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国文教材里文言文愈来愈少,在华文世界里似乎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趋势。辩论时,一方说,学子要学外语、计算机等等现代技能,古籍的阅读是一种太重的负担;另一方说,是的,可是文言文对于学生国文程度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在两方的论述里,文言文都被视为“传统”,只不过前者视之为减分的负担,后者视之为加分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国文教材里文言文愈来愈少,在华文世界里似乎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趋势。辩论时,一方说,学子要学外语、计算机等等现代技能,古籍的阅读是一种太重的负担。另一方说,是的,可是文言文对于学生国文程度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在两方的论述里,文言文都被视为“传统”,只不过前者视之为减分的负担,后者视之为加分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国文教材里文言文愈来愈少,在华文世界里似乎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趋势。辩论时,一方说,学子要学外语、计算机等等现代技能,古籍的阅读是一种太重的负担。另一方说,是的,可是文言文对于学生国文程度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在两方的论述里,文言文都被视为"传统",只不过前者视之为减分的负担,后者视之为加分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国文教材里文言文愈来愈少,在华文世界里似乎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趋势。辩论时,一方说,学子要学外语、计算机等等现代技能,古籍的阅读是一种太重的负担。另一方说,是的,可是文言文对于学生国文程度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在两方的论述里,文言文都被视为“传统”,只不过前者视之为减分的负担,后者视之为加分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国文教材里文言文愈来愈少,在华文世界里似乎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趋势。辩论时,一方说,学子要学外语、计算机等等现代技能,古籍的阅读是一种太重的负担;另一方说,是的,可是文言文对于学生国文程度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在两方的论述里,文言文都被视为“传统”,只不过前者视之为减分的负担,后者视之为加分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把官话改称国语。学校里设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文体改革,废除文言文,启用白话文。北洋政府教育部实行推行国语的政策,小学的“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提倡教学应接近群众的实际语言。中学仍称为“国文”,侧重文言文,  相似文献   

7.
畅谈语文     
一、语文的流变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后,产生了一门叫做"国文"的功课;教的是文言文,中学、小学都读文言,作文也写文言。五四运动发起了白话文学、白话文和国语(相当于现在说的普通话)运动。在这个运动的推动下,上世纪20年代初,小学"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提倡教学内容要接近儿童的实际语言(尤其是在低年级);小学仍称"国文",读和写仍然侧重文言文,但是  相似文献   

8.
国文这科,在学校里是一种重要的功课,与英算居同等的地位。可是现在呢?国文只是名义上的重要了,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一般学生存着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是中国人,学中国文,当然是容易的,于是多半对这门功课不很用功。无论白话文也罢,文言文也罢,在学习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的地方很多,这就是没有对国文这科下过一番功夫的缘故。最近的舆论,在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很低落,这种低落,指是哪方面?所谓低落,若是在文言文  相似文献   

9.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解释显得较为枯燥。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有的国文教师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章一句一句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句翻译成口头的语言。”这样的做法表面看起来是在“精耕细作”,但实际上却是囿于一亩三分地而故步自封,课堂气氛当然也是十分沉闷。  相似文献   

10.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教授历代古文的科目是本国课程,当时称其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提倡使用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因此国文课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小学里,"国文"改设为"国语"课程,教材选用的内容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胡适关于文言文教学发表了一系列的真知灼见。虽然胡适没有直接的教过中学国文,但是他所探讨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对于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图从胡适的三次关于中学国文的演讲中来管窥他的文言文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学国文教育内容的革新。从1920-1931年《学生杂志》发表的国文教育方面的论文和学生发表的文学作品来看,文学革命对中学国文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学国文的价值界定在注重运用文学教育对思想启迪的同时转向注重国文教学实用价值,注重培养学生满足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读写能力;国文教育中白话文开始冲击文言文的主导地位,文学革命影响下的《学生杂志》,不再以传统文言文作品为主要学习材料,而是借助时文新语引导中学生阅读新文学,接受新思想;文学革命后新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和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学生新文学的阅读和创作。  相似文献   

13.
程永超 《云南教育》2008,(12):14-15
一、在两个“两难”之中徘徊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徘徊于两个“两难”境地: 一个“两难”在于“生之学”与“师之教”。众所周知,文言文远离现代生活,缺乏语境,学生把它戏称为“第二外语”。既然文言文如此晦涩难懂,学生自然视之为畏途,怕学厌学。  相似文献   

14.
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中期 ,我国语文教育界曾经进行过一次关于“抢救国文”问题的论争。这次论争的前奏是“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 ,尾声则归结到了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关系问题 ,前后延续了近10年之久。这次论争 ,涉及到了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任务、选材内容、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早在30年代前期 ,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问题就曾经讨论过。抗战开始以后 ,时局动乱 ,学校教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教育质量当然不会很高了。就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又成为一些人摇…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早在50年前,他就提出了“国文教学改革”、“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改革,首先必须是认识上的改变,观念上的更新。他说;“惟有正确的认识,国文教学才会有成绩。” 1942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自己主编的《国文杂志》中,特以《认识国文教学》作为发刊辞,高举对旧式语文教育批判的旗帜,道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他认为,“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种”,而“阅读和写作两项”又是“国文科所做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16.
洪合民 《山东教育》2012,(Z5):37-38
文言文教学改革多年来都是课改的难点,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曾在他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里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依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说"荒凉"是因为在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语文课堂上应该书声琅琅,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多是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教法僵化,程式固定.许多老师喜欢讲古文,认为古文非常有讲头,里面有许多文化常识,也有许多的语言现象,但学生却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大.高考要考文言文,就用很多的时间学习文言文,而从高考成绩看,学生的分数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魏书生到台湾去讲学,曾上过《元曲二首》一课。师生见面后,老师就问,同学们,你们翻到国文书的目录,知道老师今天讲哪一课吗?不知道,学生都大声说。老师又说,目录里是19篇课文,如果要猜一猜,并且每次都猜错的话,最多几次就可以猜对呀?有学生说,18次!  相似文献   

19.
方有林 《上海教育》2014,(28):65-66
一部文言文教材在20年间印行37版,今天听来简直是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著作者是民国时期江苏泰县的林景亮,一位并未享有盛名的小人物。推出这一奇迹的则是声名大振的中华书局。校阅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编辑沈颐,是我国率先撰写小学国文教授论文的国文教学奠基人之一。 当我们凝重地用历史的眼光,认真地拜读这部远在我们出生之前就供我们祖辈学习过的教科书时,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与羞愧交揉之感。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文言文在大陆和台湾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颇受重视。通过对高中语文人教版和高中国文翰林版教材中的相同文言文篇目进行对比,发现台湾地区的高中文言文编排较大陆地区而言,更具丰富性、思考性和人文性,值得大陆地区在教材编写时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