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语“画虎不成反类狗”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明确的答案。由于古人没有对“画虎不成反类狗”作注解,又没有直接相关的证据可以说明“画虎”的确切含义,所以现在只能在传世文献中找寻线索,给“画虎”作出一些可能的合理解释。一种可能就是,“画虎”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描画”老虎。东汉以来已经有了在门户上画虎驱邪的风俗,所以“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画虎”就是指“描画”真实的老虎形象,是完全有可能的。还有一种前人没有提出过的可能解释,就是把“画虎”的“画”理解为“书写”的意思。“虎”字与“犬”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形体是很相像的,在甲骨文和金文时期,“虎”字写得不好,就写成了“犬”字,也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有趣的设计     
马前卒 《阅读》2022,(82):64-65
<正>猫狗六战这是一副国际象棋,只不过原本的黑白棋子被别出心裁地设计成了猫和狗的样子。用这副棋来一场紧张刺激的“猫狗大战”,一定很有趣。花生耳机这个看上去像一颗超大号花生的东西其实是一副蓝牙耳机,打开“花生壳”,两粒“花生果”就是耳机的本体了。  相似文献   

3.
“狮子”     
於刘 《阅读》2010,(5):28-28
去年暑假,叔叔家要拆迁,便把他家的狗——“狮子”寄养在我家。 记得那天天气很热,叔叔刚把“狮子”抱下车。我便忙跑过去看。哇!好大的一只狗呀!只见它一身土黄色的毛。一对机灵的眼睛正四处张望,嘴巴里喘着粗气,血红的舌头吐在外面散热呢!那样子,真像一头狮子!  相似文献   

4.
颜士州 《阅读》2023,(22):4-6
<正>天气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知道在-40℃的环境下和高达80℃的高空中,如何检测天气变化吗?“局部地区”的天气变化又是通过什么来观察的?一些气象装备“黑科技”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恶略环境中的要素采集我国疆域辽阔,南北部跨纬度较大,季节差异明显,突发性自然灾害相对较多,导致常规的气象监测手段无法进行实时监控。日前,一只名为“ULD3000”的机械狗横空出世。  相似文献   

5.
小雨的假期     
王一梅 《阅读》2013,(7):18-19
放暑假了,小雨去乡下外婆家住。“记住,别去河边哦,掉下去会没命的。”爸爸说。妈妈接着说:“还有啊,别去惹狗啊猫啊,那些乡下动物可凶啦。”  相似文献   

6.
陆文婷  朱龙贵 《阅读》2006,(7):53-53
最可气的是,一次我跟同学在邻居家门口玩得起劲,捉迷藏、猜谜语……突然,不知从哪儿冒出一条狗,把她吓坏了,脚下一滑。跌了下来。尽管小花狗没有咬她,她还是“哇哇”大哭起来。过路人看到她哭了,又见我人高马大、神色慌张的样子,误以为我干的,指责道:“你都这么大的人了,还欺负小孩子,羞不羞啊?”  相似文献   

7.
曹玉婷 《阅读》2012,(12):25-26
我很爱养狗,家里那只“小飞”是我最爱的狗。小飞全身几乎都是棕黑色,只有胸脯夹杂着一小块白色。一对水汪汪的眼睛像两颗黑葡萄似的,三角形的耳朵耷拉在头的两侧。四条粗壮的腿显得特别有力。它常常坐在高处等我放学回家,从远处看显得特别威风。  相似文献   

8.
再说语序     
所有的语法学者都一致承认,在汉语里边,语序,或者说词序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语法手段.黄伯荣、廖序东(1983)在他们主编的那本十分流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中这样写道:“语法方面:(1)现代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语形变化极少;词序和虚词十分重要,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然而,在如何理解语序这个问题上,我们似乎仍然还有几句话要说.马学良(1985)在谈到语序的作用时说:比如,“官教兵”与“兵教官”,“兵”和“官”哪个做主语,哪个做谓语,完全靠位置来确定.位置不同,关系就不一样.(见马学良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越元任在他著名的《汉语口语语法》中谈到配置要素时有这样的话:在近代汉语里,节律和语音改变的作用不太重要,次序和选择在语法安排上起主要作用.选择,我们前面已经谈了;次序,例如“狗咬人,人咬狗,尽人皆知,不用多说.”(见赵元任著,吕淑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相似文献   

9.
1.1《古汉语简明读本》(下简称“读本”)上册第四页: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从今以后才知道您是象对待狗和马一样来畜养我孔伋的。 这里的“君”字用“您”来对译,不大确切。 “君”作为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应该是面对面的对话中对对方的称呼(书信上尊称对方也可以用)。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孟子》上用“君”字165次。作“国君”讲的152次,作“为君”讲的1次;其余12次都是作为对称词“您”讲的,这12次中没有一次不是面对面的对话用的。《梁惠王下》2·12用了4次,2·16用了5次,《腾文公上许行》用了2次,《万章上》9·2用了1次。  相似文献   

10.
“哎呀,我的菜被偷了”,“今天我偷了很多个杨桃,很值钱的”,“今天我偷菜时被狗咬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无论是在办公室、教室还是在家里,这些常用语和聊天话题都经常被听到,他们并不涉及什么违法行为,而是大家在玩一种网络游戏——开心农场或QQ农场。  相似文献   

