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后勤是为高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提供服务的集合,可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各式各样的劳动实践空间。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具有潜隐性,对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起支撑与制约、熏染与陶冶、检验与反馈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劳动教育与高校后勤的有效融合,并对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的实施体系进行设计;基于高校后勤开展劳育实践活动的情况,分析影响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提出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劳动教育现已纳入人才培养的过程,劳动教育旨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高校后勤作为劳动教育的参与部门,拥有着丰富的劳动实践资源。高校后勤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将劳动教育与后勤服务有机融合,通过后勤服务平台使学生参与劳动感受劳动精神内涵,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强劲助力。本文从国内外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方面入手,引入劳动教育的内涵及研究意义,进一步研究后勤服务保障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从积极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将大学生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依托后勤资源优势开展形式新颖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活动方面深入探析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务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是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劳模精神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深刻的思想意蕴、丰富的实践价值,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提供鲜活教育资源。分析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破解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困境,探究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大学生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访谈的形式回溯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经历,发现其经历的劳动教育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我国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共性,具体表现为:日常劳动教育被忽视,内容安排脱离生活实际,生产劳动教育形式单一,职业体验等重要环节丢失,服务性劳动教育缺失,等等。基于此,中小学阶段应重视对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落实。其中,日常劳动要加强发挥家庭的作用;生产劳动教育要融入职业化教育,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服务性劳动教育要加强社会的参与与支持,构建规范的服务性劳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分析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校后勤作为学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最集中的领域,在承担劳动教育职能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高校后勤既可以利用既有后勤平台,从空间的贴近性和时间的便利性方面,继续在校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周或劳动月活动,更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劳动发展新变化,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新特点,厚植劳动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华农耕文化含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同时兼具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事劳动中凝聚起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挖中华农耕文化的德育价值,对于开展好大学生劳动教育有非常大的启示和助力。推动中华农耕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构建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系统性;优化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路径,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科学性;挖掘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价值新意蕴,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实训环境学习、职业需求融入、技能人才培养”,育人核心路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研究基于MOA模型从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以筑牢精神锚点、优化就业锚点和增强能力锚点为路径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优化策略,进一步激发学生全面发展内核,倡导把劳动意识、劳动精神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全过程,内化为一种人生信仰。  相似文献   

9.
自从“三全育人”和“加强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有关意见提出之后,高校后勤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实践基地,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三全育人”和劳动教育。但由于主责厘析不准确,导致高校“三全育人”片面化、形式化,无法纳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相关的育人配套条件也不成熟,育人积极性不高。要使高校后勤“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统一的“三全育人”学生培养体系,后勤作为劳动教育主要实践基地,应当参与劳动教育教学大纲制定,申报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学校应配套好相关“三全育人”条件。  相似文献   

10.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载体。劳动教育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实现文化传承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新时代,探究中国传统节日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通过挖掘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内涵,深入分析了传统节日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作用,进而揭示了传统节日与大学生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传统节日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与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存在偏差,源自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个层面。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针对性不强、家庭劳动价值观理念缺失、社会环境复杂等等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困境。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民办高校应结合学生特点与办学特色,以“五育融合”思想为指导,将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教育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2.
崔丹 《成才之路》2022,(7):33-35
劳动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高职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有效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能力.文章简述课程思政视域下劳动观融入高职专业课课程体系的方式方法,并提出劳动观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目...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有机融入,必须明确回应“融什么、怎么融、为什么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融入其中的核心精髓,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阐释。深度融入对大学生、高校乃至中华民族皆具有重大意义:能够助益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劳动教育培根铸魂;能够助力高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够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彰显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4.
深刻认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对于领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意蕴、推动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新时代劳动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内容泛化、劳动实践体验吸引力不足、推进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高校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质量,需要构建多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丰富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和项目资源,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6所高校689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认同与劳动教育收获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对其劳动教育收获有直接正向影响,行为投入和参与动机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和劳动教育收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因此,可从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认同、激发大学生劳动教育参与动机和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行为投入等途径来提高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吴桂碧 《甘肃教育》2023,(17):25-29
志愿服务是青年大学生参加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具有一致的价值趋向。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是青年大学生提升专业核心能力、涵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的可靠途径;是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跑好“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载体;是青年大学生增强劳动认同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文章就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的现实困境、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与应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寝室是大学生从事劳动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以山西省3所职业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探究了寝室劳动参与对健康水平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劳动参与能够显著提升其自评健康、客观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基于研究发现,建议从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注重寝室劳动实践、严格寝室卫生管理等三方面着手,激发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品质,在劳动参与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靳红 《教育探索》2023,(1):31-35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呈现出功利性、从众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劳动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和综合育人价值,积极探索把劳动精神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下教育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普适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等原则,在认知提升、价值引领、能力培养、机制建设等方面将劳动精神有效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实证研究,对12所高校的近3 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劳动价值认知及劳动教育影响因素方面的信息。分析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劳动价值认知存在偏差;个体参与公益和社会劳动的途径缺失;个体参与劳动的意识与家庭中子女数量、性别有一定的相关性。文章提出突出劳动教育的双重特点,明确“双W双H”培养目标,构建“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三体联动”考核反馈系统,以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校园劳动是高校劳动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构建校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保障高校劳动教育质量、提升劳动教育成效的必然要求。同济大学以“五育并举”方针为指导,针对高校劳动教育在思想认识、管理体系、活动载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情境学习理论为支撑,依托后勤集团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开发了具有情境学习范式的体验类、执勤类、活动类、技能类校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认知、管理制度、实践基地、实施方法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研究表明,高校校园劳动教育课程要立足校园、就近取材,把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课程目标层面,要强化组织机制建设,确立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核心思想;在内容组织层面,要分类分层细化实践内容,通过边缘性参与增加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在教育方法层面,要创设学习情境,依托劳动教育共同体推行学徒制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