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齿轮失效实例分析和改进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材料选择不合理.淬火时加热温度不够或保温时间不够长.以及硬度不够和金相组织不符合技术条件要求等.都能引起齿轮工作时失效。本文对上述3种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采用金相组织观察、常温和低温力学性能测试的方法,研究了回火温度对X21Cr Mo V121钢显微组织和低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的回火热处理后,微观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冲击韧性呈上升趋势,而强度及硬度逐渐下降。为了获得较好的低温冲击韧性,此类钢较好的热处理工艺应为1 050℃加热保温1 h淬火后,在720℃加热保温2 h空冷。  相似文献   

3.
球墨铸铁等温淬火后力学性能大大增强,但切削加工性随之变差。分析热处理后材料微观组织的变化,并采用晶体压电传感测力仪、电荷放大器及计算机组成的切削力数据采集系统测量陶瓷刀具干切削球墨铸铁(DI)及等温淬火处理后的球墨铸铁(ADI)时的切削力。比较不同切削深度、进给速度及切削速度下,DI和ADI两者之间切削力大小关系,观察两者切屑形态的异同,研究球墨铸铁等温淬火前后切削加工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等温淬火后随着金相组织的转变,材料力学性能大幅增强,切削力大幅增加,切屑短小崩碎.易飞溅,切削加工性能明显变差。  相似文献   

4.
对常用的典型模具材料选取不同的工艺参数,对其表面进行激光淬火,取样后进行金相组织照片采集、淬火层层深及显微硬度检测分析。经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进而得出淬火层的性能与其微观组织以及激光淬火工艺参数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为获得较理想微观组织分布和性能优异的淬火层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使激光淬火技术在模具的表面强化处理上获得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变形速率对低合金结构钢 3 5CrMo磨擦焊接头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增加变形速率可改善焊缝韧性 .焊缝韧性改善的机理为近缝区晶粒细化和硬度降低 .采用金相法、TEM法对近缝区粒状组织精细结构进行了观察 ,粒状组织小岛由M -A组成 .指出增加变形速率使近缝区金属强化机制为位错强化、一定数量的岛状第二相强化和细晶粒强化 .通过测试异种金属焊缝界面近区碳浓度的分布 ,探讨变形速率对磨擦焊最高加热温度的影响 ,增加变形速率可使磨擦焊界面的最高加热温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拉伸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等温淬火后回火温度对中碳低合金钢的显微组织、室温拉伸和室温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淬火态试样的组织为灰色残余奥氏体(A)+黑色针状下贝氏体(B);随着回火温度从235℃升高至435℃,基体组织中的块状A含量逐渐减少并逐渐转变为B铁素体,而B板条界面逐渐钝...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22,(6):91-96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三种不同温度下淬火对GCr15钢十字轴组织演变和硬度的影响。利用Deform-3D软件建立十字轴数值模拟模型,得到三种温度下淬火过程温度变化曲线、淬火后组织含量云图及表面和芯部硬度。最后对GCr15钢试样在三种温度下进行淬火试验,通过金相显微镜和洛氏硬度计得到显微组织和硬度大小。结果显示:淬火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相似,在840℃下数值模拟的硬度最大且马氏体含量最多,在该温度下试验得到的隐针状马氏体和细小针状马氏体最多,硬度也最大;在800℃和880℃下,由于淬火温度过低或过高导致淬火后显微组织和硬度结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1):130-134
通过使用仿真软件,对热处理综合实验进行了应力仿真,解决了学生对淬火应力以及由应力引起淬火件变形的直观体验的难题,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结合实例进行仿真实验,观察到淬火温度与工件厚度的关系、应力的分布及其与淬火温度的关系、淬火介质对淬火应力的影响,给出了实验得到的金相组织图。通过改变仿真工艺参数,可以进行更多探索性实验,加深学生对淬火应力及影响因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采用THERMECMASTOR-Z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含钒中碳钢变形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用膨胀法结合金相以及硬度建立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结果表明:该钢的奥氏体化温度为920℃.当连续冷却速度小于2℃/s时得到的组织为铁素体 珠光体,大于2℃/s时出现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可把2℃/s作为轧后控冷的临界温度.这就为制定含钒中碳钢加热制度和控冷工艺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市场上出现的轴差前壳断裂故障,从设计和工艺方面进行排查,发现R3圆角附近的淬火硬度和淬火层深度不足是造成此类故障的主要因素.通过采用IGBT全固态感应加热,将淬火工序回收自制;并通过增加对大端面硬度的100%检测以及磨削工艺的改进,有效降低轴差前壳断裂失效的故障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OM,SEM,EDS,TEM,EBSD,XR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稀土和热处理对M42高速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M2C是M42高速钢主要的共晶碳化物类型.稀土处理后,M2C共晶碳化物形貌由规则层片状变为不规则环状.尽管二者形貌差异明显,但具有相同的微观结构和晶体取向特征.与层片状碳化物相比,环状M2C共晶碳化物热稳定性较差,高温加热时更易发生分解和球化,使碳化物尺寸明显细化.小尺寸碳化物在淬火加热时易于溶解,提高了淬火后基体中合金元素的固溶度,使M42高速钢硬度增加了1.5 HRC.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指导学生实验,使学生理解温度和时间对恒重实验条件的影响,探讨了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实验中的恒重实验条件.探究得出,恒重坩埚时,可用酒精灯代替酒精喷灯加热,但不可加热时间过长,6 min左右为宜,以防止积碳.沙浴加热温度和时间是关键影响因素,适宜的沙浴温度应为280℃<T≤300℃.加热过程中坩埚必须加盖,否则将导致加热温度降低约20℃.  相似文献   

