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环境越来越复杂的今天,我们应当立足于传统道德伦理标准,结合网络社会的特点,以以人为本为基点,进一步创新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把极具说服力的科学理论和具有震慑力的先进思想渗透到网络伦理道德中,以此来帮助大学生增强网络空间里的自我约束能力。  相似文献   

2.
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是非常讲究伦理道德的礼仪之邦。自近代以来,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所展示的思想文化现象,可以从伦理的视角略见一斑。全面肯定传统道德和全盘否定传统道德构成了冲突的两极。现在看来,我们既要反对以传统伦理为中心的道德决定论,又要反对一切"重建"的道德虚无主义,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跟世界潮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伦理思想,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伦理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3.
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产生各种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空间道德认识模糊、网络社会责任感缺失和网络诚信意识缺失等问题.探讨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提升路径——加强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队伍建设、丰富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内容、优化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环境,以期提升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  相似文献   

4.
赵晓丹在《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是:(一)道德因素引起网络失范。在互联网,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人的主观价值观标准模糊的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现实社会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时,一部分意志薄弱者借助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手段在网络空间中移植、演绎、翻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丑恶行径。(二)网络技术监督控制不完善。网络技术本身也存在隐患。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交往方式,网络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道德伦理问题。在网络空间中,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文化冲突、道德冷漠、道德失范、侵害隐私权和无政府主义等都冲击着传统伦理道德。大学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健康伦理道德的构建有其直接的影响,高校德育如何迎接挑战,应对冲击,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在为人类创造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面对网络引起的伦理道德环境的新变化,针对网络环境下一系列道德失范现象的涌现,有的放矢地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伦理道德建设,协调网络人的关系,规范网络人的行为,不仅是网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伦理道德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数字虚拟空间中遨游成为常态,给人们的现代生活画上了",点睛之笔",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网络的巨大影响力。然而,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使得在网络空间传统道德发生了变异,网络道德建设问题突出,表现为伦理道德指导的缺乏、主体道德判断能力的降低和主体道德约束意识的缺失。确保"慎独"精神的渗入、加强"慎独"的养成教育、构建"慎独"实现的外在条件、增强"慎独"的道德匡正功能,是"慎独"精神视域下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赵艳华 《考试周刊》2010,(10):153-154
网络社会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然而在网络社会发展过程中。网络道德失范的情况却屡屡出现。因此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作者阐述了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在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希望能够对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是非物质性的,物质化的身体在网络空间中退隐了,与此同时,与身体相连的身份也消失了,由此导致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是一种无实体的交往。网络空间中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始料不及:缺乏身体的道德担保导致网络生活中的伦常松懈和言行粗鲁;无身体的网络相遇之脆弱导致人际关系的短暂、肤浅和相互间义务的淡漠;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近中远”与责任的飘零。教育作为弱势存在,网络空间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是其无法承受之重。教育明智的选择是先考虑在网络盛世如何自处,然后才是调整自身,力所能及的弥补网络生活的道德后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网络媒介的兴起和普及,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呈现新趋势,即传播对象的青少年化、传播的碎片化和隐蔽性,以及传播的持续化和弱辨析性。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新趋势使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为此,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唯物史观教育,又要与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正面交锋,强化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1.
彝族古代社会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对于人及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把天地作为伦理道德的根本,把伦理道德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据。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包括亲族道德、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生活道德、人生不同成长阶段道德等内容较全面的道德规范体系。其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家支等群体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把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结合为一体,强调道德的特殊性。总体上,彝族古代社会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是以追求道德的人为理想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网络空间对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隐秘而间接的,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可以依靠舆论来规范行为,而是自觉以“慎独”道德品质来要求和规范自己。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诞生,缔造了一个完全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社会,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导致人们道德失范。如何应对人们伦理道德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的特点,进行不同的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拓展,以“普世价值”论、网络自由论、价值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恐怖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不仅在网络空间制造各种乱象,而且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巨大困扰。拨开西方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的迷障不难发现,从主体维度,西方对抗性主客二分的认知思维方式及其衍生出的独断论认识路径和狭隘的权力、阶级、利益立场是形成西方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的根源;从客体维度,以虚拟性、跨时空性为特点的网络空间为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向中国汇聚、渗透、折射提供了新场域。为此,亟须寻求中国式主张及应对思路: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创新网络空间治理方式提供理念指导;明确国家在网络空间的主权责任与义务,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治理夯实主体条件;加强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积极走向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网络空间国际法治发展,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治理提供法律基础;促进网络空间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塑造人类美好数字精神文明家园协同助力。  相似文献   

15.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滋长了两性关系中的性混乱现象。两性性关系的紊乱,既不利于个体的幸福,也危害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人类性行为依然要遵循性爱合一、忠贞专一、不伤害三条性伦理原则。当今时代,网络为人类的情爱与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人们应当正确地认识并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以完善爱情、道德、人性及社会。  相似文献   

16.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滋长了两性关系中的性混乱现象.两性性关系的紊乱,既不利于个体的幸福,也危害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人类性行为依然要遵循性爱合一、忠贞专一、不伤害三条性伦理原则.当今时代,网络为人类的情爱与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人们应当正确地认识并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以完善爱情、道德、人性及社会.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发展带给我们一个新的空间,也即网络空间,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人们拥有新的生活。然而网络空间中存在的伦理道德缺陷的弥补却需要在现实的传统伦理中得到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微”视域下,网络空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人伦道德方面的困惑,诸如“一夜情”“裸聊”等.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管理存在漏洞,并且法律法规不健全;二是网络伦理道德的观念不够深入,网络人伦价值没有普及.这其中最为根本的是人伦道德体制不完备以及人性中最为根本的道德观念的欠缺.因此,构建网络伦理价值体系,培养网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实现网络平台安全洁净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刁生富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7月第3期上撰文说,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数字化等特点,在给社会发展带来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诸如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色情、信息化污染以及网络综合症和新的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为维持网络空间的有序性,保障网上群体和个人的利益,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建构以道德控制为主体的控制体系,采用技术、法律和道德等手段,对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进行综合适度控制;注入人文关怀,防止网络空间的符号异化;加强网络社会科学新学科研究,逐渐形成新的网络社会规范。网络空…  相似文献   

20.
论伦理道德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力图通过对伦理道德模糊性的认识,揭示伦理道德模糊性的深层原因和必然性,并通过道德本位主义历史的反思、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的理性分析、伦理应用中多元实证的分析和心理学的介入来把握伦理道德的模糊性,从而达到对道德模糊性的本质认识,并试图在对道德模糊性的合理解释中凸显道德“去蔽”的意义和实施有条件的“以德治国”以及建立现代性道德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