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潮”进入3.0时代,更加注重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以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此同时,短视频传播以其门槛低、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等优势,深受“Z世代”年轻人喜爱。本文通过短视频传播实践案例分析,探讨“国潮”热背景下传统戏曲、民俗手艺与文化博物馆等传播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刘祎 《新闻知识》2012,(12):96-97,100
近年来,随着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发展崛起,江西红色文化开始在媒介传播中得以大量展现。本文试从江西红色文化的历史溯源开始,以"大媒介"为视角,全面探究其内涵,并提出传播策略,期望促进江西红色文化的发展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3.
从《百家讲坛》看电视媒介文化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芳 《新闻传播》2006,(11):38-39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备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受到很大争议。电视大众媒介的本质,决定了电视传播的内容都会带有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催生了一大批国潮品牌的兴起,把二者融为一体的短视频广告也成为一大卖点,并承担起赋予品牌形象与文化内涵的角色。借助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潮风短视频广告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点的同时,也借助创新的传播策略,为品牌营销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温蓓 《当代传播》2007,(4):87-89
本文在以往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理论基础上,以发展传播学与全球传播理论为支点,从全球传播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文化渗透"的词语空间给予完整命名,并阐述其表现与功能.  相似文献   

6.
谢兰玉 《兰台世界》2012,(23):16-17
人类传播历经了前语言传播、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以及电子传播,媒介的演变促使传播方式逐渐多维便利,拓展了档案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媒介演变中档案文化得到积淀并世代相承,档案文化传播将最终实现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网络时代媒介发展趋势和大学文化建设要求,论述大学媒介传播的文化特征及其影响,提出加强大学媒介文化建设的主体任务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几年国潮热的兴起,一大批国货承陈出新,自觉自然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花西子秉持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初心,精选特色中国文化元素,传承匠心,关注人文情怀;借助媒介融合,创新文化经营,提高传统文化传播力;传承东方美学,展现传统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9.
胡钰 《当代传播》2022,(6):55-58
国潮是近年来兴起的时尚传播现象和文创发展热点。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在现实中已从一个抽象概念成为一股时尚潮流乃至一种普遍社会消费行为。本文从消费文化角度阐释了国潮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和内在动力,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基本理念。国潮要成为“持续之潮”需要把握文创理念的基本规律,以更深厚的传统、更活跃的创意、更前沿的技术、更稳定的品质、更积极的传播,成为中国迈向文化强国进程中的强大推动力和耀眼闪光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打造强势体育文化出发,对我国的体育文化传播战略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在对体育文化进行有效传播的前提下,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从多角度加以解读。在我们为打造体育文化强国而进行的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力量,运用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生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进而加快我国成为体育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张魁 《青年记者》2006,(24):35-36
近年来随着新闻自由、舆论自由的发展,媒体的过分炒作,使我国的性化陷入一种盲目、激进的状态,大有超脱东方化、领潮世界化之势。  相似文献   

12.
消费文化一直影响着媒介传播的实践.在消费文化沉浸下,有的媒体容易被关注度、收视率等因素困扰,有时会发生忽略甚至丧失人文精神的传播现象,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因此受损.消费文化沉浸下的媒介传播需要找出改善传播效果的策略,加强自律,主动履行好媒体对社会文化舆论的正确引导,提高媒介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彭梓君 《新闻记者》2020,(4):F0003-F0003
汉语是我国民族语言文化传统的载体,通过汉语的对外教学发展,我国有力地推进了民族文化的全球传播,在更大范围内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认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陈青文著《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汉语全球传播研究》一书以多元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为语境,深入阐述了汉语在国际传播中的语言发展、媒介应用和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科学整合了汉语语言文化的全球传播策略,对我国对外汉语传播与推广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小然 《新闻窗》2010,(3):82-8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西方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是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5.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曾提出:"政治是传播的主神经,传播是政治的控制器".①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中,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针对国际国内的特殊传播环境,全面、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多元传媒的优势和利益集团、传媒和公众三足鼎立的传播调控态势,准确定位媒介传播的主体对象,聚焦经济民生的传播主题,运筹帷幄,讲究策略,彰显自身为"变革总统"的魅力.这使他不仅成功地以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入主白宫,而且使这次选举成为美国政治文化传播中的一个新的举措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7.
媒介传播中的消费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力 《青年记者》2006,(14):30-31
市场经济的渗透在媒介传播中主要表现为消费文化的日益增长。所谓消费文化,就是伴随消费活动而来的、表达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这种消费符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满足需求的自然性、功能性消费行为,它是一种符号体系,表达、体现或隐含了某种意义、价值或规范。这种在消费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行为和物质符号体系,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消费文化。①消费文化的核心是对消费者的引导和操纵,以便使他们淹没于通过媒体特别是电视创造的“符号”和“形象”之中。其目的是使大众生活脱离现实的“模拟”世界。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媒体使消…  相似文献   

18.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媒介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平台,然而,微媒介语境下的文化传播存在文化传播自由与消极文化流行、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化与内容碎片化、文化传播的技术主导性与人的主体性缺失三大矛盾,为了调适这些矛盾,在运用微媒介进行文化传播时,相关部门和传播主体应该占领移动社交制高点,塑造微媒介舆论领袖,把握好一个"微"字,突出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高常 《新闻世界》2016,(1):58-60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媒介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平台,然而,微媒介语境下的文化传播存在文化传播自由与消极文化流行、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化与内容碎片化、文化传播的技术主导性与人的主体性缺失三大矛盾,为了调适这些矛盾,在运用微媒介进行文化传播时,相关部门和传播主体应该占领移动社交制高点,塑造微媒介舆论领袖,把握好一个"微"字,突出人...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学的社会问题原则出发,对当下中国文化传播现状中面临的消费社会的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及日渐式微、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和集体迷失的功利主义取向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思考新时期的媒介使命应是从自身做起,加强“社会学的想象力”建设。认为当代大众媒介的贡献在于兼顾现代社会对文化消费的要求,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包围下走出兼顾生存与发展的良性道路,同时进行多主体间合作,真正做到从社会事实出发内外兼修,强大本土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