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晶磊 《新闻界》2008,(6):32-33
当前,国内很多报纸的版面比较多,中国的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但是,不少报纸的质量并没有随着报纸的增厚而不断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也没有明显增强。本文认为“厚报薄读”不如“薄报厚读”,其中“个性化品牌”是“薄报厚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些报纸的广告版面已经超过了新闻版面,报纸已由过去的“新闻盛筵”变成了“广告盛筵”。[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聚焦"瘦报"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何谓“瘦报”所谓“瘦报” ,又称瘦型报、瘦身报纸 ,即在传统的对开或四开报纸的基础上加长、缩窄 ,使报纸在外形上显得更加苗条。其实 ,“瘦报”并不是新鲜事物。按照报刊史学家丁淦林先生的说法 ,早在20世纪40年代 ,邹韬奋创办的被称为“中型报”的《生活日报》 ,其实就是一种瘦报。“瘦报”起源于美国。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仁风教授介绍 ,近些年来 ,美国报纸版面变化较大 ,除了“图片增多变大”以外 ,“报纸变窄”是另一显著变化。不少美国著名报纸的版面由8栏改为6栏。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时报》 ,自1976年9月7…  相似文献   

4.
王星 《青年记者》2006,(4):46-46
办报纸如同做饭,“口味”好不好很重要,个中原因不用多说,一句话:“饭”不合读者“胃口”,报纸生存就有危机。都市类报纸有做“农家饭”的,但都不是“主业”。我今天说的做“农家饭”,主要是针对那些农字类报纸。现在虽然是信息爆炸时代,但在广大农村,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信息的“  相似文献   

5.
“农村城市化”的口号 ,现在喊得很响。琢磨这“城市化” ,大抵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拥有市民的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这是好事。可是 ,另一种潜在的“城市化”倾向 ,就很有些不妙了。某地一家晚报 ,日发行量突破了百万大关 ,令人称羡。几天前与该报一位负责发行的朋友闲聊时 ,才知道发行量还有“有效”与“无效”之分 ,我可是一直以为报纸的期发行量越高、发行范围越大越好哩 !什么是“无效发行量”呢 ?说白了 ,就是面向农村和辐射省外的那部分。因为报纸从印刷成本来考虑 ,多卖一张就多亏一张 ,所以报纸得靠广告“养”着 ,而报纸发往本地农…  相似文献   

6.
茅震宇 《新闻记者》2004,(11):62-62
在许多地方,报纸(报社)在新闻报道内容、管理方式、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机关化倾向。无论是新闻报道的内容,还是报纸的征订发行,包括广告经营等,都明显地“从机关里来,到机关里去”。但“机关化”现象的出现,其实并非报纸自身的意愿。“机关报,报机关”新闻报道的“  相似文献   

7.
倘若10年前让我们来解释“读者”这个名词,对于报纸而言,最直接、最大众化的说法,大抵就是“阅读报纸的人”。 然而,时过境迁。今天如果仅仅用“阅读报纸的人”来定位报纸读都显然是不准确的。 不妨先跳开报纸说事。自从中央电视台崔永元开了个《实话实说》的头之后,一时间,让观众直接参与的、现场直播式的节目风起云涌;如《朋友》《对话》《聊天》等节目的现场除主持人、嘉宾之外 当然离不开要说话、想参与的观众,更不用说时新日异的互联网上的“聊天”贴“帖子”了。 在新媒体互动式专题的策动下,报纸的读者对于社会现象、社会…  相似文献   

8.
余玉 《青年记者》2007,(10):31-31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近代报纸源于古代社会的“邸报”,称“邸报”为中国近代报纸的萌芽状态。其实,“邸报”不是中国近代报纸的始祖,而是政府公报的始祖。中国近代报纸并非从“邸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试论"报纸的杂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读者的读报行为较以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基于报纸内容的庞大、版面的众多而产生的选择性阅读和分阶段阅读。这种变化也对编辑的采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报纸杂志化”也就成了必然之举。一、何谓“报纸杂志化”?所谓“报纸杂志化”,“实际上就是把诸多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整合,构成所谓深度报道。”①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大部分受众希望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特别是报纸能够立即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闻信息,希望从报纸上获得到的信息,使自己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而杂志化恰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报纸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各家报纸的版面也越办越活,真可谓“万类霜天竞自由”。特别是“异军突起”的都市类报纸,以它新鲜的食粮赢得了读,赢得了市场,成为当今媒体的主力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报纸的副刊是相对于新闻主刊而言的。副刊和主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副刊努力为新闻主刊服务,是两者联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我报正确处理副刊与主刊的关系,充分发挥副刊“特”性,加大新闻“重”量,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和厚重感,取得了好的效果。报纸既是一张新闻纸也是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份由无能总编无能编辑无能记者办的无能报纸!”(2002.4.25《羊城晚报·焦点新闻》)它指的是《长治日报》怯于监督、观望等待、官气十足的工作作风。如此严厉批评一家地市级党报的 ,是山西省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然而 ,对这个“无能报纸”的恶谥 ,并把“无能”的帽子扣到报纸总编、编辑、记者头上 ,我以为有些过分和委屈。总之 ,就舆论监督问题来说 ,报纸之所以显得“无能” ,主因不在总编、编辑、记者无能 ,他们有太多的无奈。粗粗想来 ,我试述无奈三种 :缺乏法律强大支撑的无奈。国外的报纸敢说敢登 ,并不是总编、编辑…  相似文献   

