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四个替代”是我国高校学术评价的主要表象和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术研究的生态和风气,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全力打破。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简单化和片面化两大问题,具体表现为“引用替代”“刊物替代”“数量替代”和“科研替代”。通过分析中外高校学术评价的量化与质化之争,概括质化为主、量化为辅的国际主张,在此基础上,提出打破“四个替代”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量化式评价曾经对推动中国的学术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量化自然地导致了“重 量轻质”现象,而这种现象渐渐从隐患演化成学术功利化。功利化是对学术的一种异化,是中国学术 评价改革的难题。本文分析了学术功利化的危害,分析了开展学术评价的必要性和量化式评价的意 义及局限;探讨了我国学术评价的标准和去除量化式评价导致功利化的改革途径。指出必须充分发 挥学术共同体的主体作用,依靠个人学术诚信和同行评价来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确保评价程序 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要引导学人以学为道、学以求真,为学术创新尽心尽力,为公正的学术评价尽 心尽力。学界身体力行、做到这些是破解学术评价难题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3.
“回归本体”是高校学术评价的核心价值目标。其基本要义是回归学术活动的本质,回归到立德树人之上,以评价对象的发展为宗旨。当前,高校学术评价过分注重刚性指标,学术评价的实质性不足;无视学科差异、岗位特点,学术评价呈现“标准化”“一刀切”问题;学术评价结果使用功利化,注重学术内涵发展的过程评价长期被忽视。“回归本体”高校学术评价的改革要建立健全量化评价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构建以学科、岗位特点为依据的分类评价体系;改进问责导向的结果评价,强化发展导向的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4.
“五唯”学术评价作为一种范式,其指标体系包括论文、帽子、学历、奖项和项目五项,这五项体现了科学主义与现代性的精神信仰、实证主义的理论原则和定量数理统计的实践方法。“五唯”学术评价范式重新树立了学术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促进了我国学术成果数量的增长,加速了我国学术人才规模的扩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五唯”学术评价范式在内外两个方面都遭遇到了危机。新构建的“五维”学术评价范式将从学术组织、学术传承、学术创新、学术激励和学术伦理五个维度来引导学术的发展与评价。这五个维度体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的精神信仰、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相互补的理论原则、定量与定性相混合的实践方法。学术评价范式的转换路径要摒弃以往“先破后立”的激进步骤,采取一种“以立促破”的渐进方式,在减小变革阻力的同时,避免“破”与“立”之间衔接的断档。“五维”学术评价范式的提出,意在构建一种良性的学术发展生态,追求学术人所渴求的一种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的"科层制"和"市场化"是当前大学学术评价量化方式盛行的重要原因。量化评价源于改革开放后大学克服科层制中"长官意志"的需要,大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术知识的分化使得量化评价成为科层制下大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市场化思维对大学的渗透推动了学术评价的数量化,因为量化评价在形式上更公平且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自洪堡理念诞生以来,推进基于知识生产创新的教师学术评价机制优化便成为德国高校努力的方向。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探索,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可谓独树一帜。从历史发展看,学术职业吸引力下降和学术评价规范性遭受质疑是推动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变革的冲突根源;从深层原因看,学术自治与行政管理、个体自由与社会干预、评价量化要求与成果不可量化的关系矛盾始终是主导其机制变革的冲突关键。故而,动态平衡个体与组织、自由与秩序、绩效与需求的关系复杂性被认为是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演变的内在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为破除"唯论文",德国科学基金会和科学理事会牵头,倡导"质量而非数量"学术评价机制转型。在改进"评价方法"上,注重发挥同行评议基础性作用;针对量化指标,建立专属性认知与应用体系,明确其对同行评议的支持性作用。在拓展"评价内容"上,强调学术能力综合评价,尤其注重科研领导与合作能力,兼顾个体学术职业发展状况。德国学术评价机制转型对我国的启示是:加强对不同评价方法功能与问题的认识,是学术评价机制转型的基本前提;在操作层面实现"统计有度"和"比较有方",是学术评价机制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基于学术系统复杂性和多元性特点,学术评价机制的完善要以健全学术系统为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8.
"核心期刊"学术评价的局限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评价的量化管理被引入到许多学校和研究机构,作为确定专业人员职称评审、津贴评定、课题申报、评奖等所依据的一项重要指标。“核心期刊”对期刊与论文的学术质量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但从核心期刊的内涵与研究目的、遴选的前提、公布的时间、质量指标等看,这种评价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有关部门应尽快走出对“核心期刊”认识的误区,制定出合理、科学、可操作的论文与期刊评价标准和评审方法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学术内卷是群体内部出现的一种“论文数量虚假繁荣而无实际创新”的怪象。以“内卷化理论”审视研究生学术内卷具体化表征发现,论文发表成为毕业答辩、授位衡量“门槛”;科研成果作为读博深造、就业考核“筹码”;学术成果视为学科评估的“附加值”;学术资本积累变成评优、获奖的“硬通货”。研究生学术内卷产生机理主要归结于“破唯”评价标准的模糊认知;高校内评价主体“权力转让”;社会外部“僧多粥少”遴选机制;学位点“量化指标”的评价体系问题。为了抑制研究生陷入学术内卷怪圈,需要重构内部多元评价机制,挥舞好高校科研评价“指挥棒”;正视“第三方”评价人,强化导师培养的主体责任与意识;倡导人才培养多元分流,疏通研究生职业规划“分岔口”;淡化“数字化”发表倾向,塑造研究生学术自信。  相似文献   

