。  相似文献   

18.
当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它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作为两者统一体的生产方式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为物质文明增添新内容,也可以转化为社会智能,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变革,引导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阶段有制约作用,以此为标准,社会发展可分为农业、工业、后工业三个阶段,这种“三阶段论”与原来“五阶段论”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9.
现在国内外都在谈论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包括遗传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宇航工业等在内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在这场挑战面前,马克思《资本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否还适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一《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这是由《资本论》的方法决定的。《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用这种方法研究社会发展,必须研究生产力的变革。因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中,毛泽东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作用,认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只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并采用了在生产关系领域不断变革和在上层建筑领域“继续革命”的方法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认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是体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体制,相应地邓小平采取了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