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课文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此,字斟名酌的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工之侨献琴》一文中“使国工视之”和“乐官传视”的”视”的翻译时,从这个字的翻译上发现这则寓言有几个问题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2.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英不然矣……”  相似文献   

3.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  相似文献   

4.
纵观整个初中文言文教学,我们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学生能理解字词,会翻译课文就完成了任务。所以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串讲至今仍是文言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由于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大量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被肢解得七零八碎,沦为仅是理解和积累字、词、句的语言材料;文言文学习在学生看来就是上课记笔记,  相似文献   

5.
姜涛 《现代语文》2011,(9):136-137
一、探讨课文删节问题的缘起 近日在执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时遇到了两个困惑。其一是在教学张岱的《于园》时对其中的“至于园可无憾矣”的翻译产生了疑问,根据上文,笔者把它翻译成“到了于园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可是与课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译为:“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从字面上看,我们是如何也难以理解教参上的翻译的,  相似文献   

6.
《工之侨献琴》以工之侨献琴力线索,通过同一张琴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对盲目崇古而不重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文章开篇写工之侨制作了一件稀世之乐器,并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工之侨将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却被号称“国工”的音乐大师,以“弗古”为由弃还。在我国历史上献宝不被赏识的事例并不罕见,《韩非子》中所记的卞和献璞于楚王就是  相似文献   

7.
读文言文,首先就是对课文的理解。由于写作年代与阅读年代的差异,存在着阅读的障碍。教读文言文,教师一般都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力争做到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深怕有讲得不到位的地方。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有的教师还主张学生背诵所学的课文。学文言文,就离不开对课文的翻译。一般来讲,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初学文言文,最好是采用直译。它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字词的识记、理解及其运用的能力。学生一旦能够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也就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式,以后遇到类似的字词、句子,他们自然能够举一反三,在多次强化训练后,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理…  相似文献   

8.
巧译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在高考中一直是众多学生最为头疼的一道题,它在试卷中占有12分,同时在整个文言文阅读中对于理解整篇文章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根据经验,笔者把文言文翻译句子题的解答分成以下几个步骤。一、直翻实词,这里所谓的“直翻”就是纯粹的类似翻译软件似的直译。  相似文献   

9.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2002年以来新增的一个考点。考察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层次,一个理解,一个表达。而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只知文句的大概意思而不注重具体、准确地翻译因而吃了亏,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对高中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提出了理解文意的要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修订本)要求阅读文言文要“能理解含义,读懂课文”,考纲则更明确的提出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要求,已经完成初稿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高中生要能“读懂浅易文言文”。所谓“读懂”,应理解为心里明白,能正确的表述出来(口译或笔译)。作为高考的一项能力要求,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白话文正确的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在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常用文言句式…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听到几位教师讲《狐假虎威》一课时,对“老虎被蒙(m(?)ng)住了,松开了爪子”一句中的“蒙”字,都把它作为“半信半疑”传授给学生。同其依据,答曰:出自《教参》。认真读一下《教参》,书上并没有把“蒙”字解释为“半信半疑”。而是在指导理解“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这个句子时,注了“老虎对狐狸的谎言半信半  相似文献   

12.
标点,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它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文言语感和词义理解的水平。怎样标点呢?有人总结了“文言标点三法”看字(句首、句末常用字)、看词组、看句子(重点是句型)。我们认为这些方法固然切实可行,但是还忽视了文言文词句对称这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颜芳学 《现代语文》2006,(8):124-125
文言文的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通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就不难看出,无论是旧的教学大纲,还是新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而能文从字顺地翻译文言文,无论是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是对文言文的背诵都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逐字逐句讲解课文,甚至教师让每个学生买本文言文翻译书,看一句文言文,看一句译文,丢掉“拐棍”(文言文翻译书)就不会译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教学经验,归纳出四步教学法。  相似文献   

15.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步骤与方法: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3...  相似文献   

16.
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是测试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有些学生由于积累欠缺、方法欠佳而为之头疼不已。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等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翻译题得分。  相似文献   

17.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词汇教学远比语法教学重要得多,也难得多。对一个一个词的意义的理解,关系到对一个一个句子的意义乃至一篇文章的意义的理解。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正是这大量的不同的词汇(特别是实词),而不是语法规律。要进行词汇教学,就必然会碰到如何看待课文注释、如何看待词典给出的有关义项的问题。遗憾得很,相当多的学生并不会看注释,更不善于利用词典。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这样问道:“老师,这个字的意思怎么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不出来?那么多义项中竟没有一个合适的?”老师,这个词按课本注释翻译起来为什么那么别扭不顺?这是怎么回事?”这里涉及的问题可能很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的教学是一个老话题。多年来 ,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上下了大的功夫 ,但收效不明显 ,究其原因 ,是没有处理好诵读与理解、讲解与自学、文字与内容、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笔者以为引起对这几方面的重视对于目前文言文教学的改进很有必要。一、诵读与理解并重对于文言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和大纲明确提出“诵读”法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许多教师强调多读多背 ,过分重视诵读而忽视对文言文字词句及整体内容的理解。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消极影响 ,花大量时间去读和背 ,却不愿意去理解学习 ,揣摩内容 ,甚至连课文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 ,正是…  相似文献   

19.
陶来军 《成才之路》2012,(29):15-15
正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言文教学也应该遵守这个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开始尝试着用新的方法去教学生:首先,一篇文言文要先会朗读,可以先放录音或范读,激起学生喜爱之情,向往理解之情。其次,我不再一字一句翻译课文,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下去,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教学当前流行的教法是理性分解法:导人——文学常识——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翻译——分析——总结等。而翻译则用“串讲法”,一句话从第一个字解释到最后一个字,然后串起来解释整句的意思,再一句一句地串下去.中间穿插讲解繁博的文言语法。我记得,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曾针对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古文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