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工荒”代替“民工潮”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现象。“民工荒”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表象因素,又存在着深层次体制因素。消除“民工荒”现象,一要积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二要促进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人性化管理;三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四要建立信息交流机制,解决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民工进城务工到逐步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这是我国必经的历史过程。这不仅是农民工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农民工要完全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有一个相当艰难漫长的过程。本文就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农民工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期许农民工不仅仅是城市的过客,而是能更好地融入城市,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3.
从农民工进城务工到逐步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这是我国必经的历史过程。这不仅是农民工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农民工要完全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有一个相当艰难漫长的过程。本文就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农民工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期许农民工不仅仅是城市的过客,而是能更好地融入城市,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耕地被征用,失地农民工未能得到妥当安置,需加强培训的农民工数量众多,采取合适的“农民工培训模式”使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成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手段。现以台州为例,阐述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培训上的力度及效果,并结合现状,提出一些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风暴折射出我国农民工现代社会基本生存与发展功能的缺失,也凸显出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的艰巨性与复杂性。针对农民工功能缺失的再就业教育,“元功能”培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而关键是构建以就业能力培训为基点的教育体系.营造以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社会环境.建立以提升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新时期三农问题新变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历来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党从建国初期的“农业基础论”到新时期的“‘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现正逐步衍生为“四农”问题,即在原来基础上,农民工问题凸现,并成为“三农”问题的瓶颈。新时期的“三农”理论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建筑装饰装修行业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最多的行业,面临着农民工技能水平低下以及就业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由此,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就业能力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职业发展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发展。针对当前二元社会结构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结构性就业能力缺乏、可持续性就业能力降低以及宏观政策约束瓶颈等现实问题,本文建议通过加强自我能力提升意识,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积极依靠宏观政策调控等途径,能够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从而逐步改变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更好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来实行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办法已被“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所取代.并终将全面实行“政府指导、大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现在国家要求高校加强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就业制度改革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学校、毕业生和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该问题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洁琦 《考试周刊》2012,(77):193-195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农村有了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巨大变化。务农之余,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本文主要介绍农民工的概念.分析当前农民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国家对农民工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解决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就业差异及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趋突出,并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探讨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农民工就业问题上,应从农民工主体地位、社会关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与制度安排等"四位一体"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农民工就业市场出现“民工荒”与“民工慌”并存的现象,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是农民工就业在“发展价值取向”、“发展目的”、“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措施”等方面存在预期与现实的差距。农民工就业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实现农民工就业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一词本身的矛盾性折射出了这一特殊社会群体隐含的社会问题,从就业理论和就业年龄结构的视角分析,“民工荒”的出现乃正常现象。在现实中,“民工荒”伴随着“民工慌”,但是,解决这2个问题却面临着一定障碍,必须国家、企业和农民工3方共同努力,农民工需要提升素质、企业需要逐步产业升级、国家需要对相关企业扶持政策和人口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其中,农民工素质的提升方面国家责任大于个人和企业责任。需要注意的是产业升级必须稳健,同时明白,产业升级过程中周期性的“民工荒”还将出现,这会促进产业升级和民工素质提升,是一种良性循环,不必担忧。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随着老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江湖,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韩伟教授的《城镇化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是为将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对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一种就业模式的形成及其社会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晓清在《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撰文说,我国20年来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讨论,较多关注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以及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较少关注已经完成行业转移的农民将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农民工”这种就业模式具有低地位职业、低技术劳动、流动就业这三个基本特征。低地位主要形成于先赋的原因;劳动者素质低和社会网支持差是低技术劳动的原因;家庭经济选择是就业流动性大的原因。“农民工”就业模式将成为一种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农民工:一种就业模式的形成及其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6.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力量。然而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因就业歧视使其发展受阻。文章从个人偏见模型、统计性歧视模型和非竞争性歧视模型三个经济学原理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指出就业歧视对城市人12I就业和“民工荒”产生的影响,以及从政府层面、雇主和农民工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新失业群体”,其形成逻辑是:“农民失业”后,为求得生存发展,被迫进行再就业(二次就业)而成为农民工,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由此产生农村“新失业群体”。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同样出现了农村“新失业群体”,但却呈现出了一些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征。解决“农民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就业"的战略目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体面就业"就是高质量的就业.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面临着就业规模大、就业质量低下的难题.农民工就业的现实状况,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等等都亟待研究,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早日实现中国农民工"体面就业".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农村教育成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城农民工子女已成为当今城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否能够适时地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关乎教育公平,也关乎我国整体国民素质提高的重大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当前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最大障碍主要是国家制度没能随社会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变革,如陈旧  相似文献   

20.
“稳就业”是“六稳”工作之首,是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新形势下,新生代农民工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升级加速所带来的就业风险。作为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风险的重要举措,我国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面临职业能力整体开发度低、各部门协调性较弱和线上培训资源建设滞后的挑战。为积极防范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风险,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稳就业”的目标,需要优化职业能力项目开发机制,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开发度;整合资源,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开发协同;适应新形势,推进“互联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开发培训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