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济州晁氏家庭是一个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的官宦世家、文学世家。当时这个大家族世代为官,人才辈出。或以博学宏识蜚声士林;或以文学行谊卓绝当时;或以为政有道、泽被百姓而名满天下。北宋真宗、仁宗时期的晁迥、晁宗悫父子二人同知制诰,地位显赫,被当时朝野传为美谈。其后,晁仲衍、晁端彦、晁端友、晁端禀、晁端仁以及大晟词人晁端礼等虽然在仕途上不像他们的先辈晁迥、晁宗悫那样显赫,但在当时也都以政绩或文名为世人所称道。在“之”辈晁氏中,则更是人才繁盛,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江西派诗人晁冲之,爱国诗人晁说之,以及晁{永之、晁谦之、晁载之等。其中晁补之成就是为突出,他早年就拜于苏轼的门下,与黄庭坚、秦观、张耒联镳文苑,号称“苏门四学士”。到南宋时期,则有晁公武、晁公迦、晁公迈等人。宋代晁氏家族可以称得上是冠绝一时,在宋代政治和学术史上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家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中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宋代晁氏则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贡献的家族.两宋三百余年,晁氏诗书传家,俊才辈出,在文学和文献学方面为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北宋的晁补之和南宋的晁公武,作为晁氏家族的佼佼者,其文学和文献学成就堪称家族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宋代澶州晁氏家族世代以翰墨为业,重视家族教育,善于垂训子弟;其子孙自幼勤奋好学,学有家法,以文学、经史传家,文献相承,形成了以“博”、“异”为文化特点的深厚家学传统;该传统为晁氏子弟的成长和晁氏家族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保障,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家族教育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游于苏轼门下,与苏轼经常进行诗文唱和,会饭雅集。不仅文学上的交往频繁,他们在政治上也同命运、共沉浮,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苏门文人,四学士在辞赋创作上都有对苏轼赋风的传承,同时也有新变和个人特色的体现。又苏轼鼓励门下文人大胆创新,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他的这种启发下,四学士及其门下文士们的文学风格丰富多彩,各有风骚,走上了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北宋文坛上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5.
晁补之与苏轼交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门四学士中,晁补之在创作上受苏轼影响最大。熙宁五年,晁补之20岁,在杭州始拜于苏轼门下,《七述》作于谒见苏轼之后。熙宁十年,苏轼离密州赴京,晁补之前往汶上谒见,并结识李常等人。元六年八月,苏轼赴颍州时,晁补之已在颍州任所。元七年三月,苏轼移知扬州,晁补之以“门弟子佐守”,公余诗酒唱和,见于篇什  相似文献   

6.
苏轼文人集团作为北宋中后期文化革新的重要士人群体,对北宋文艺的发展贡献甚巨。宋室南渡以后,一度形成了"苏学"陡盛的局面。然随着政局的变化和学术思想的改辙,苏轼文人集团也已经成为供士人回忆的前哲。这些回忆散落在诗文笔记中,陆游与苏轼文人集团渊源甚深,其《老学庵笔记》以史家之笔、文人之才情为我们展现了苏轼文人集团的人格风采,艺术旨趣及子弟归宿等多方面的情况。是苏轼文人集团在南宋士人心目中的记忆和缩影。  相似文献   

