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前,我曾依据《动物和环境》一课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带实验用品。上课了,一查看只有一半带了材料。一些小组带的不齐,有的缺干砂、干土,有的缺大纸,有的缺小纸盒。要是按照以往固定不变的程序上课,无疑上不成了。想了一会儿,我吩咐学生:“有材料的小组先做,材料可搭配使用的两个小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动物和环境》是“九义。自然教材第十一册的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属于环境保护知识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光、温度、水等。以认识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为例,进一步说明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动物,从而发现动物与环境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新课改成果汇报研讨活动,并在小学科学研讨会上观摩了几节各地区选送的科学展示课。其问感触最深的是恰巧听到了两节同题课——《力在哪里》:这是两个地区选送的汇报课,也算是精雕细刻出来颇具代表性的两节科学课。但听下来却给人以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无论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效果,两节课差距之大让人不敢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4.
教学要求: 一、指导学生完成蚯蚓喜暗、喜湿两个实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整个动物界与环境有着不可分隔的关系。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独立做好两个实验并认真进行观察是本课的重点,认识动物离不开环境是难点。教具准备: 蚯蚓盒[盒盖边缘留有2—3厘米的宽缝尺寸30×10×2(厘米)内壁涂黑],塑料薄膜、湿土、干土,湿砂,干砂,水,蚯蚓若干条。每个实验小组一套。  相似文献   

5.
6.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有两个教学难点,一个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另一个是“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之所以“难”,主要是教材上对这两个概念没有过多的文字叙述。因此,教学中常常导致学生半信半疑。  相似文献   

7.
《动物怎样吃东西》是动物生活单元的第一课,是初次训练儿童对各种动物的某一方面的属性(如本课的‘食性’)综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靠牙齿吃食物是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学时从人的牙齿入手,目的是  相似文献   

8.
小学自然第三册《动物怎样吃东西》一课,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按教材的编写顺序教学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难以突出本课的中心任务——吃的方式,完不成教学任务;第二,难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其原因是:这节课容量大,涉及的问题多,学生缺乏充分的感性基础。为此,我们尝试了以下的教法。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它的典型格式是“甲象乙.”例如:“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种只喻人物外形,没有延伸部分,也没有潜伏之语的比喻比较容易理解.但有些比喻兼喻事理(有时有延伸部分),有潜伏的话,把一番道理寓于延伸部分的字里行间,这种比喻含意比较深邃,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中学语文教材.《最后一课》①,就有两个以形象喻事理的比喻,恰似点较为隐晦.  相似文献   

10.
我在《导电实验》一课的教学中 ,按下列步骤进行教学 ,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a 猜谜入门激发兴趣。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 ,是用导线接通电路 ,叫小电球发光。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我用灯片出示谜语“世上千万家 ,都有这种瓜 ,两根藤儿牵 ,夜夜开新花”给学生猜 ,谜底是“电灯”。这个谜语既唤起学生对黑夜中明灯的回忆 ,又点出这灯的特点是“两根藤儿牵” ,为下面做实验埋下伏笔。两根藤儿向何处牵 ,灯才亮呢 ?在交待了实验器材和方法后 ,每个学生就兴致勃勃地动手做实验。b 教给方法引导探究。实验中关键的是要保证小电…  相似文献   

11.
《法律基础》课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其教学具有一般课程教学所具有的普遍性;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必修课,它又肩负着在大学校园内普法的重任,其教学又具有特殊性。我们只有在普遍性的指导下,深刻钻研特殊性,在特殊性上下功夫,才能完成《法律基础课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以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认为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相似文献   

12.
钟梅 《青海教育》2004,(3):43-43
一首好诗,可以唤起我们的记忆,引起我们心弦的共鸣,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两首》就是这样的好诗,它寄托了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而就是这股浓浓的、悠悠的乡愁乡思,将我们海峡两岸的亲人紧紧地连在一起,合唱着一支支依恋和赞美之歌,也记录着一堂堂难忘的课,更记录着一个个活泼的、向上的、催人奋进的故事。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教学伊始,我让几个学生分别上台朗读,然后让大家评价。通过朗读和评价,学生对诗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伴随《长城谣》的录音转入正题,先让他们听,再让他们读(个人读、分组读),最后…  相似文献   

13.
简案一:散点聚合●散点1,依次说环境。季节:鸟:兵:布告牌以及布告牌前面的人群和铁匠:郝叟老人、镇长和邮递员他们:从前的学生家长:金甲虫和鸽子:小院和小院子里的树:钟声和号声:让学生依次说下来这“环境”,联缀在一起就是“情节”了。●散点2,分别说主要人物。从前与现在的韩麦尔:课前与现在的小弗郎士:●聚合,说主人公。1.众多环境中,影响韩麦尔和小弗郎士最大的分别是哪些?2.在韩麦尔与小弗郎士之间,谁对谁的主动影响更大?简案二:以“最后一课”为线索,一以贯之1.看标题。标题是“最后一课”,这对于韩麦尔先生来说也许是对的,因为他上完…  相似文献   

14.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文章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为主,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调味剂”,作为教师,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评价,组织好学生的探究、讨论与交流,努力使课堂“活而不乱”,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做实验学生的兴趣很高,讨论学生也很喜欢,可是效果呢?课堂中可能会有点“乱”,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样的“乱”呢?又有什么法宝把课堂中的“乱”变“活”呢?我试教《寻访蚂蚁》第二课时后,老师们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议、指点,我重新设计又上了这一课,体会到评价这种“调味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成语教学》课例一 1.看图猜成语:惊弓之鸟、兔死狐悲、鹬蚌相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并让学生把“自相矛盾和滥竿充数”写到黑板上。  相似文献   

17.
一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一章《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和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课的教学,在中国近代史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节课的内容对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经济形态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帮助学生明确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基本线索,有着很大的作用.关于本节课的教学,我过去的办法是在讲授教材前,先设想一大套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力争做到既有形象生动的叙述,又有对史实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于龙 《教育艺术》2013,(3):21-22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短篇小说,由于其成功地塑造了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等人物形象以及凸显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而被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不言而喻,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都会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但是,同样也有许多教师对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诸如郝叟老头和铁匠华西特却往往"不屑一顾",轻描淡讲,甚至弃之不理。  相似文献   

19.
师:今天,我们先进行听力训练,看谁有本事把陈老师说的话一字不漏地学下来。有个姑娘,事儿真忙,又是纺线,又是织网。生:有个姑娘,事真忙,又是纺线,又是织网。师:真了不起,只差一点点了! 生:事儿。师:谁来说说? 生:有个姑娘,事儿真忙,又是纺线,又是织网。  相似文献   

20.
第三册第四课《动物怎样在地上行动》和本单元各课一样,都是研究动物的行为习性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它们适应生活环境的本领之一,是动物生活习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等类动物中的某些个体有了一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