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教师博览》2006,(5):29-29
对联,是中国“独家经营”的一种文学样式。鲁迅先生逝世后,有关方面收到很多挽联,其中一副是日本友人左藤村夫先生撰写的: 有名著,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的国度中,与我国一水之隔的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文人学士深谙对联之道。有一日本文人就曾写下这样一副格言式对联: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锅内煮山川。此联富含哲理,对仗工整,被一陶瓷制作商烧制在名贵瓷器上,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3.
韩明 《老年教育》2011,(1):46-46
1890年,清光绪皇帝大婚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赠自鸣钟一具,上面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此联对仗工整,又合彼此身份,既有指天生地造之类的吉语,又有“天地”、“日月”喻帝后,属不可多得的佳联。  相似文献   

4.
写对联     
今年秋天,我家盖了新房,要上梁,就等着贴对联了。爸爸买了两张大红纸,叫我请邻居李大伯写几幅对联,我高兴地答应了。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李大伯家,他却不在家,我只好拿着红纸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来。  相似文献   

5.
跟外国人学汉语,这听起来纯属无稽之谈,外国人向中国人学汉语还差不多!事实上,也有大量的外国人在中国学汉语,更有不少中国人在世界不少国家传授汉语。  相似文献   

6.
覃宁 《老年教育》2009,(7):44-44
平生第一次写对联,是在年轻时初恋失败之后。那时的我,满怀激情地给一位姑娘写去了情书,却发现她已经名花有主了。于是将一句古诗和一个成语稍作修改,也不管工整与否,作了一副自嘲联:“自作多情应笑我,总步他人身后尘。”如今看来,那与对联根本不搭界。  相似文献   

7.
《人的学习与发展》(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370页有以下一段文字:鲁迅是把瞿秋白当作知己对待的,并曾录写了一副对联相赠:“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之。”对联的上句8个字,下句却只有7个字,读后顿生疑惑。因为一  相似文献   

8.
周世伟 《初中生》2003,(21):66-67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个在中国的外国人来说,最棘手的事情莫过于和“险境丛生“的中国礼节”讨价还价”。尤其再加上语言障碍,那这条路就变得更加崎岖、变幻莫测。有时它就像依附在峭壁上的险径,警惕心不高的外国人就注定在摸索中误入歧途,然后尖叫到消失不见。  相似文献   

10.
古诗文默写题是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一类常见题,一般有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情景性默写、串联性默写、开放性默写等几种。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默写形式不断出现,并且花样百出,请欣赏下面的试题。  相似文献   

11.
《教师博览》2005,(10):29-29
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下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旬日: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平仄,历来属于中文。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增多,对联也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例如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郭沫若就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相似文献   

13.
林则徐是我国清末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在虎门海滩一举销毁了危害中国社会的鸦片---N多万斤,打击了西方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垦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中国化里独树一帜的艺术之花,数字联则是其中的一株奇葩,它构思精巧.用字奇特,内涵深邃,别有情趣。请看:  相似文献   

15.
16.
晚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随着国门洞开,大批外国人来华,他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到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记叙和评析,从另一种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反观自我的"异域形象"。  相似文献   

17.
“对联”亦称“楹联”(楹,yng,厅堂的前柱,对联悬挂于上,故称)。俗称“对子”。“对联”由两句对应的语句组成。上句称“上联”,下旬称“下联”。上下联语义相关,字数相等,句式相同,而字音则平仄相对。“对联”语义完整,以对称、凝练和韵律取胜,充分表现汉字“音、形、义”兼具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不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学样式,它以形式对称、音韵和谐、内容丰富、语言精练且易于记诵等优点,而历来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教法学法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能有效地使用这一形式来辅助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于提高教学效率等,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其操作方法也相对简单易行——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可以师生共同拟写;可以教师拟出上联,让学生对出下联;可以学生拟出上联,教师对出下联等.  相似文献   

19.
往年过年,总要在集市上挑选几副对联,字体虽美观,对仗也工整,但内容大体千篇一律,都是些“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之类的语句。虽与时俱进,却没有开拓创新;虽响应了发财致富的号召,但忽视了立身处世的美德。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今年,我一家三口自己动脑动手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不仅道出了实情,表达了祝愿,还隐含了我们三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中国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近年开始被文学史接纳。迟迟不被接纳并不能简单归因于"五·四"和"文革"。事实上它是整个社会文化观念之使然。这种观念不仅造成入史之日的"迟到",还影响到对联界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