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伊什梅尔·里德不仅是美国最优秀的讽刺大师之一,而且是一位狂放、自负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提倡一种融合、开放的多元文化主义,关注被白人主流文化边缘化的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挑战占统治地位的白人文化。他在小说中通过戏仿颠覆了传统小说的体裁,体现了后现代文学作品的典型特征。本文以伊什梅尔·里德的作品为例探讨西方小说传统的戏仿性改写。里德在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戏仿艺术既质疑文学再现形式,又高度关注与边缘文化、特别是非裔群体密切相关的历史、政治、文化等问题,丰富了小说创作的内涵。对里德小说戏仿艺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解析戏仿艺术在后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赫尔曼·麦尔维尔一生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前期的长篇阶段和后期的短篇阶段。《文书巴托尔比》是麦尔维尔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关于这篇作品与他前期创作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这篇作品本身的叙述特点是研究麦尔维尔创作的关键点。借助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文书巴托尔比》叙述中的反讽做一个细致的分析,可以说明麦尔维尔悲剧性的世界观在长篇创作之后的发展,以及在写作中曲折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一、张资平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往的文学史提及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来评述,即前期“五四”新文学中的小说和后期恋爱小说,对其前期的小说持一定限度的首肯,而对其后期小说则予以严正的斥责.本人认为,这种简约的归纳不能廓清张资平小说的本相.在考察张资平的小说时不难发觉,他在创作整体上呈现历时变异的现象,即使在历时地处置共时相似的恋爱题材中,也不断地变换观照角度和调整认知范畴.我把他的小说创作划分成三个时期.张资平中期小说创作,即指他1924年冬至1928年春武汉创作的小说.他这时的小明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他与其他前期创造社作家共同擅长的“身边小说”,小说的叙事者与隐含的作者往往重合,小说的人物隐约地闪现作者的影像.如《植树节》、《寒流》、《兵荒》和《冰河时代》等即是.小说写出了当时学界知识分子的生活窘况和思想苦闷.另一部分就是他的恋爱小说.他前期恋爱小说更关注的是自主的爱情与婚姻的脱节,并以个性主义和人道精神为参照系去审视这种脱节.(1)张资平的中期小说把关照的焦点投注在与爱情婚姻相关联的爱欲关系上,从人性的角度写历史性社会对人的爱欲的压抑.人对这种压抑的反动以及两者对立的结果.至于他的后期恋爱小说,似乎是中期的延续,但内容杂碎,尤其突  相似文献   

4.
刘醒龙是著名的当代文学作家,踏入文坛近三十年来,他以对现实主义的执着追寻完成了创作的沉潜与超越,尤其是其创作后期的史诗之作《圣天门口》,达到了其小说创作的巅峰.文章结合文坛情况从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叙事模式三个方面对刘醒龙的后期小说进行共时研究,深入剖析刘醒龙后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5.
亨利·詹姆斯生于新旧价值观交替的时代,他一生创作分为三个时期。詹姆斯对小说技巧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他后期的三大作品《鸽翼》、《金碗》和《奉使记》中。在后期小说中,詹姆斯更注重小说的形式和叙事角度;并且,为了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他创造出一种语言含蓄、节奏跌宕的“后期詹姆斯风格”。文章结合詹姆斯后期的具体作品分析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进而对詹姆斯进行再定位,指出他是一个现代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6.
夏天敏是一位写作农村悲剧题材见长的作家,悲凉冷寂成为他小说的主要基调。从夏天敏的创作情况和研究现状,联系夏天敏的生平经历及其生活环境,探求其作品悲剧意蕴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储安平的小说文本出发,考察出他前期的思想与精神状态——从现实主义向自由主义转变的精神历程。这种思想变化过程渗透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初期便具有了现实主义特色,但随着作者思想的成熟,小说风格呈现出一种转变——文章的理性质素增多,自由主义端倪也随之出现。这与他后期所崇尚的行为自由、文化宽容、人生自由、守法与自由等相关思想理论相映衬。由此看出,他的思想与小说创作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引导着他的创作逐步走向成熟,创作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乙子与情人》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伟大小说家劳伦斯早年最重要的作品,小说创作的背景环境和人物素材很多都源于作者本人早年的真实生活。童年的矿区生活是劳伦斯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不仅如此,母亲莉迪亚和初恋情人杰西这两个在劳伦斯生命早起极为重要的女人也是影响他创作《儿子与情人》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劳伦斯的成长环境在《儿子与情人》中的反映,以及他生命早期的两个重要女人——母亲莉迪亚和初恋情人杰西,与小说中的莫瑞尔太太和米利亚姆的形象对比分析,揭示出他的早年的矿区生活和这两个重要的女人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证实小说《儿子与情人》的浓厚的自传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学谱系中,赵树理的文学史地位经历了从“赵树理方向”到逐渐边缘化的过程。“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指20世纪40—70年代一种以农村阶级斗争、敌对斗争、路线之争为题材,具有主流政治色彩的小说样式。作为被批判的典型作品,赵树理最后一部小说《卖烟叶》是主流农村题材小说的“元小说”和“反叙述”,小说中源于民间的“说故事”叙述模式和写实精神也意味着赵树理对主流农村题材小说形式与内容的潜在颠覆,这构成赵树理被主流文学边缘化的重要内因。因此,赵树理作为新文学主流乡村书写由“乡土小说”向“农村题材小说”转型的重要作家,其写实主义的“民间”色彩蕴含着竹内好所言的“新颖”性,从而沟通并超越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0.
