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是人教版初三化学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分子》中的内容,课本中只给出实验示意图,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对此现象因学生生活中没有感性认识,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实际演示,以增强说服力,但按照课本上的操作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一个展示分子间隔的实验,是利用量筒将100 mL 的水和100 mL 的酒精混合后,可以观察到其总体积小于200 mL。这个实验的现象不是很明显,如果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更难以展示给所有的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做该实验,则会消耗大量的酒精。利用容量瓶做实验就可以弥补  相似文献   

3.
1 实验设计背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本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节《分子》中有关分子间间隔的演示实验,采用将100mL 酒精与100 mL 水相混合来探究分子间存在着间隔。虽然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但此实验做完后,部分学生仍有以下困惑:(1)由于许多学生在使用量筒进行读数时自觉或不自觉的不良习惯容易使测量不准确,学生对所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4.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部分,酒精和水混合后的体积会减小的实验经常用来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但真正做过这个实验的老师会发现当二者混合后,会冒气泡和发热,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能证明什么?本文通过该实验现象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相似文献   

5.
按人教版四年制初三化学课本第29页(图3-17)的要求进行实验,用两个200 mL量筒,先用其中一个量取100 mL的水,再用另一个量取100mL酒精,然后两者混合,发现总体积少于200mL,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酒精分子、水分子之间有间隔,从而出现上述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6.
“分子之间有间隙”的实验中,100ml的水和100ml酒精混合,现象很不明显.而且,液体在两个量筒之间倾倒,难免会有少量液体沾在量筒内壁,不能全部倒入另一个量筒,学生会误认为总体积略少于200ml是因为一部分液体沾在量筒内壁的缘故.为此,我对该演示实验做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7.
"分子之间有间隙"的实验中,100ml的水和100ml酒精混合,现象很不明显.而且,液体在两个量筒之间倾倒,难免会有少量液体沾在量筒内壁,不能全部倒入另一个量筒,学生会误认为总体积略少于200ml是因为一部分液体沾在量筒内壁的缘故.为此,我对该演示实验做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8.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学习化学,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化学中,对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有充分体现。案例例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A.室内插花,满室飘香,说明分子不断运动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C.10 mL酒精和1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D.湿衣服放在火炉旁,干得较快,说明分子运动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借助于直观的实验现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反应,而且巧妙的实验构思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本文介绍一种分子间力的演示实验,以飨读者。一、原理本实验通过盐析使有机相从水相中分离出来。在有机溶剂和水的互溶混合溶液中,有机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存在微弱的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等分子间力)。这类分子间力可以被电解质的水合作用破坏,从而使得溶液由单相变为两相,有机溶剂与水相互分离。水和乙醇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因而可以任意比例互溶。如果加入硫酸铵(或其他适当盐类),就会…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常被用来引导学生判断葡萄糖分子中具有醛基的结构,是一种醛糖。其中,苏教版《化学2(必修)》教材设置的具体实验方案为:"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 mL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的硫酸铜溶液,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入2 mL 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我们在实验时发现,葡萄糖与新制Cu(OH)2混合得到的深蓝色溶液用酒精灯微热时生成绿色浊液,继续加热时绿色浑浊会渐变为黄色,至沸腾时又出现砖红色,甚至暗红色。  相似文献   

11.
在4支100mL的塑料针筒中,分别充入40mLCl2,再分别快速注入10mLH2O,10mL饱和NaCl溶液、10mL饱和NaHCO3溶液、10mL浓Na2CO3溶液,可以观察到多角度、多层次的实验现象,以此总结出Cl2与H2O反应的实际过程,让优美的实验现象、精巧的实验设计、美妙的思维方式激活学生对化学探究的无限兴趣,唤醒学生对化学真与美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初中化学“分子”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物质结构知识的开始。为了使学生确认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特征:分子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的质量很小,我作了以下教学尝试。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分子的概念后,再补充两个演示实验和一道计算题: [实验一] 分别用50ml的量筒量取50ml水和50ml酒精,都倒入同一个100ml的量筒中,发现混和后的液体体积小于100ml。这是为什么? [实验二] 把装满水的U形管两端,分别倒插入两只盛水的烧杯中,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注入高锰酸  相似文献   

13.
金莹 《科学教育》2008,(1):38-38
原子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分子和原子都极小,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解及原子的重新组合的微观过程是无法让学生观察到的,这就给原子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可结合氧化汞分解的实验,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  相似文献   

14.
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材中,氨的扩散实验是用于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实验,但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仪器设备不全,药品用量大,易造成空气污染,获知面不广。为弥补以上不足,笔者对原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1实验用品100mL烧杯1只、15mm×150mm试管5支、带橡皮塞的导管2根、10mL量筒1只、胶头滴管1支、酚酞溶液、浓氨水、蒸馏水20mL。 b.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c.在A,B试管内分别倒入5mL烧杯中的酚…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第一章第四节“分子”是本章教材的难点,我们设计了一种“氨的扩散”演示实验来说明分子的性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实验内容 取A,B两个50mL烧杯,向A杯注入浓氨水50mL,B杯注入蒸馏水50mL,滴加1~2滴酚酞试液,用1000mL烧杯  相似文献   

16.
孙玉杰 《成才之路》2009,(34):61-61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3第8页“分子间作用力”一节,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微观领域的力,学生很难理解大量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样的。因而教材在这节增加了很重要的演示实验,用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来体积之和来证明分子间有空隙,两种物质混合后体积减小是由于分子重新分布;原来的分子空隙有一部分被另一种分子占据了的缘故。这个实验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分子间有空隙,进而加深理解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相似文献   

17.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化学全一册教材(人教版)第二章25页论述分子的基本性质时讲到: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为了证明这一点,课本选用了"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把酒精与水混合时体积缩小解释为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分子相互填补间隙所致.在除教材之外的其它教学参考书也是经常看到类似的例子.但事实上,有不少液体相互混合时,体积却是增大的,这显然不能用上述原因解释.那么,两种液体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情况究竟如何?引起体积变化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根据近代溶液热力学的研究可知,溶液是多组分均相体系,溶液的组成可以…  相似文献   

18.
固体分子引力——铅柱相吸实验,是中学物理分子现象教学中一个基本的实验,但是有些物理教师对该实验有点望而生畏,担心自己力气小,在课堂上压不紧铅往而使实验失败。采用如下方法,比较容易成功。1.清理铅柱表面取扁平挫刀一把,平放桌上,分别把两只铅柱在挫刀面上单向平  相似文献   

19.
《化学教学》1997年第5期刊载了谭和生老师的文章,阐述了实验室用一体积酒精与三体积硫酸混合加热制取乙烯的现象及解释,得出了“碳是制取乙烯的催化剂”的结论.笔者经反复实验及研究,认为碳在制取乙烯反应中的作用机理不应以“催化剂”一词来描述.众所周知,由乙醇制备乙烯,实质上是乙醇的脱水过程.接反应条件不同,可以发生分子内脱水而生成乙烯,也可发生分子间脱水而生成乙醚.乙醇的分子内脱水反应是消除反应.浓硫酸在此反应中起着催化剂和脱水剂的作用.乙醇在硫酸存在下,发生醇的碳氧键断裂,并在o碳原子上消除一个氢原子生…  相似文献   

20.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化学》第一册第三章分子和原子第一节"分子"。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分子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分子微观行为的想像。 教学目标: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定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利用分子知识解释宏观现象,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