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3月份,《深圳晚报》创办了一块新版面——“文化评坛”,领导安排我负责编辑工作。所谓“文化评坛”,即立足“文化”,着眼“新闻性”,抓住文化事件、文化观点、文化现象、文化话题、文化人物,等等,以“评”为主要手段,加以分析、述说、透视、访谈……目的只有一个——办出一定深度和可读性,力求赢得一定知名度。《文化评坛》每周有四期,也就是说,每天需要一块具有新闻性、有名家或名作者操刀、有一定理论深度,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文化专题”。这对我是一项挑战,不管从编辑思路、编辑眼光、编辑 相似文献
2.
3.
如果说,新闻是对最新的客观事实的报道,那么对这些客观事实后面所反映的精神现象的人文关怀,就是副刊新闻性的具体表现。它的体裁可能还是传统的、文学化的,但是,它的题材直指现代生活的最前沿。下面我们将从理念与操作两方面提出我们的思 相似文献
4.
走上军报办公楼三楼楼梯口,迎面就可以看到楼道墙壁上的“评报栏”。在编辑部实习两个月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个“评报栏”了。因为这里看似平静,却时时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每天,无论是报社领导、编辑记者,还是到报社帮助工作、送稿的通讯员,都会有意无意地在这里停住脚步,细细品味,“评头论足”,这似乎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评报作为提高办报质量和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家报纸都相当重视。以前,我曾去过几家报社,也看过他们的评报栏,然而,真正像军报“评报栏”这样严肃认真,这样规模宏大,这样持之… 相似文献
5.
6.
7.
新闻编辑本来就属于有文化的人,不然怎能编辑新闻稿件?但是.现时的部分新闻编辑确实差文化.当然.这个文化.不是一般人眼中的蒙童学子需要掌握的生字生词之类.而是编辑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某些常识。这样的“文化”差了.就不可避免地在广大受众面前出乖现丑.损伤了自个的形象不说,还影响到媒体的信誉和权威。 相似文献
8.
新闻性专栏作为媒体的“眼睛”和“窗口”,是媒体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媒体费尽心思开设新闻性专栏,记编辑挖空心思采编新闻性专栏稿件,紧贴时代脉搏,透析热点焦点问题,见别人所未见。识别人所未识,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担负特殊职能的军队媒体,纷纷开设新闻性专栏,成为军队媒体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9.
10.
1998年4月1日,是改变时任《深圳晚报》编辑记涂俏的人生轨迹的一天。江西老家的一个叔叔来深圳打工,涂俏陪着叔叔在人才市场转悠了一整天,什么工作也没找到,倒是把他住的地方给找到了——每晚住宿费只有十元的旅店。听说房间里还有彩电、冰箱、热水器和简单家具,涂俏感到非常新奇。当推开“十元店”大门的刹那间,她禁不住后退一步。 相似文献
11.
12.
13.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媒体的"旗舰",而新闻评论则是这艘"旗舰"上的"汽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自身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地创新内容和形式。"观点"版是《人民日报》在2010年1月7日创办的评论版,版面设有"时事观察"、"每周一评"、"风凉画"、"传媒观澜"和"议言广场"五个栏目,每周四出版。2011年2月《人民日报》对"观点"版进行了改版。版面增设全新头条"本报评论部"文章和"谈治论理"栏目,删去原有的"每周一评"和"传媒观澜"栏目。笔者对改版后的"观点"版的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品牌战略是时代的需要,是传媒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应该作为我们传媒工作的不懈追求。中国媒体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其中突出表现就是媒体由传统的“孤芳自赏”到“春秋战国”,由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到各种新兴媒体的多元兴起与竞争,同一类媒体由独立相安发展到“你死我活”。在这之中一批巨人站了起来,一批劣质儿被市场淘汰。 相似文献
18.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的深度与文采兼备的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主题量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安康日报为了适应市场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摄影部创办了图并重、以图为主的《广角镜》新闻摄影专刊,每周一期。编委会把它作为强化新闻图片宣传的手段,当做新闻和报纸改革的重要措施来抓。创办之初,我们就把《广角镜》定位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上,力争用新闻照片的“广角镜”透视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用生动、活泼、多味的内容和形式来吸引受众。创办仅一年多时间,就在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2004年被称为“民生新闻年”,紧随《1860新闻眼》、《南京零距离》全国各大电视台几乎都办起了民生新闻。迅速走红的同时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 因为很多民生新闻逐渐恶俗化,娱乐化,既没有新闻性,也无关乎民生。于是很多民生新闻开始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