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新工科建设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存在一定的耦合性。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想及方法论,在创新理念层面和创新方法层面均与新工科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相契合。基于此,试验并打造新工科专创融合课程:工科中的设计思维,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形成一定的专创融合路径探索经验,为新工科及其他专业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
张芳  沈刘峡 《教育评论》2024,(1):144-149
新工科建设对工科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建设适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信息素养课程是提升工科学生信息素质的关键。依据新工科信息素养教育目标重构本科生的教学大纲,设置可裁剪、积木式“基础层+进阶层+高阶层”知识模块教学内容,采用融“教、学、研、用”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关注学生全程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有助于实现新工科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与体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课程是深化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传统专业课程改造作为新工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挑战性大,是课程建设的难点。针对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定位与目标、内容与资源、方法与模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与新工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提出需求与产出导向、技术与非技术融合驱动的传统专业课程新工科改造路径与方法,给出“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改造为“网络系统安全”案例,对工程教育类专业实施传统专业课程新工科改造升级具有重要启发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建设服务于新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新工科建设排头兵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支撑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敢闯、会创、合作为核心要素的人才为己任,能够有效支撑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教育,通过建立“人工智能+X”培养新模式、双创模块弹性学分制、科教+产教融合双创平台、三级递进竞赛驱动的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机制,满足新时代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行动。文章基于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性与发展现状,以国内两者融合较典型的8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借助扎根理论,构建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型——TCG模型。研究认为,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人才培养宏观规划;专兼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理念的新型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与管理机制;政府引导,强化政产学研结合;能力导向,构建评价激励新机制。总体而言,对新工科建设进行质性研究,总结工程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可以为形成工程教育改革的“中国理论”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四新”建设背景下,投资学课程兼具新文科与新工科课程特点,亟须推行“金融+科技”深度融合教学改革。探究了“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型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路径,如改革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型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评价和考核机制,以投资学课程为试点,建设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型课程体系,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三维联动”型实施路径,可以有效促进“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型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推动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教育改革行动。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工程教育的关系,研究了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路径,以及中国新工科教育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介绍了重庆大学新工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认为,高校新工科建设应积极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工程教育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将工程教育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践,把握民族崛起的重要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8.
结合国家新工科建设背景,剖析传统工科教育中存在的新五“重”五“轻”问题,阐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十五字”科教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信息内容安全”课程为例,探究并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具有科教融合特色的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过程的“五个两方面”方案。提出的实施方案将为新形势下中国高等工程教学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提供实际借鉴及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的专业建设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使用实验室的频率大大增加,对实验室安全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剖析高校新工科实验室安全的内涵和意义基础上,分析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在推进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改革举措,包括“提高主体参与和防范意识”“开设安全教育通识课程”“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加强应急处置演练”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改革实践的要素、内容、方法、途径及意义,为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根据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自动化专业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互联网+”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三环节融合的实践育人协同平台,构建基于“工程生长”理念的工程实践阶梯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程教育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工程大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具有综合性、创新性能力的高质量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工程教育应利用自身的多学科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宽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本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育人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文科发展关系到一流大学的建设和高校竞争优势的形成。理工见长高校文科发展具有阶段性、长期性、渐进性,每一所大学发展历史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所处阶段不同。理工见长高校的文科发展,大体要经历起步、发展、提高三个阶段。理工见长高校文科建设要实施阶段性发展战略。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学校要分析自身的发展状态,弄清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本阶段建设的思路、目标、行动方案、评价标准,并适时地推进发展阶段之间的战略转变。进入全面提高阶段后,理工见长高校文科建设要坚持把握文科发展的方向性,着力加强文科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良好学术生态。  相似文献   

13.
理工科优势大学的学科发展有其历史渊源,遵循了知识和学科演进的基本规律。学科变革促使理工科优势大学必须及时调整学科方向和教育内涵。学科建设因而被大学教育改革所重视,成为影响理工科优势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亮点与趋势,宁波大学紧紧围绕高质量育人这一中心,充分利用研究型高校的科研优势,依托科技成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推进科学研究与教学育人深度融合.以宁波大学科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在当前情况下综合性大学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助力"双一流"建设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快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在各高校掀起了一定的热潮。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推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对于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质量评价却还没有形成真正结合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文章基于课程效能理论,以高等院校的在线开放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调查和定量分析,提出了多维度、多阶段的在线开放课程效能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并尝试构建了在线开放课程的效能评价体系模型,以保障在线开放课程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建设旨在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高质量人才。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实践。虽然目前我国科教融合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保障机制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非常突出。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提出适应新时代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事业发展的运行保障策略,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高质量社会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发展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校园文化作为和谐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其文化的发展也势在必行。艺术教育将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介绍我国理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的现状,以及艺术教育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提出了如何发展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以促进校园和谐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新工科”更加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不同学科知识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在新工科建设理念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国外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国外大学主要通过STS(Science,Techonology &Social)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种模式使理工类学生能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STS教育倡导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体化,通识教育强调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性培养。教育是相通的,国外学者的理论探索及关、英、澳、日等国的实践探索为我国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许多借鉴。  相似文献   

20.
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如何借助理工科优势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组织模式的维度和特征构建D-F模型,采用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分析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的组织模式,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对理工科高校构建特色鲜明、文理交叉的学科体系并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思路与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