13.
一、表格的功能在各种媒体努力追求有效信息密集化的今天,信息量的大小成为衡量一张报纸时事新闻版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如何最大限度地加大时事新闻版的信息量呢?多数报纸采取了编辑“时事快递”、“新闻摘要”等集纳性栏目。  相似文献   

14.
如今,报纸越变越厚,是不争的事实。与厚报时代相呼应的是,“新闻立报”颇为流行,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报纸副刊日益变薄,有的报社已经取消了副刊部,有的虽有副刊版,也挡不住日渐式微的趋势。但是在“报纸减副”的喧嚣声中,《淄博晚报》却逆势而为,不仅继续发扬传统的副刊优势  相似文献   

15.
唐天虎 《新闻实践》2009,(11):31-32
名为“晚报”不一定“晚出”常常有论者以数量来证明我国晚报阵容强大,如“截至2002年,全国晚报共有147家”等这样的论证,这是把所有名为“晚报”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晚报都包括进去了。业界对晚报这样概括:傍晚前出版的综合性城市报纸;每天下午或傍晚发行,供人们晚饭前后阅读的报纸,是一日间发行最迟的报纸,常报道午前的消息。按照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不论读者承认与否,当今中外报纸无不在“前版后刊”之路上跋涉:即前面部分当新闻纸来办,以发表目击性、动态性、单一性的消息——狭义的新闻为主;后面部分当杂志来办,以发表调查性、分析性、宏观性的深度报道——通讯、述评为主。究其原因,报纸论时效性,怎么也无法与广播、电视、网络争锋。故而在部分版面,牺牲部分时效性,对若干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如增加背景介绍、因果述评、专家访谈,把某些单薄的消息变成比较厚重的专稿,进而以“精”对“新”,以“深”制“快”。事实证明,在“前报后刊”之路上跋涉的报纸“专刊”…  相似文献   

17.
魏玮 《新闻知识》2007,(3):77-77,25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放弃了报纸周末版这块“肥肉”。下图为2006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四家报纸日版与周末版版面比较:  相似文献   

18.
帅志强  燕燕 《青年记者》2006,(16):19-20
近年,手机报纸“忽如一夜春风来”,许多报业集团都推出手机版报纸,手机报已逐渐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手机报能否被受众和市场所选择?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的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对处于探索中的手机报纸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手机报与信息选择的“或然率”手机报就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  相似文献   

19.
关注“热点”是每一家媒体所孜孜以求的。换言之,正是对“热点”的大力关注,一张报纸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受众所注目。比如《华商报》,这张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报纸,由于接连刊发了“夫妻在家看黄碟”、“麻旦旦处女嫖娼案”等颇具影响的稿件,并引发了有关公权与私权等热点话题的讨论,一时间名声大噪。  相似文献   

20.
郭瑞璜 《今传媒》2006,(10):22-23
今年6月2日,日本公正交易委员公宣布,搁置废除报纸“特殊指定”的作业,“特殊指定”继续有效。执政的自民党也宣布,不向国会提交为维护报纸“特殊指定”的《禁止垄断法》修正案。至此,日本报业、各政党同公正交易委员会之间长达半年之久的报纸“特殊指定”存废之争,以公正交易委员会退让画上了休止符。缘起去年夏天,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开始考虑废除教科书的“特殊指定”问题。后来,考虑到所有受“特殊指定”限制的行业,实行“特殊指定”已经几十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当进行重新评估,以利市场自由竞争。日本《禁止垄断法》对所有商品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