11.
钓狗     
星期六下午,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可自由了。我一边看电视,一边逗小狗玩,真快活。一会儿,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我盛了碗饭,夹了块鸡大腿,正准备吃。这时,小狗到了我的面前,跳向饭碗,我一闪身,猛地举高了手中的碗。我想:它一定也饿了吧。可是,它差点把我的碗弄翻,不能便宜了它。于是,我三下五除二,啃完鸡大腿,跑上楼顶,用鸡骨头来“钓”狗。我把鸡骨头用长绳扣住,再把鸡骨头放下去。狗见了骨头,一跳有一米来高。“哼。想吃美味的骨头,没那么容易!”我把绳子快速一收,它扑了个空。“这下你可吃不到了。”我得意地叫着。可是,它并没有灰心,又…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对武术传播展开研究,运用文化间性的话语逻辑探寻武术传播与间性存在的关联,通过历史爬梳、文化观照、逻辑思考及解析理路“四重维度”的书写范式探讨武术传播的问题、路径及对策。研究认为:传播理念趋同性与传播形式的不完善性削弱了武术传播的文化空间;在武术跨文化传播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他者意识”中的刻板形象构成了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阻碍。中国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与路径选择:“互识互补、视界融合”的文化理念彰显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求同存异、美美异和”的文化姿态体现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智慧;与“他者”文化对话共生的互通意识是武术传播与文化间性内在关联的直接体现。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蕴涵着文化间性的初涌,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多元共生文化环境下得以显现和引申。本文通过凝视和构建武术传播的文化间性,希冀对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曾凡乡 《阅读》2012,(1):50-53
有一只名叫“史努比”的卡通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葫芦形的头、下垂的黑耳朵、小圆鼻子和眯缝着的小眼,十分可爱。它,由美国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爷爷于1950年创作诞生。  相似文献   

14.
泰拳、柔道等东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改良后的成功经验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诸多启发.在理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认为,在“守旧思维”与“全盘现代化”间寻求发展的平衡点,用历史延续性视角正确认识传统体育文化;在“大传统”与“小传统”间抓住发展的主次矛盾,合理取舍,以“点”带“面”逐步实现突破;区分“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的传播顺序,注重低级的客观文化的标准化、科学化;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背景下调整发展模式,对其进行商业化改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量词家族成员众多,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而且让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如:一“头”牛,一“匹”马,一“口”猪,一“条”狗,一“峰”骆驼,一“尾”鱼,都是说动物,却不重复,真是多姿又多彩。说到书,那更是名目繁多——有时用“卷”,有时用“册”,有时用“本”,有时还要用“部”。为此,量词公司感到人才紧缺,便决定从其他词类中“招聘”一批兼职量词。首先进行面试的是名词。它带来了“一锅肉”“一碗汤”“一瓢水”和“一盆菜”,并且还准备好了“一肚子肺腑之言”。量词公司的老总一看,非常中意。形容词和动词也不甘示弱,它们献上了“一泓清…  相似文献   

16.
童年忆趣     
洪欣格  陈枕燕 《阅读》2007,(4):28-29
灯下,提起笔,却是“狗咬刺猬——没处下嘴”。忽想起一童年趣事,笑罢便作。你可知,漳州是水仙之乡?我姑母去那儿工作,2000年给爸捎来好些水灵灵的水仙。爸,是个水仙盆景迷。他呀,老爱  相似文献   

17.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的六大理念之一,也是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运用文献研究法、矛盾分析法以班级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公平教育为切入点,对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所面临的困境、成因及其破解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生为本”理念较为流行,但“以师为主”教学仍然存在;“以学定教”理念较为先进,但“以教定学”现象依然盛行“;差异教学”认同性较高,但教学“一刀切”较为普遍;差异评价理念较为客观,但“标准化”评价难以突破。其成因主要为师生主体间矛盾、教学主次间矛盾、学习内容多与少矛盾、教学班级大小矛盾、学习评价难易矛盾。破解策略为:重强化理念、谨防异化;走班教学、打通壁垒;分层学习、动态调整;层级评价、过程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为推进青少年冰雪进校园,本文以“双减”政策为背景,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青少年冰雪进校园的机遇、困境及突破路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双减”政策下青少年冰雪进校园的机遇主要表现为:“内卷焦虑”的遏制,凸显青少年健康地位为冰雪运动提供了契机;惯习误识”的转变,“重智轻体”走向“价值同重”全面发展;社会冰雪资源为冰雪运动进校园提供红利;双重政策为青少年冰雪进校园提供有效发展动力。“双减”政策下青少年冰雪进校园的困境主要表现为:良好教育生态回归,显现学校体育瓶颈问题导致校园冰雪开展阻滞加重;冰雪运动风险顾虑阻碍学生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客观选择;教育模式传统落后,“家、校、社”间缺乏沟通联动;校园冰雪资源供给不足,难抓“双减”政策赋予的时代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减”政策下青少年冰雪进校园的突破路径: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基础补齐校园冰雪运动师资短板;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为客体主观参与课后体育服务提供推动力;搭建校内外联合教育平台,强化“家、校、社”间沟通;健全冰雪教育资源配置,避免难得机遇流失。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主体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思想原则是第一人称的,与一个“我”分不开的,那么,对于人的思想如何能以“我们”的方式被理解,“我作为主体是否以及为什么能够认识另一主体”,“另一个主体的存在如何对我成为有效的事实?”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胡塞尔提出了intersubjecfivity一词,译为“主体间性”。在我看来,胡塞尔的主体间性问题的“兴趣”所在是“主观间性”。我们要对人们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作出科学研究,就必须从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对人类存在的制约作用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台条约”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台条约”的签订深受当时世界冷战格局的影响,是美国直接干涉的产物,同时也是日本追求其国家利益的结果;“条约”的签订可分为各自提出要求、互相让步、达成协议三个阶段;“缔约”过程也是双方追求各自政治、经济利益的过程。“日台条约”是非法的,并非国家间条约,它严重阻碍了二战后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