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接受中的“误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误读”有不同的划分。同样,误读现象的产生与个人、时代、民族等主客观因素有关。在误读理论得到系统梳理和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误读观,在摒弃误读消极作用的同时,发挥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文本的价值,使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功能是一个系统存在,它是多元、复杂的.但文学的各种功能必须以审美功能为基础.对文学的功能应当有正确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3.
文学接受的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结构、它由作为内在精神需求机制的接受动机和作为内在经验模式的先在结构相互交融,共同作用,合成心理内驱力.接受的动力系统执行着激发感受体验、驱动观照审美、调节强化接受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主要职能.  相似文献   

4.
文学魅力这个概念,过去很少有人予以界说,它的内涵并不十分明确。“魅”字,本意是惑乱人心的鬼怪;魅力,指的就是鬼怪诱惑人心的力量。所谓文学魅力,即是在这个意义上的引申,指的是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征服读者,使其为之倾倒的力量。这种征服力量,大体有以下三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所谓文学的科学性是指蕴含在文学形象中的理性认识,具体表现为审美理想、艺术理解和“诗的思想”。由于它的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掩盖了其真实面貌,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不提文学的科学性这个属性。而研究文学的科学性,对于深刻揭示和正确文学这一社会属性、提高文学创作水平、消除庸俗文学、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决不会重蹈科学主义覆辙。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真实性,是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在“四人帮”横行期间,真实性问题却成了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的“禁区”。“四人帮”打着批判“写真实”论的幌子,否定了文学的真实性。谁要是在理论上提到真实性的问题,便认为是“宣扬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文艺思想。”文学创作似乎不需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只要按照“四人帮”鼓吹的“三突出”、“从路线出发”、“主题先行”这套“理论”编派、捏造,就能写出“高于生活”的文学。“四人帮”的阴谋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关于文学接受主体有许多论述,其中以下三点得到特别重视和强调:工于诗文;研究理论;追求真理。它们是钱钟书感应特定时代语境所提出之观念,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学接受的心理系统可分为对应构成、心理转换、心理建构、心理效应、心理平复等多个心理活动阶段.各种心理因素和各个心理活动阶段具有相互判别的特征;同时在文学接受中,又呈现交替发生、互相建构、互相循环的复杂性.心理系统的展示过程便是文学接受的动态展开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表现工具是语言。用语言描绘形象,使文学显示出不同于其它艺术的审美特质。 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凭借它们各自的表现工具和物质材料所塑造出来的形象,是视觉可见或触觉可抚的,实际存在于平局上或空间里的形象。文学形象不管描绘得多么具体,生动,它也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学形象的具体、感性形式,是在人们的想象里出现的。语言的表现功能决定了文学描绘的途经,作家的任务,不在于提供视觉或触觉可以实际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学的人民性的探讨,起至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人民性”这一概念,自从别林斯基提出来后,至今快一个半世纪,在文艺领域中,几绎起落。二十世纪上半叶前,曾经大为红火,被奉为评价文学的最高标准。但从木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则一度被冷落、被贬斥,被视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观点。因此,重新研究文学的人民性,给它以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不仅完全必要,而且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 模糊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模糊性是相对于精确思维而言的。人类在没有认识到这种思维方式以前,科学家就已在用模糊化的思维从事科学研究与科学发明,文学艺术家就已在用模糊化的思维进行文学形象的塑造。而把模糊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系统地提出来,那已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了。模糊思维的理论是随着模糊学的诞生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且趋于完善,美国科学家札德在这方面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模糊思维是这样一种思维活动,它是通过对有关对象的模糊信息,用模糊的方式进行加工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它的形式是模糊的,而认识的揭示的确是事物的本质。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基本特性究竟是什么?文艺理论界以往一般认为是形象性,但也有人认为除形象性还有情感性,这后一种观点,近几年更有所强化。上述两种观点,主要是以静态眼光从文学作品内在涵蕴和外界表现方面着眼的,仅就意识形态化了的文学本身而论,是有其道理的。但是,如果运用动态眼光,从文学的鉴赏和创作角度,亦即从接受美学和创作美学角度,我们认为文学的基本特性应该是审美性。这是由文学的美学特质所决定的。下边,就这一观点以及文学审美性的实质问题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与人类社会一齐出现、同步发展的文学,它既来源于社会,扎根于现实,又对现实社会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文学能够感人之心动人之情,启迪人的智慧,塑造人的灵魂。它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而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其他意识形态乃至于风俗民情。换言之,文学是一种精神武器;文学作品一旦掌握了广大读者,它就能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大的作用。正因为此,我国自古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对不利于自己统治地位的文学作品皆视为洪水猛兽,均归入烧禁之列。于是乎,就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崇侦十五年,正当农民起义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欧洲直到近代才开始真正接触中国文学,虽然此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译介的范围却是全方位的,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欧洲学者希望通过中国文学来洞悉中国文化的精髓,在配合远东传教的同时,用以改革自身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指出:文学艺术“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美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我们建构的立体的动态的文学形态,旨在创造人类精神赖以依存的“丰富华美的世界”,实现审美性与语言艺术完美结合。文学凭借着语言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反过来语言又以其结构、话语形态参与和规范文学活动,而且文学以语言表现唤起表象、感知和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读者。  相似文献   

16.
文学理论,作为文学实践的理论概括,在古代和西方形成了种种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文学本质进行了归纳.首先将文学放至社会生活系统中确定其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其次将文学放至上层建筑亚系统中确定其具有审美性质的社会意识性质;再次将文学放至艺术子系统中确定其语言艺术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共鸣是不同鉴赏主体思想感情的感应与交流.作品独特的艺术境界,鉴赏者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与作品的社会环境的相通或相近,导致文学鉴赏中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共鸣现象的产生.它是人们感情发展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18.
刘永前 《教育探索》2004,(11):70-72
根据教学的一般过程,文学阅读教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文学阅读教学的准备策略是教师在文学阅读教学行动前所要处理的有关问题解决的行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案的设计。文学阅读教学策略要根据文学阅读教学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加以动态的建构,着眼于宏观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它们彼此间的关系又如何?这是目前令文学界困惑的问题之一。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不仅有益于民族文学和国家文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开展国际间的文学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20.
文学意义作为文学实现的最终方式,对文学意义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文学运转的规律,对文学的发展方向和价值也有一定的建构意义.本文试图借鉴西方对文学意义分析,从逻辑上来建构文学意义的成份和构成,以便全面地把握文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