7.
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精神意蕴相通,与苏轼、苏辙、晁补之和陶《饮酒》诗在思想感情上也有相同之处,然张耒之诗对饮酒之乐的表达远比渊明《饮酒》及苏轼、苏辙、晁补之之作强烈而张狂。在张耒身上,饮酒之乐在求“真”去“伪”,饮酒之道在得“自然之性”,饮酒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8.
宋代家族普遍重视亲族友爱、重视科举、重视文学培养、重视图书积累、嗜学、博学等,打破了六朝世族对文化的垄断,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晁氏謇族在这些方面获得的综合成就。既在宋代文化家族中具有典型意义,又体现了晁氏家族自身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宋代福建同安苏氏家族出现五世十人登科的盛况,并非偶然现象,这与苏氏家族非常重视提供良好的科考环境和学习方法的科举教育不可分离。文学和天文历法学作为家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苏氏家族重视培养文学创作能力的文学教育。与对科学的热爱所采取的科技教育关系密切。而安邦匡朝、忠君爱民与父母在世尽职赡养、父母过世则尽丧礼的道德教育。对苏氏家族忠、孝家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宋代同安苏氏家族文化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家族教育.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苏轼出生于一个轻财重义、乐善好施的世家,深受眉山苏氏家风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苏轼既获得了眉山的淑灵之气,也承继着眉山苏氏的遗烈之风,不独文章锦绣,其刚正不阿、敢作敢为、轻财重义、乐善好施的人格魅力亦昭示千秋,其忠君爱民、“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民本意识更受百世景仰。苏氏家风对苏轼人生价值观影响很大,他的优秀品质深受家风熏陶,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创作虽深受老师苏轼和同门"四学士"的影响,但展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晁补之词与老师苏轼词相比,虽同有豪放的情感,但晁词的豪放中透露着难以超脱的沉咽之气;晁补之词与同门秦观词相比,虽同有哀怨的情感,但晁词的哀怨以积极入世的刚健之气化之。于是,晁词展现出沉咽刚健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2.
晁补之是苏轼最早的入门弟子,两人交往二十多年。他们对文学的共同爱好与追求,对人生生活的基本理解,相似的政治理想与仕宦经历,以及对楚骚文化和陶渊明诗的相同喜好,是保持两人交往和情谊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苏轼出生于一个轻财重义、乐善好施的世家,深受眉山苏氏家风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苏轼既获得了眉山的淑灵之气,也承继着眉山苏氏的遗烈之风,不独文章锦绣,其刚正不阿、敢作敢为、轻财重义、乐善好施的人格魅力亦昭示千秋,其忠君爱民、“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民本意识更受百世景仰。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2007,(2):24-24
何新所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昭德晁氏家族研究》是对宋代家族文化与文学进行的个案研究。本书共分四章,25万字,以两宋时期著名的文化家族昭德晁氏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辨析,理清了该家族的世系、成员、婚姻、  相似文献   

15.
苏氏家族原为四川眉州著姓,号称“眉山三富”之一。后因“三苏”祖辈不治田产、行义好施,苏氏家族的经济状况逐渐衰落。至苏洵时代,苏洵竟因家境困窘,难以潜心读书迎考,致使其妻程夫人只得变卖奁田维持生计。嘉初,苏轼、苏辙双双进士及第并逐渐累居高官后,继续追求经济生活的富足。苏轼通判杭州时买下了数百亩大小的宜兴田庄,并泽及子孙。此后三居贬所,仍不时以求田问舍为事,不过,到头来多成画饼。苏辙在朝9年,官阶虽高,但置田产却不多。解甲返颍后租赁并扩建卞姓府第,规模粗具,外加置田二顷,可解除六七十人大家庭的衣食之忧。这对于一个以耕读传家的家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士大夫家族对小康生活的追求,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6.
宋代晁氏是中原有名的世家大族,对于研究宋代历史和学具有相当价值,但是,关于晁氏家族还有若干重要的问题没有弄清。新发现的《晁氏世谱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信息,增进了人们对晁氏家族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作为苏门四学士中的一员,晁补之的词追随苏轼词风,受到苏轼词的较大影响,呈现出以诗为词的特点。具体来讲,一方面是题材内容的以诗为词,包括贬谪之苦情、归隐之幽情和伉俪之深情等,另一方面是表现手法的以诗为词,包括典故、题序的运用和化用前人诗句入词等。晁补之词的以诗为词也是革新词体的具体实践,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晋文学景观之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同其所施行之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晋教育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在东晋教育中,文学教育在士庶之间的分配严重不均,士族接受了较全面的文学教育,而贫寒庶民则缺少足够的文学教育。这种士庶之间文学教育的失衡、不对称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东晋文人群体阶级构成的士族化,并进而使底层经验、底层生活无法通过文学得到有效的传达。其次,在人格教育方面,东晋士族家教所极力塑造、培植之人格乃狭小之家族人格,以致一般士族文人普遍缺乏民间视野、民族意识与天下情怀,反映到文学上便是表现故国之思、复国之志以及丰富民间生活之类文学作品的极度缺乏。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代文人中,苏轼以其融合“三教”、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受到世人景仰。人们往往在他羁留之地兴建楼亭书院,以资纪念。纪念地有许多楹联对他的人生境遇、文学事业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四川眉山城西南隅的三苏祠原为苏氏故宅,明代改为三苏祭祠。宋仁宗景祜三年(1037年),苏轼出生于此。“一门父子三词客”,三苏祠对联如云。下面一联为清人杨庆远所撰,专咏苏氏一门三杰的文章事业、风雨人生: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公元前556-前496)很早就这样说过:“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中国古代类似的诗歌评论也很多,最著名的是宋代著名文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称赞王维的诗与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氏还进一步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砦评论均指出了诗歌和绘画在艺术特质上具有相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