13.
大模数重载汽车主减速器盆形齿轮经渗碳淬火后,齿轮齿面经常会出现裂纹。齿轮在渗碳前的预热处理工艺和渗碳工艺参数以及淬火处理,对齿轮的成分、组织及应力都会产生影响。本文通过不同工艺参数热处理后齿轮的金相检验,分析了22CrMoH钢制重载汽车盆形齿轮热处理致裂的原因,探讨解决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Formastor—F热模拟试验机上利用热膨胀-金相法测定了含碳量为0.87%的铝包钢LBX87A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冷却速度下的金相组织,并测定了各个试样的硬度值,建立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0.5℃/s时,钢中存在网状碳化物,当冷却速度为2℃/s左右时,获得索氏体+珠光体组织,当冷速≥10℃/s时,钢中有马氏体组织产生。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4种以C、Mn元素为主的试验钢,在相同轧制及淬火工艺下的组织与力学性能,并利用金相与透射电镜对淬火、回火后的试样进行了组织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C含量为0.21%、Mn含量为1.5%~1.9%时,经过860℃保温600s后水冷,然后再加热至350℃时效600s后空冷,试样的屈服强度达到1145~1171MPa,抗拉强度达到1270~1304MPa,伸长率A_(80mm)≥3.05%。微观组织分别表现为:淬火后的试样中板条马氏体居多,而回火后的试样中板条马氏体内有大量碳化物析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淬火及回火工艺处理的H13钢进行硬度测试及金相分析,结果显示:H13钢在1020℃~1080℃淬火温度范围内、530℃~650℃回火温度区间内,随淬火温度的升高,钢的淬火硬度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H13钢在1050℃左右淬火时其淬火硬度最高。当淬火温度相同时,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钢的回火硬度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560℃左右回火时其回火硬度达到峰值,此时钢的组织主要由板条状回火马氏体、细小碳化物颗粒加少量的残余奥氏体组成,且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回火马氏体逐步向回火索氏体转化;当回火温度达到620℃~650℃时,钢的硬度开始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7.
金属组织观察实验受到制样和试样保存时间的限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金相显微镜下的组织图输出并保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金相组织图的长久保存而不失真。金属材料计算机教学软件建立了以金相显微组织图为中心的金属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为金属组织观察实验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的若干心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淬火效应。当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中,经过急速冷却处理,金属工件的性能会更好、更稳定,也就是能够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和强度。为此,人们就将这种现象称为“淬火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热轧轧制温度下的板坯高温加热Hi-B硅钢热轧板和常化板的金相组织、第二相夹杂物和表面氧化层,并结合最终产品磁性能,研究了热轧轧制温度对于板坯高温加热Hi-B硅钢磁性能的影响,对相关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多媒体互动金相实验教学系统,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通过总结参赛经验,改善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效地改善了金相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