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丹 《海外英语》2012,(15):174-175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用其细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内心丰富、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该文将用荣格的原型意象理论剖析人物形象的潜意识意象,分析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莫里森笔下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从盖茨的喻指理论中意象的喻指入手,分析解读莫里森《秀拉》中替罪羊意象和自杀意象在非裔美国黑人语境下的重复与改写。这些喻指意象的使用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召唤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运用自然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体现了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黑人的精神困境,批判了种族歧视、文化殖民对黑人女性的戕害,揭示造成黑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熟稔《圣经》,精通神话叙事艺术,其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意象和主题等常常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因素.《宠儿》作为其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莫里森在这一方面高超的写作技巧.因此,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考察《宠儿》中蕴含着的圣经神话原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宠儿》的主题以及体会莫里森的写作才华.  相似文献   

5.
作为非裔文化的代言人,莫里森的小说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发现两部小说中的树木、花草等自然意象对非裔美国人的精神生态深有影响。自然有疗救、慰藉、庇护等作用,是黑人精神的栖居之所。莫里森讴歌了大自然的神圣和灵性,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6.
1987出版的《宠儿》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发表的第五部小说,也被公认为她最出色的一部作品。莫里森在《宠儿》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其中,贯穿于整部作品中的食物意象尤其引人注目。这些食物意象不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了该作品的可读性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得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不仅旨在继承传统的遗产而且力图开拓新领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从盖茨的喻指理论中意象的喻指入手,分析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替罪羊意象在非裔美国黑人语境下的重复与改写.替罪羊喻指意象的使用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召唤作用.  相似文献   

8.
《宠儿》中充满了圣经典故,通过分析莫里森引用的圣经语典,演绎的圣经观念,借用的圣经意象"伊甸园",和在隐喻层面上使用的圣经人典,可以推论出莫里森对圣经典故的引用是反讽式的或者说是颠覆式的;《宠儿》颠覆了以男人为中心的圣经传统,提供了圣经典故的另类版本;莫里森对圣经典故独特的拨用,增强的作品的感染力,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层面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在人物塑造艺术上具有突出成就,塑造了一批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凸显出典型化与意象化的特征。《红楼梦》表现了特定时期社会群体的心理和思想、情感,蕴含概括性风貌,同时又具个性化。《红楼梦》还把人物当作意象来经营,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意象的特征,人物意象的营造也处处见机巧。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中的非洲文化特色非常突出,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歌唱形式和召唤模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12.
曹禺的《原野》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在人物形象、意象、人物关系诸方面的相似,为两文可比性的确立提供了依据,但两剧在主题、人物形象真实性和悲剧原因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其相似性既说明了《原野》对《大雷雨》的模仿或是后者对前者直接影响的存在,同时也为中外文化共通性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3.
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歌唱形式和召唤模式四个方面对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非洲文化特色进行了较为详尽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德国文论学家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为主要理论框架,对托尼·莫里森的新作《慈悲》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意象意境层共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透析这部小说无限深邃和宽广的内蕴,展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天堂》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康索雷塔是作家在小说中刻画的一个重要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她的身上同时体现了爱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重要意象——树,长期以来未得到研究者们应有的重视。莫里森借助这一意象关注了非洲文化在美国这一异文化环境中的命运,使得黑人文化在奴隶制下的创伤、黑人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黑人文化对黑人子民的召唤和黑人对非洲文化的向往与回归都在树这一意象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无论从故事情节的展开、场景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意象和典故的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哈代以《圣经》为其创作的源泉和主要表现手段。本文以《圣经》为视角,主要通过对小说人物、场景、情节和思想的圣经原型剖析,来解读苔丝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借用著名心理学家E.H.埃里克松、卡伦.荷妮等人的理论,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对莫里森的《爵士乐》女主人公维奥莉特的思想行为进行精神分析,探讨人物的悲剧根源及作品的主题意蕴,揭示作家的创作动机。维奥莉特的心路历程充分展示了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新一代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该人物形象凸显了莫里森女性主义叙事中所浸含的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景物描写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文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着墨不多的雪意象描写的作用,来揭示雪意象与小说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小说主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戏曲秉承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精神,重视意象创造,具有独特的美学神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以牡丹亭为主体的意象系列,本文将对作品中柳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与人物形象塑造及剧情建构的独特作用进行论述,并探讨其对舞台效果营造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