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无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范例,教师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对比以前关于“统计——以一代多”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后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统计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还是为引起学生兴趣而统计学生喜欢的颜色、水果或特长等,由于教师课前无法知道学生的选择,所以就不能预测最后的统计数据。在一些失败的课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选项只有几个甚至没有学生选择,而其他的选项有超过一半或更多的学生选择。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在教学统计图的完成中,教师为自己或学生准备统计图…  相似文献   

2.
在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前一天,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合作,将全班47名学生的身高测量一遍,并把测量结果记在作业本上。上课时,教师问:“昨天,我们测量了所有同学的身高,现在大家除了知道自己的身高外,还知道什么?”有少数学生能说出班上最高的是一米五几,最矮只有一米三几,除此之外,很难再说出其他情况了。接着,教师问:“如果想要知道一米到一米四四之间的男、女生人数,怎么办?”大部分学生回答:“把全班同学的身高分类整理一下,列成表格。”教师继续问:“如何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呢?”学生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愉悦、兴奋地在课堂上作生命的飞翔和超越。教学中,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还文本以画面,还文本以旋律,还文本以情感,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这,就是语文教学追求的诗意。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识字三》的三字经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中华儿女盼统一、兴中华的强烈愿望。《欢庆》这首诗叙写的就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在十月一日这天,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北京》告诉孩子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相似文献   

7.
李克进 《山东教育》2007,(10):30-30
《鲸》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种类、进化及生活习性。怎样才能既让学生了解鲸,感受写法,又要接受情感熏陶,最终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呢?建议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从激趣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在具体的情境中拓展、升华、增强学习的实效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9.
一、揭示课题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的课文,请同学们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称赞”。 2.齐读课题。 3.给“称赞”找近义词。(表扬、夸奖)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 学习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发现、观察能力,激发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3.
潘红霞  林艳 《学子》2013,(4):86-87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我们应该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感受,在感受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下面笔者就以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低段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过程,加强体验。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教学片段一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刚结束不久的全市中小学  相似文献   

14.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思考:通过猜一猜、装一装、议一议、说一说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好的体验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开放性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得到始料未及的自我体验,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詹荣 《河北教育》2007,(7):13-14
前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传授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17.
刘悦红 《辽宁教育》2011,(11):58-5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第一课时“生日(经历统计全过程)”,教科书第90页。  相似文献   

18.
常有老师反映:在教授诗歌时无从下手,没有办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觉得无非就是将诗歌的内容翻译给学生,把诗歌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或认识解释给学生。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讲好诗歌?很多一线老师心存疑惑。可喜的是本文作者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考虑到了新课标对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而且通过拓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诗的氛围、美的境界、灵动的空间,学生那么自然地参与进去,如此融洽地将自主和互动连在一起,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样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页。[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让学生知道循环对于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