黄文杰  蔡昌卓 《海外英语》2013,(6X):183-184
该文利用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分析,指出小说中的主人公苏比作为边缘化的人物,他的经历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颠覆的效应,而这种颠覆最终却又被含纳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内,文章分析了颠覆与含纳的产生过程与意义,并指出这颠覆与含纳的相互存在与相互作用之间,小说参与了对历史的塑造和对传统历史的反叛与挑战,形成了大历史中的小历史,单线历史之外的复线历史,并通过这一过程,透露出作者欧·亨利对化解边缘化人群这种隐含着破坏性因素的颠覆力量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权威控制力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现代作家中 ,废名是从心到形体悟禅宗的极少数人之一。他熔儒释道于一炉 ,对佛教禅宗精义以及儒家、道家等多种文化的体悟 ,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人生哲学和文学创作。他的小说创作的两大阶段实质上是由他的佛禅思想逐渐演化发展这根无形之线相连接。他的小说的“神” ,即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对自然人性、现实人生和社会的关注与哲性思考 ,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2.
金庸小说不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更巧妙的是写出了这些形象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使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会人物本身的感情变化。但金庸的小说创作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这些过程又分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都显现出了不同的人格类型与审美倾向。其总体特征表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并不断地朝现实人生与现实人格发展。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分析,探究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金庸的创作之路和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没有囿于传统的束缚,而是告别了高雅文学的象牙之塔,拆除了横亘在雅俗文学之间的高墙,这种鲜明的通俗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划和框定小说模式的作用。福克纳在创作中吸纳诸多的通俗手法,并不是要去媚俗,而是要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创作理念,更好地将自己对人生、对世事、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种种思考、忧虑、探索见诸于文字,从而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与读者的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14.
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小说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除了他对经典小说创作所做出的努力外,他的小说还明显带有通俗性的一面,以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多样化和审美多元化的诉求。笛福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多种通俗模式的表现手法,这表明作者在神圣的艺术殿堂中孜孜不倦地寻求自己的创作理念,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敏锐洞察和对自然界的深邃理解。  相似文献   

15.
论路翎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翎建国前的小说创作首先在现实主义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但路翎并没有止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较之中国现代文学其他作家 ,他的更深刻处在于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生命意识 ,这种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小说中所一再渲染的原始强力 ,漂泊流浪情怀以及个人英雄主义情绪等方面。本文试图抓住路翎小说中这种不同于新文学其他作家的独特个性 ,以路翎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为依据 ,具体分析了内含在路翎小说中生命意识的类型、成因及其社会学意义 ,并有意将这一特色提升到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层面 ,在深刻揭示路翎小说创作的现实社会背景的同时 ,也揭示了路翎小说创作的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16.
梅国云小说《第39天》以“转业”为议题,通过塑造牛大志这一形象,反映了转型时代的军队与社会生活场景。在作者的叙事中,以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为主线,不断地将人物抛掷于生命的悖论情境。于是,以精神分析承载社会批判,梅国云的小说创作成为现实主义传统的一个新的注脚。《第39天》超越了“转业”这个议题,进而超越了军旅小说的框架。梅国云的写作再次证实了小说与历史之间的隐秘联系,也是将小说“再政治化”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7.
1984年9月,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的莫言,终于圆了他多年的大学梦,然而,“军艺”的学习也成了莫言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刊载于1986年《人民文学》第3期的《红高粱》给莫言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对其的争相命名,构成了《红高粱》最耀眼的一道光芒。论文以80年代文学生成的视角,具体考察《红高粱》诞生的过程,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红高梁”现象中,厘清《红高粱》的创作意图以及莫言与80年代高潮迭起的军事文学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其创作困境、策略以及其与80年代文学思潮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独特的创作风格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世人对其小说中所流露的感伤颓废情调,总是颇有微词,认为是其人生消极堕落的表现,缺乏反抗意识。"感伤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精神特征之一,有其时代、个性和审美等多种因素。实际上,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消沉是表象,反抗才是实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系统地认识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以及主客体的相互关系,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规律和审美范式。本论文通过把明清之际的小说创作心态分为七大类加以研究作品和心态之间的联系,从作家的心态的形成原因、表现到最后形成自己的作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找出了一些相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王蒙复出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王蒙对小说创作发表了一系列的讲话与文章,其中关于小说结构的问题所占比重较大,形成了他的小说结构观。其主要观点是:进行小说创作要十分重视结构问题;小说结构包括篇章结构、线索结构、人物结构、情节结构、心理活动结构等;小说结构要突破创新、丰富扩展、多元并存、自由放松;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决定了小说形式、结构的变化。由此体现出王蒙复出初期的整个小说创作观是主张杂色、丰富、鲜活地表现生活的小说创作观,体现出其世界观、哲学观的主导方面是突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中的辩证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