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在教学《与陈伯之书》这篇课文时,深感有五处注释有研究商讨的必要:第一处是教材328页上的注释(14)〔奔亡之虏〕、第二处是331页的注释⑨〔恶满祸盈〕、第三处是同页的注释⑩〔理至燋烂〕、第四处是329页上的注释①〔去就〕第五处是同页的注释⑦〔赦罪责功〕为探讨的方便,笔者对上述五注依次称它们为:A 注、B 注、C 注、D 注、E 注。对词语性的注释,笔者以为基本有两点,即首  相似文献   

2.
《与陈伯之书》是南北朝时骈文中的优秀之作。前人称丘迟的作品“辞采丽逸”“点缀映媚”,这封书信便是他一篇文情并茂的代表之作,在表现手法上,本文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针对双方处境和心理状态,比较得失,陈说利害。书信开头,作者便对陈伯之的“才”、“志”、“勇”予以高度评价。称他“勇冠三军”,有出世之才、鸿鹄之志,并赞扬他过  相似文献   

3.
梁人丘迟《与陈伯之书》是一篇颇为著名的文章。不独昭明太子将其收入《文选》,唐初编成的《梁书》《南史》也各自在《陈伯之传》中全文予以录载。近年流行的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本,极少不选此文的。可见后人对此文的重视。此文产生的背景,《梁书》和《南史》的《陈伯之传》都有明白的记载:天监初,梁将陈伯之背梁投魏。天监四年,梁太尉、临川王萧宏奉命北讨,命丘迟私与陈伯之书,劝其归梁。《书》中有如下一段话:夫以慕容越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有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虎僭盗中原,多…  相似文献   

4.
黄鹂诗话     
黄鹂,也叫黄莺,有“金衣公主”之称。在历代文学家的眼中,黄鹂是春的信使,是热闹、生机、快乐的象征,是真善美的化身。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句,以黄鹂和百花渲染了明丽活跃、充满生机的春景。在古代诗人笔下,黄鹂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与陈伯之书》之“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课本与文选注“才为世出”为“才能是当代仅见的”,或“才能是世上杰出的”。上述释译,似近而远,意犹未切,兹将一得之愚公之于同好。“世”乃“时”之谓。《尚书·周书·吕刑》:“刑罚世轻世重。”《后  相似文献   

6.
王树槐 《甘肃教育》2008,(11):58-58
高中语文读本第四册把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以下简称《与》)列入“家国之思”的范畴,自然是由于文中有关于江南三月优美风景的描写,但就其实质,《与》是篇劝降的书信。在教学时,我拿东汉朱浮的一封劝降书信《为幽州牧与彭宠书》(以下简称《为》)作为比照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与陈伯之书》这封战前策反的招降书的高妙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般而论,自在文采。文采当然在必学之列,但以为《与陈伯之书》的力量仅在于文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一封书信,如缺乏内在玄机的话,纵然文采斐然,也不可能招劲敌来降。何况文采对于真正的文学经典而言,不过就是一个入门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一) 赵时春《北虏纪略》载: 古北口之东曰白马关,曰墙子岭,皆缩入古北口之东南。西曰石塘岭、大水峪、罗纹峪、匣儿岭,又西曰渤海所、黄花镇,皆缩入古北口之西南。其山外夹墙,则诸夷华人之逋逃者,曰陈挞、顶色称儿、阿耨豆儿居之。众仅合六七百,犹中国山贼也。常盗俺滩马牧,山深险无如之何。虏之折而东行一千六百里,此山之虏遮也。这一段史料确切地告诉我们; 第一,陈挞、(顶)色称儿、阿耨豆儿所领导的是一批“夷华人之逋逃者”,即摆脱了  相似文献   

9.
“典字”,从“册”在“兀”上,象书册高高地搁架在几案上。本是书籍的通称。后来,《说文》解释说,“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典就成了专称,是记叙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五帝言行之书。《尧典》,是兼记尧舜二帝事迹之书。因为舜是尧的女婿,舜继尧位,是受尧的禅让。举尧可以包括舜,所以文题没有标明舜。《孟子·万章》称这篇记事文为《尧典》,《礼记·大学》称之为《帝  相似文献   

10.
萧大亨的《北虏风俗》是明人所著的一种有关明代蒙古的专题著述。与此前的同类著述相比,其中.有许多新的发现和记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从体例、内容、思想等方面对《北虏风俗》作了较全面的评述,重点指出《北虏风俗》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念奴娇·赤壁怀古》版本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语文教材人教版是用“樯橹”,苏教版是用“强虏”。本来“樯橹”和“强虏”无所渭正误,但笔者以为,在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如果能从多角度品赏,肯定还是有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2.
梁人丘迟《与陈伯之书》是一篇颇为著名的文章。不独昭明太子将其收入《文选》,唐初编成的《梁书》《南史》也各自在《陈伯之传》中全文予以录载。近年流行的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本,撅少不选此文的。可见后人对此文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一、面缚西都。 (高四册《与陈伯之书》) 此句课本注释为:“被缚于西都。面缚,缚手于前。西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将“面缚”作如是解,很值得商榷。 “面缚”,历来注家均指出是两手反绑于身背,表示投降。《辞源·修订本》注云:“面缚,两手反绑于身背而面向前,示投降。《左传·僖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土舆榇。”注:缚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中说到“面缚”的语句有两处:①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②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阎典史传》)。课本均将这两处的“面缚”注释为“缚手于前”。这是不妥当的。愚以为此处“面”应为正反同辞,相背、反背的意思。按《正字通》云:“面,通偭?闭潘椿铡端滴慕庾衷甲ⅰ贰皞痢弊窒伦⒃?“字义固有相反而相成者,顾未可以穷变之理说之也。偭字古但作面,其后始增人旁作偭耳?鄙跏恰C?或作“偭”)义兼正反,故《韵会》云:“相背曰面。”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不乏其例,如:  相似文献   

15.
《尚书》最早只叫《书》,汉代称《尚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以后,又叫做《书经》。 《尚书》的内容都和政事相关,《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实际  相似文献   

16.
民族关系中的冲突与融合,从文化视角去考察,究其实质是不同形态的民族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长期冲突与融合,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对峙。两种文化的二元对峙与互渗,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的格局,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汉民族和异族文化间的关系”的“纽结”、“关键”,认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上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这个根子上去理解。”(陈伯海《中国文化精神之建筑观》,《中国社会科学》1988  相似文献   

17.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18.
课本注《叔向贺贫》“宣子拜稽首焉”一句的“稽首”是:“顿首,把头叩到地上”。这个注释是不够确切的。稽首、顿首、空首,都是我国古代叩头的礼节,然而叩头的程度不同。《周礼》中有:“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之说。“宣子拜稽首焉”,这里的稽首,是当时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要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要至地,并且还要等会儿抬起头来。顿首,是平辈相尊的一种礼节,叩头触地即可抬起来。如南梁人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中的范增可谓老谋深算,当他得知刘邦“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愤然骂项羽等人道:“竖子不足与谋!”并慨叹:“吾属今为之虏矣!”“吾属今为之虏矣”之“今”,课本无注,人教社二室编写的《教学参考书》230页译此句为“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将“今”对译为“都要”,似欠准确。笔者以为,此处“今”应作“即”解。关于“今”的这种用法,杨树达先生在《词诠適》146页析之甚详:“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20.
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高二册《鸿门宴》)其中“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课本未注释。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168页)注云:“我们这些人现在要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