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当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持续扩大,必须注重贯彻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要求,结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重培养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对此,高等院校需要结合当前的结构布局做出必要的调整措施,针对目前的教育结构及资源供给和配置方式,充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征采取转型发展的措施。目前社会各界正在深入探究双循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和意义,推动高等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传统贸易经济形成了"中心""边缘""半边缘"的世界格局,使得国家间的高等教育产生了依附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开启的"双循环"格局开始成为影响高等教育秩序建构的新模式.由于"逆全球化"的冲击和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由我国主导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开始进入"2.0"时代.然而,高等教育的发展秩序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协作机制与供求关系运行遭受着巨大制约.实际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做好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准备,高等教育的内外循环不畅以及资源重复配置等问题依然突出.从内部看,高等教育要对社会经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需求做出反应,补齐大学间的发展短板.对外部来说,激发高等教育的想象力并为创新"赋能",才能营造与整个世界相循环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3.
大学与国家前途命运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大学必须时刻牢记并切实履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大学应时刻自觉处在社会改革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前沿,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肩负起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重任.为了应对当前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做出了经济"双循环"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服务经济"双循环"发展战略是大学的国家使命与责任.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双循环"发展,大学必须自觉强化引领和服务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使命意识,主动担负起推动国家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使命与责任,并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经济的全面振兴关系到二十大所提出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落实。在双循环发展格局视野下,探索黑龙江经济的衰退机理,是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的必然途径,为黑龙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战略转机。黑龙江应通过扩大内需,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竞争秩序的地区大市场,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本地区产业链、价值链,培育技术创新生态,重构技术与市场的互动形态,实现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这是黑龙江在“双循环”发展模式下,实现全面振兴根本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商贸流通业是衡量一个区域市场繁荣度和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双循环"视角下,青岛商贸流通业发展还存在商贸流通载体和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本土龙头骨干企业较少等问题.加快构建青岛商贸流通新体系,可以采取提升全方位、多视角消费需求捕捉能力,强化数字赋能和持续创新引领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入世和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论述了高等教育对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推动先进文化发展,从而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核心作用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进入“十四五”时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促使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新发展格局及其构建问题成为理论界探讨的一个焦点。文本着眼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内涵与实施方略,对阐释新发展格局构建问题的现有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评述,并论述相关实证研究:基于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间的关系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进行阐释,利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阶段—模式—动力”三维理论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展开逻辑说明,并探讨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逻辑;在实施方略方面,从国际环境、我国国内条件和需要应对的突出矛盾角度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背景,从产业升级、收入分配、资源分配、现代物流能力改善、扩大内需、数字经济、经济社会基础等角度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方略;在实证研究方面,论述全球产业链和区域融合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能否对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促进作用。最后,文本对新发展格局构建问题的现有研究作出评价,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党中央提出的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坚持用全面观点深刻理解"双循环"的核心要义,用变化观点冷静思考"双循环"的战略必然,用矛盾观点积极寻求"双循环"的应对之策,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深入阐述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及核心要义,并从新发展格局和大学生就业质量等两个主体的不同方面分析了其相互作用机理;探讨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并以辽宁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研究表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有所提高,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耦合力量,不断提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了来华留学教育新的使命.本研究通过对世界前八大留学目国最新位序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是影响留学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从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投入、政策支持及社会文化四个方面作进一步实证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源国双边贸易关系、留学生教育师资队伍以及奖学金政策对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具有积极作用;地理距离、学历学位互认政策和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具有负向影响;生源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距离对不同类别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应以需求为导向,强化国际联结机制,构筑服务"双循环"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以质量为根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双循环"的能力;以资源为保障,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提高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双循环"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依据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分别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建立和发展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从专业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三个方面研究建立和发展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从管理体制、招生体制、评估体系、政法体系、经费体系五个方面研究建立和发展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与河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相适应,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哲学范式』下的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嬗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库恩所谓的"完全哲学意义范式"关照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转变轨迹,可以将之分为"工作范式"、"学科范式"、"实践范式"、"批判范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研究视域更加复杂化,研究者研究旨趣的多元化和研究方法的多学科化和体系化,高等教育学研究逐渐向"整合范式"转化.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e special issue of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concerned with “Evaluating learning pattern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by discussing research issues that have emerged from the previous contributions. The article considers in turn: stability versus variability in learning patterns; old versus new analytic techniques; handling missing observations; measures of effect size; predispositions versus processes; and why it should be so har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有关学科专业的国内外文献研究,探讨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对研究的热点方向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学科专业优化研究的必要性、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及研究的目标进行分析与论述。该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教研究的基础理论内容,并且对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在学科专业优化相关方法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探究高等教育的效率,即综合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质量、结构三个指标,探究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观。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强强联合,组建高职教育集团是今后一个时期石家庄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科学必要性及重要内涵展开探讨,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优化实践工作效果,开创人文教育环境,推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on learning pattern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s is scarce. This longitudinal study seeks to address this issue by analys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patterns throughout University College. Vermunts' Inventory of Learning Styles was used to asses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conception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By examining intra-individual changes in learning patterns we expected to find developmental trends within learning patterns. Results show that meaning oriented learning increases over time and undirected learning decreases. Some learning patterns are however more subject to change than others.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patterns was found to be relative and dependent on the learning pattern which students have already acquired in the first-year of University Colle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