10.
课题和经费是开展科学研究、取得学术成果的重要条件,但其本身不是学术成果,不能直接用于高校教师职务晋升的科研评价。不考虑课题、经费与学术成果的性质差异,将课题、经费一同纳入高校教师职务晋升的科研成果量化评价体系,极易导致一系列消极影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高校学术活动的健康开展。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国高校教师职务特别是部分学科教师职务晋升的科研水平考核确有必要根本改变现行的量化考核体系,将重点聚焦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为此,高校必须建立教师职务晋升学术成果评审专家库,必须高度尊重专家意见,确保高校教师职务晋升的学术性、严谨性和程序性。  相似文献   

11.
学术评价的目的在于保证学术的严肃性,保障学术活动质量,建立规范的学术秩序与环境。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主导着大学教师的学术行为方式,其价值导向依次为: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大学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术评价制度不仅使大学偏离了其学术评价的目的,且极易引起学术道德的失范。完善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需要"破""立"统一,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政府退出评价主体;加强社会参与,推行社会中介评价机制;强化同行评议制度,完善同行评议方法;形成约束机制,建立学术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12.
学业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考察对象。在考查大学教师设定的教学大纲、考试试卷、教学设计等教学实施工作中,发现存在学业评价的认知程度有限、学业评价的活动单一并与教学设计其他要素脱节现象。大学教师的学业评价技能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3.
良性的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环境,对于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教师学术绩效、提升我国大学整体学术水平有重要意义。遵循系统性、可行性、科学性、可比性的原则,按照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教师自身职业素质三个一级指标,构建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期对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环境评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授是大学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体现者,是大学使命的主要执行者。现行评价体制中存在着片面理解教授的学术水平,违背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重量的指标轻质的标准,忽视能力发展的自然规律等问题。要提高我国教授的整体学术水平应该在其评价机制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自17世纪学术出版制度建立开始,西方大学教师学术发表动力不断增强。现代学术研究逐成建制,为大学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发表活动注入原初动力。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将学术研究与发表变成了教师基本的职责行为,进而成为教师聘任中的重要评价标准。大学对学术声誉的目标追求与大学绩效主义的治理手段相结合,推动教师不断提升学术产出。学术发表对于大学教师作为谋生工具的意义进一步凸显,乃至形成“不发表,就出局”的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6.
昆明大学2002~2006年发表论文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昆明大学2002—2006年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提供各项数量和质量指标统计数据和测评结果,为客观评价学院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为昆明学院下一步教学、科研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客观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学术增值评价强调对人类知识生产创新的纵向衡量,被认为是一种关注发展性的前沿教育评价方式。为提升高校教师学术增值评价的实效,以符号和知识的关系转化为理论视角考察其实践困顿与应然进路。结果发现:高校教师正在遭遇来自等级制符号系统的无声暴力,其中,学术增值的识别难题、符号与知识的价值转换困境以及从符号到知识的机制性障碍成为增值评价面临的突出矛盾。基于此,重构符号识别机制、探索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代表作制,探寻符号本体价值、激发教师作为创新主体的内驱动力,健全符号系统功能、促进基于分类管理的评价方式多元化将成为推动高校教师学术增值评价发挥实效的未来进路。  相似文献   

18.
论文是学术生命体的基因构成,论文评价改革是学术治理的心脏,是大学学术治理现代化的基点与枢纽。大学学术论文评价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关注论文背后的“价值综合体”,坚守论文的本体价值,预防论文价值评价发生异位。面向学术治理现代化,我国大学学术论文评价制度的改进方向是构建立体评价系统,开展多参数、互参式评价;严守学术正当逻辑,聚焦知识创新元评价;加快元评价制度建设,为论文价值评价保驾护航,敦促评价回归理性与常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大学学术规范和学术评价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建立健全大学学术规范与学术评价工作的方法,认为把学术规范与学术评价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能促进学术规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精神是内化于心的学术契约,是其在学术角色认同与学术活动中自生自发形成的“必然无知”的约定俗成的伦理规范约定,主要包括学术信念、学术气质、学术交往与学术自律四种责任精神。然而,当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成为现代性社会的宰制力量后,“什么知识最有用”成为大学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知识成了大学教师达致某种目的的工具,导致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陷入窘境。复燃凝聚教师共同体普遍共识的学术信念,养成良好学术习惯作用下的学术精神气质,搭建以理性交往为载体的学术交往共生机制,拓展以责任伦理为轴心的学术自我修复能力,应成为新时代培育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